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种鸡受精率的高低和维持主要取决于公鸡睾丸的发育程度。为了促进公鸡更好的发育,应结合其睾丸发育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而为提高种鸡群的全程受精率和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一、育雏期
作为培育优秀种公鸡的开端,育雏期的管理非常重要。此阶段公鸡的发育重点不仅包括羽毛、骨骼、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还应注意2~15周龄期间公鸡睾丸的生长发育主要处于细胞分裂状态,睾丸重量的增加较为有限(从几毫克增加到60~100毫克),但精原细胞的数量却能增加到百万以上。精原细胞不但提供精子生长发育的营养,而且其数量多少对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使成熟公鸡产生尽可能多的精子数量,应为精原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创造条件。
1. 确保种公雏骨骼发育和早期体重达标。骨骼的大小与受精率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即公雏胫骨越长,受精率越高。所以,种公雏在第一周末就必须达到目标体重,4周末体重要求达到690克,只有体重达标才开始限饲。建议1~2周使用商品肉仔鸡1号颗粒破碎料,3~5周使用种鸡育雏颗粒料,自由采食饲料量最高不超过69克/只·日,以高料量追求高体重后又减少料量的饲喂方案,往往会引起公鸡弓背。为了控制公鸡体重,必须坚持每周称重2次。公鸡体重每周都达标,均匀度会达到75%以上的理想状态。
2. 为了促进公雏的生长发育,应及时提供饲料和饮水。雏鸡运达育雏舍后,应尽早给予饲料和饮水,这样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较早得到更好的发育,且体重均匀度也较好。将公雏放在鸡舍的第一栏饲养,这样管理人员一进鸡舍就能观察到,便于重点照顾和管理。在育雏期和育成期公母一定要分饲,这样有利于采用不同的饲料类型和饲喂器,较易控制公鸡的饲料量和体重,从而促使公鸡达到性成熟,大大提高将来母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3. 5周龄进行适时选种,将体重不达标及腿、骨骼、羽毛发育不良的一起淘掉,保证大部分公鸡将来都可用于配种。选留比例以15%~15.5%为宜,小部分富余公鸡以备将来不可预测的死淘。从此时起,良好均匀度的保持取决于恰当的饲养密度、饲喂空间以及快速、准确、均匀的定量饲喂。饲养密度以3~3.5只/米2最佳,每栏鸡数不得超过500只。
二、育成期
此期的管理目标是尽可能地促进公鸡的生长发育,使公母鸡能同步达到性成熟并按时混群。15周龄后公鸡睾丸重量的增加会加快,20周龄加光前,如果育成期鸡群处在8小时光照条件下,其睾丸的重量在0.5~2克。加光会刺激公鸡性激素的分泌并开始产生精子,加光3周后(23周龄)睾丸重量可达12~22克,输精管在这个阶段也同时发育,公鸡开始性成熟。由此可见,育成期保持适当的生长速度极为关键,否则会延误公鸡的性成熟,对以后的受精率造成不良影响。
1. 确保10周龄后的周增重达标。6~13周是公鸡发育的关键阶段,应有合适的周增重,否则公鸡的骨骼、肌腱和韧带发育不良,13周后易患腿病,并且还会导致成年公鸡的成活率和繁殖率下降。在11~12周应避免注射反应强烈的疫苗,因此时睾丸开始发育。14周增料稍多一些,以使15周后有良好的增重,配合睾丸发育和增长。如果15周时鸡群体重偏离标准体重超过5%以上,应重绘平行于标准曲线的新的体重曲线,切忌将体重降到标准体重,否则会导致睾丸发育不良和早期受精率低下。在光照刺激开始后的前3~4周应保证公鸡体重的正常增长,此时是睾丸增重的关键时机。为促使公鸡体重达标,建议6~17周使用育成料,18~24周使用产前料。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出现公鸡体重过大的现象。公鸡的体重稍大一点,其睾丸重量也相对大一些,这样精液量大、受精率高,但体重过大也会影响其睾丸的生长发育,所以不能盲目追求过大的公鸡体重。
2.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平养时,6~10周每栏不应超过500只,每平米3.5只为宜,采食空间为每只鸡10厘米;11~20周每栏不得超过300只,每平米3只,采食空间每只鸡15厘米。应避免给种公鸡太多的采食空间,否则限饲时攻击性较强的公鸡会过度采食,体重均匀度下降。另外,公鸡对光较敏感,因此遮光应严密,不能漏光,以免引起公鸡早熟。
3. 育成期应进行4次选种。第一次在10周龄,选留比例为13%~13.5%;第二次在15周龄,选留比例为12%~12.5%;第三次在20周龄,选留比例为11%~11.5%;最后一次在22周龄,选留比例为9.5%~10%,可以预留2%作为后备补充。如果前期均匀度不理想,可结合10周龄选种时进行逐只称重分群。经过精心管理,力争使公鸡群的均匀度在6~10周时达80%~85%,11~15周达85%~90%,16~22周达90%以上的理想状态。
