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作文,学生总是一个“怕”字当头,为何?细细静想,原来学生远离生活,没有体验,也就没有什么可写,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习作素材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笔者尝试以乡土文化为导引,让学生走进乡村,去感知、去观察、去体验,积累习作素材,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用习作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一、走进名胜古迹,歌咏家乡美景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绮丽的美景,祖国的壮美山河永远是人们歌颂的主题。人教版三上第一组和第六组文章分别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主题,令人神往……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如公园、操场、小区门口的桂花树;欣赏家乡的风光,如天姥山、沃洲湖、穿岩十九峰、倒脱靴等。其中大佛寺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地方,那里风景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笔者就选择大佛寺作为重点指导。先出示家乡风光宣传片,重点欣赏大佛寺的景观。学生们边看边赞叹画面的美丽,对大佛寺历史及传说的介绍饶有兴趣。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去查阅大佛寺的有关资料:锯解岩、放生池、济公吐金的传说;濯缨亭、三生圣迹、中山纪念林的来历;刘勰的《石城寺石像碑记》等。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种风物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了这些文化的积累,再走进古寺,学生们就有了新的体验。追随着圣人的足迹,游走在千年古刹,那石壁金相,那稀世楼台,那摩岩石刻,那参天古树,都多了一份灵动,多了一份亲切。请看我班学生吕雨蔓写的《游大佛寺》片段。
  小心翼翼地走进大雄宝殿。石弥勒像高大巍峨,金光闪闪,慈眉善目地望着我们。佛像结跏蚨坐,身高13.74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8米,掌心可容十多人,真不愧是“江南第一大佛”。大佛倾注了三代人的心血,大殿上“三生圣迹”的匾额,就是为了纪念三代僧人护、淑、祐的不朽功绩。再看佛像,我不禁为他的气势折服,更被三代僧人的精神所感动。
  习作中,学生思路清晰,引用查阅的资料,选择印象最深的作为重点描写,既陶冶了心情,又提升了人文素养,笔下的习作也变得有生气,有活力,有真情实感。
  二、感悟传统文化,书写生活体验
  人教版三上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安排了探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在学习了《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文章,对祖国文化有了初步感知之后,笔者尝试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课余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汇报等形式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将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链接,在生活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使学生们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老,它离我们很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过年贴春联、放鞭炮,元宵舞龙灯、猜灯谜,还有剪纸,做香囊等等。在接下来的口语交际中,笔者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工艺制作过程的录像等等,再来说说自己了解、调查到的传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互相提示,互相补充,然后分类整理,列出提纲,如:
  我了解到的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时间的由来,产生的意义,相关的传说……
  2.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挂香袋、放汤包……
  3.端午节的活动:活动的过程见闻,发生的趣事等。
  4.自己的感受:活动的随想,心里的畅想等。
  接着,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列提纲,如剪纸、放风筝、捣麻糍、中秋节、元宵、七夕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成了学生笔下生动的题材。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社会,搜集乡土文化,感知风土人情,把生活和习作融合在了一起。
  三、制作乡间玩意,体验乡村游戏
  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麦哨》一文,浓浓的乡土气息阵阵洋溢,一股童年的温暖涌上心头。那“呜卟”的麦哨声是那样嘹亮,那样动人,我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于是,笔者让学生双休日去做用乡土材料制作的小玩意儿。周一的教室里可热闹了。“哔——”“呜——”的哨声此起彼伏,麦哨、柳哨、笋壳哨、竹哨以及用树皮做的小号在教室里响起;还有用树叶做的小畚斗、棕叶做的佛尘、竹片做的鸟笼;最有趣的是一头蔬菜驴子,胡萝卜的身子,土豆的头,豆荚的耳朵,筷子的腿,引来了许多围观者。学生们处在极度的兴奋状态,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就能自觉地观察、比较,描述制作过程,讲解使用方法,交流心得体会。这时的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笔者适时地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玩耍的感受、看到的情景写下来,一篇习作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是我班学生屠豆豆写的《可爱的小玩意》片段。
  王欣怡的驴子是最搞笑的。一个灰色的土豆就是驴子的头,身体是一截橙红的胡萝卜,耳朵和尾巴用的是绿绿的豌豆荚,腿脚、脖子竟是淡黄色的一次性筷子。虽然这是一头蔬菜驴子,但它色彩丰富,憨态可掬,在我眼前就像是一只生气勃勃的活驴子,会走,会跑,会跳,会叫……
  这些乡村玩意为学生习作呈现了活生生的情景,解决了学生“没东西可写”的难题,并且使习作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四、搜集民间传说,编写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其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极度夸张、虚幻的创作手法深深吸引着学生们。人教版三上第五组编排了《盘古开天地》,四下第八组设计了一组以童话故事为主题的故事长廊,激起学生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恰好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如:穿岩十九峰的传说,司马悔桥的来历,天姥山刘阮奇遇的故事……学生在搜集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故事蕴含的哲理,同时产生了想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愿望,此时让他们展开想象把故事编写出来是最好的时机。请看我班学生邱蕾的《刘阮奇遇记》片段。
  天姥山脚下,清澈的溪水欢快地流淌,溪边桃花竞相开放,犹如人间天堂。刘晨、阮肇结伴来到天姥山采草药。他们一边采药一边欣赏美景,竟忘记了时间。天渐渐黑了,刘晨和阮肇在山中迷了路,不知不觉走进了深山老林。这时,不知从哪里走出了两个美若天仙的姑娘,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刘晨和阮肇被姑娘的美貌吸引,不由自主地跟着她们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房子里。桌子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芬芳的美酒让他们飘飘欲仙……
  原来身边处处有景物,处处景物有故事。走进乡村,各种亲身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又增长了学生的阅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还积累了写作的素材,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生活,丰富了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文化遗存、花草树木、村落炊烟、山川田野、乡村玩具都成了学生们笔下的习作素材。乡土文化,为学生习作打开了一道大门。通过这道门,学生们自由地徜徉在这肥沃的乡土文化的土壤中,感受文化带来的芬芳。做一个有心人,习作之花定会欣然开放。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但审视我们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少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作业状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型创业人才的支撑。本文在研究创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有模式,结
本文以十二脉冲电流型逆变器驱动的六相感应电动机拖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坐标变换,在考虑电流型逆变器换流过程的情况下,推导出该系统的d-q模型,用已建立的d-q方程分析了系
影响北缘地区香蕉丰产的几项技术研究王在明杨益明(闽西大学,福建龙岩364021)(福建省漳平市农业开发办公室)香蕉是热带著名的水果,是福建省六大果树之一,栽培适宜区的北限为福建莆田和华安
语文课堂练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发情感、训练语言、启迪思想等多种功能.作为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单单把课堂练习看成是教学的一
本文对电磁场问题中的对称和反对称进行了分析,导出了电磁量在对称面上的对称性条件,得出了时变磁与时变电场具有相反对称性等结论。
研制变电站的计算机保护系统,首先要确定实时采样的方式及采样通道的结构配置。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介绍了几种提高数据传输率的有效措施。
提出了一种微机距离保护的新方法。该方法在采用递推全周傅里叶算法和接地距离、相间距离比相判据以及相电流突变量原理的基础上,应用一个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实现线路故障的微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启迪,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像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句与句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的呈现是有层次的。在学生学习语言、锻炼思维、品味朗读、熏陶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底,教法之妙才能存乎一心。在教学《搭石》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让学生主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ARM+FPGA结构的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工况参量测量方法,给出了硬件设计方法、软件模块构成。通过采取FFT算法和准同步采样技术,变频调速传动系统中异步电动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