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积极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已逐步成为共识。本文通过描述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现状与特征,对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功能进行了探讨;并分析影响社区民间组织服务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从而能够达到促进和谐社区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社区民间组织 功能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14-01
一、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基本情况
通过到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吉化社区和化院社区的实地调查,吉林市的部分社区组织还是比较完善的。如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容心服务站”功能较为突出,继它之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社区民间组织。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经调查得知,民间组织成立起因无外乎三点:一是自发形成,二是政府安排,三是主要负责人倡议。社区民间组织多是自发成立以及在政府的安排下成立的。换句话说,社区民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着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以下便是笔者归结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
(一)组织活动多元化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日常活动更多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容心服务站就是专门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的,建立规范的信息渠道,进行职业介绍等,为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化院社区则会在传统节日里组织文体活动,包括秧歌队、老年迪斯科,给居民日常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还有针对邻里矛盾设立的专门维权的队伍等。组织活动内容样式丰富多彩。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民间组织均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二)组织专业结构有所提升
从专业结构来看,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容心服务站”拥有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两支队伍,他们的服务活动都是通过低偿或者无偿的方式实现的。因为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志愿性。组织的员工大部分由下岗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之后形成的专业队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主要的常驻工作人员年龄基于40岁以上,女性居多,多属于下岗再就业人员。年轻人很少,只有在社区组织活动时会有附近的大学学生志愿参加。近期国家实行这样一个政策,即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设立多个社区公益性岗位,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招聘岗位人员,一般薪资在850-950元之间。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间组织的专业性。
二、影响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结合吉林市的社区情况我们发现,其民间组织虽有一定发展,补救了政府覆盖不到的细节问题,也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社区功能、地位的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发挥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和因素。
(一)经费不足
经费短缺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社区民间组织若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自力更生,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经费来源是不行的。如场地租赁、人员开支、活动经费等都严重阻碍社区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在调查中,吉林市社区内的各业务经费相当有限,其工作人员的开支要么是政府有限投入,要么是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的个体会费进行活动,活动选址尽量在公开免费的场所,做到能省就省。长此以往,必定影响到民间组织的环境改善,打消群众参与热情,受益面狭窄,即便再好的活动项目也会因资金限制而难以实行。
(二)专业素质不强
对于社区民间组织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30-40岁的人员很少,更不用提30岁以下的,而且多属于离退休人员,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另外,社区民间组织吸收不到专业人才不仅因为其经济条件有限,还由于当前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渐加强,使得本来就是经济条件缺失的社区民间组织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且,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加之现在的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社区民间组织招揽年轻专业的人才以及志愿者就更加困难。人员素质的低下限制了组织的发展。所以,就现在这种状态的分析,社区民间组织的专业结构还有待改善,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来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就以上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得出的功能分析结果,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大政府的支持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社区民间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扮演政府不能扮演的角色,分担了政府的諸多事宜,政府理应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颁发一些政策法规,按项目的实际情况支出相应额度的款数。当然,涉及到金钱的问题,其中环节必然复杂,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不做赘述。然后,是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我规划管理。不仅仅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来增强自身内部力量,以实现科学制度与自我管理相互促进的高效形式。同时广纳人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社区组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
[2]王名.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3]冯永军.论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民法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关键词]社区民间组织 功能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14-01
一、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基本情况
通过到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吉化社区和化院社区的实地调查,吉林市的部分社区组织还是比较完善的。如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容心服务站”功能较为突出,继它之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社区民间组织。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经调查得知,民间组织成立起因无外乎三点:一是自发形成,二是政府安排,三是主要负责人倡议。社区民间组织多是自发成立以及在政府的安排下成立的。换句话说,社区民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着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以下便是笔者归结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
(一)组织活动多元化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日常活动更多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容心服务站就是专门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的,建立规范的信息渠道,进行职业介绍等,为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化院社区则会在传统节日里组织文体活动,包括秧歌队、老年迪斯科,给居民日常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还有针对邻里矛盾设立的专门维权的队伍等。组织活动内容样式丰富多彩。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民间组织均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二)组织专业结构有所提升
从专业结构来看,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容心服务站”拥有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两支队伍,他们的服务活动都是通过低偿或者无偿的方式实现的。因为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志愿性。组织的员工大部分由下岗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之后形成的专业队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主要的常驻工作人员年龄基于40岁以上,女性居多,多属于下岗再就业人员。年轻人很少,只有在社区组织活动时会有附近的大学学生志愿参加。近期国家实行这样一个政策,即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设立多个社区公益性岗位,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招聘岗位人员,一般薪资在850-950元之间。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间组织的专业性。
二、影响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结合吉林市的社区情况我们发现,其民间组织虽有一定发展,补救了政府覆盖不到的细节问题,也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社区功能、地位的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发挥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和因素。
(一)经费不足
经费短缺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社区民间组织若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自力更生,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经费来源是不行的。如场地租赁、人员开支、活动经费等都严重阻碍社区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在调查中,吉林市社区内的各业务经费相当有限,其工作人员的开支要么是政府有限投入,要么是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的个体会费进行活动,活动选址尽量在公开免费的场所,做到能省就省。长此以往,必定影响到民间组织的环境改善,打消群众参与热情,受益面狭窄,即便再好的活动项目也会因资金限制而难以实行。
(二)专业素质不强
对于社区民间组织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30-40岁的人员很少,更不用提30岁以下的,而且多属于离退休人员,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另外,社区民间组织吸收不到专业人才不仅因为其经济条件有限,还由于当前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渐加强,使得本来就是经济条件缺失的社区民间组织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且,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加之现在的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社区民间组织招揽年轻专业的人才以及志愿者就更加困难。人员素质的低下限制了组织的发展。所以,就现在这种状态的分析,社区民间组织的专业结构还有待改善,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来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就以上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得出的功能分析结果,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大政府的支持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社区民间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扮演政府不能扮演的角色,分担了政府的諸多事宜,政府理应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颁发一些政策法规,按项目的实际情况支出相应额度的款数。当然,涉及到金钱的问题,其中环节必然复杂,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不做赘述。然后,是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我规划管理。不仅仅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来增强自身内部力量,以实现科学制度与自我管理相互促进的高效形式。同时广纳人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社区组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
[2]王名.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3]冯永军.论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民法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