4. 适时穿鼻签和混群。一般情况下,种公鸡在20~21周穿鼻签,若太晚会影响受精率,22周一次性混群加光。若公鸡性成熟不同步,可在22周先混群5%,23周再混群2%,余下的24周再混群。混群一定要在晚上进行,以避免鸡群之间的争斗而造成伤亡。生产实践证明,在育成舍和产蛋舍使用相同的采食、饮水设备,这对生长曲线的遵循仍是很关键的,曲线一直到30周都必须遵守,以确保种公鸡体成熟和性成熟,此时的增重不足将会导致公鸡的利用推迟,并对开始受精后的成绩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三、产蛋期
28~30周是公鸡睾丸重量和精液数量增长的最高峰,35周成熟良好的公鸡睾丸重约43克,并有良好的血管分布及健康的色泽,输精管发育良好呈珍珠白色。35周以后睾丸自然萎缩、精液产量下降,从而受精率下降。保持良好的公鸡体重和身体状况,延缓高峰后受精率的下降速度是此阶段管理的关键所在。
1. 产蛋期体重不能减轻,微小的下降都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25~30周应保持50~80克的增重,30周后保持10~30克的增重,但公鸡体重不能超过5.5千克,否则交配效率会降低。建议在24周公鸡的料量达到135克/只,并且以每周增加1克的速度加到够用为止。当然,饲喂量还要由饲料的质量和公母分饲的严格程度来决定。在种公鸡的一生中,饲喂设备要随公鸡数量的减少而减少,最好给公鸡保留18厘米/只的采食位置,实际生产中对采食空间不足关注的较多,但很少注意空间过多的情况。种公鸡的饲喂器应布置在鸡舍中间,呈一字形排列,各个饲喂器应分布均匀,采用同时升降料线能获取较高的受精率。
2. 在25~35周应每天或隔日称重,以便更好地了解体重的生长发育趋势,及时调整料量。这时因公母混群,公鸡分布于整栋鸡舍很难抓到有代表性的公鸡进行称量,所以需要在混群前将1/5~1/3、体重位于平均体重5%范围内的公鸡用紫药水标记,混群后只对做标记的一半公鸡进行称重,以确保得到科学合理的周增重。
3. 保持公母鸡最佳比例,过多的公鸡将导致过度交配、相互干扰交配和交配行为异常等多种不良后果。所以,每周必须对照管理指南推荐的公母比例,淘汰多余的公鸡。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公鸡腿脚、胸部肌肉、鸡冠和肛门颜色等情况,综合评定,淘汰不合格的公鸡,并同时减去其采食位置和料量。
4. 由于公鸡在35~40周后交配欲望和精子质量下降,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腿病和死亡过多等,使公鸡的交配有效性降低。所以,在45周后往往会出现受精率下降的情况。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最好在35~40周进行公鸡调换,具体方法是:当天下午先将不良公鸡挑出淘汰,一般占总数的40%~50%,当天晚上待鸡群安静后,将要调换的公鸡均匀分散在整栋鸡舍内,以保证公母正常比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公母争斗,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受精率。如无额外公鸡,从40周后可在栏与栏之间进行25%~30%的交换,还可以采用栋和栋之间对半交换,这样具有刺激公鸡交配行为的效果,可持续6~8周增加交配活力,并能提高1%~1.5%的孵化率。此外,调换公鸡易带入新的细菌病毒,故调换之前要对新公鸡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确保健康后方可转入。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216号开元大厦8层 邮编:050091)
一、育雏期
作为培育优秀种公鸡的开端,育雏期的管理非常重要。此阶段公鸡的发育重点不仅包括羽毛、骨骼、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还应注意2~15周龄期间公鸡睾丸的生长发育主要处于细胞分裂状态,睾丸重量的增加较为有限(从几毫克增加到60~100毫克),但精原细胞的数量却能增加到百万以上。精原细胞不但提供精子生长发育的营养,而且其数量多少对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使成熟公鸡产生尽可能多的精子数量,应为精原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创造条件。
1. 确保种公雏骨骼发育和早期体重达标。骨骼的大小与受精率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即公雏胫骨越长,受精率越高。所以,种公雏在第一周末就必须达到目标体重,4周末体重要求达到690克,只有体重达标才开始限饲。建议1~2周使用商品肉仔鸡1号颗粒破碎料,3~5周使用种鸡育雏颗粒料,自由采食饲料量最高不超过69克/只·日,以高料量追求高体重后又减少料量的饲喂方案,往往会引起公鸡弓背。为了控制公鸡体重,必须坚持每周称重2次。公鸡体重每周都达标,均匀度会达到75%以上的理想状态。
2. 为了促进公雏的生长发育,应及时提供饲料和饮水。雏鸡运达育雏舍后,应尽早给予饲料和饮水,这样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较早得到更好的发育,且体重均匀度也较好。将公雏放在鸡舍的第一栏饲养,这样管理人员一进鸡舍就能观察到,便于重点照顾和管理。在育雏期和育成期公母一定要分饲,这样有利于采用不同的饲料类型和饲喂器,较易控制公鸡的饲料量和体重,从而促使公鸡达到性成熟,大大提高将来母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
3. 5周龄进行适时选种,将体重不达标及腿、骨骼、羽毛发育不良的一起淘掉,保证大部分公鸡将来都可用于配种。选留比例以15%~15.5%为宜,小部分富余公鸡以备将来不可预测的死淘。从此时起,良好均匀度的保持取决于恰当的饲养密度、饲喂空间以及快速、准确、均匀的定量饲喂。饲养密度以3~3.5只/米2最佳,每栏鸡数不得超过500只。
二、育成期
此期的管理目标是尽可能地促进公鸡的生长发育,使公母鸡能同步达到性成熟并按时混群。15周龄后公鸡睾丸重量的增加会加快,20周龄加光前,如果育成期鸡群处在8小时光照条件下,其睾丸的重量在0.5~2克。加光会刺激公鸡性激素的分泌并开始产生精子,加光3周后(23周龄)睾丸重量可达12~22克,输精管在这个阶段也同时发育,公鸡开始性成熟。由此可见,育成期保持适当的生长速度极为关键,否则会延误公鸡的性成熟,对以后的受精率造成不良影响。
1. 确保10周龄后的周增重达标。6~13周是公鸡发育的关键阶段,应有合适的周增重,否则公鸡的骨骼、肌腱和韧带发育不良,13周后易患腿病,并且还会导致成年公鸡的成活率和繁殖率下降。在11~12周应避免注射反应强烈的疫苗,因此时睾丸开始发育。14周增料稍多一些,以使15周后有良好的增重,配合睾丸发育和增长。如果15周时鸡群体重偏离标准体重超过5%以上,应重绘平行于标准曲线的新的体重曲线,切忌将体重降到标准体重,否则会导致睾丸发育不良和早期受精率低下。在光照刺激开始后的前3~4周应保证公鸡体重的正常增长,此时是睾丸增重的关键时机。为促使公鸡体重达标,建议6~17周使用育成料,18~24周使用产前料。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出现公鸡体重过大的现象。公鸡的体重稍大一点,其睾丸重量也相对大一些,这样精液量大、受精率高,但体重过大也会影响其睾丸的生长发育,所以不能盲目追求过大的公鸡体重。
2.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平养时,6~10周每栏不应超过500只,每平米3.5只为宜,采食空间为每只鸡10厘米;11~20周每栏不得超过300只,每平米3只,采食空间每只鸡15厘米。应避免给种公鸡太多的采食空间,否则限饲时攻击性较强的公鸡会过度采食,体重均匀度下降。另外,公鸡对光较敏感,因此遮光应严密,不能漏光,以免引起公鸡早熟。
3. 育成期应进行4次选种。第一次在10周龄,选留比例为13%~13.5%;第二次在15周龄,选留比例为12%~12.5%;第三次在20周龄,选留比例为11%~11.5%;最后一次在22周龄,选留比例为9.5%~10%,可以预留2%作为后备补充。如果前期均匀度不理想,可结合10周龄选种时进行逐只称重分群。经过精心管理,力争使公鸡群的均匀度在6~10周时达80%~85%,11~15周达85%~90%,16~22周达90%以上的理想状态。
4. 适时穿鼻签和混群。一般情况下,种公鸡在20~21周穿鼻签,若太晚会影响受精率,22周一次性混群加光。若公鸡性成熟不同步,可在22周先混群5%,23周再混群2%,余下的24周再混群。混群一定要在晚上进行,以避免鸡群之间的争斗而造成伤亡。生产实践证明,在育成舍和产蛋舍使用相同的采食、饮水设备,这对生长曲线的遵循仍是很关键的,曲线一直到30周都必须遵守,以确保种公鸡体成熟和性成熟,此时的增重不足将会导致公鸡的利用推迟,并对开始受精后的成绩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三、产蛋期
28~30周是公鸡睾丸重量和精液数量增长的最高峰,35周成熟良好的公鸡睾丸重约43克,并有良好的血管分布及健康的色泽,输精管发育良好呈珍珠白色。35周以后睾丸自然萎缩、精液产量下降,从而受精率下降。保持良好的公鸡体重和身体状况,延缓高峰后受精率的下降速度是此阶段管理的关键所在。
1. 产蛋期体重不能减轻,微小的下降都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25~30周应保持50~80克的增重,30周后保持10~30克的增重,但公鸡体重不能超过5.5千克,否则交配效率会降低。建议在24周公鸡的料量达到135克/只,并且以每周增加1克的速度加到够用为止。当然,饲喂量还要由饲料的质量和公母分饲的严格程度来决定。在种公鸡的一生中,饲喂设备要随公鸡数量的减少而减少,最好给公鸡保留18厘米/只的采食位置,实际生产中对采食空间不足关注的较多,但很少注意空间过多的情况。种公鸡的饲喂器应布置在鸡舍中间,呈一字形排列,各个饲喂器应分布均匀,采用同时升降料线能获取较高的受精率。
2. 在25~35周应每天或隔日称重,以便更好地了解体重的生长发育趋势,及时调整料量。这时因公母混群,公鸡分布于整栋鸡舍很难抓到有代表性的公鸡进行称量,所以需要在混群前将1/5~1/3、体重位于平均体重5%范围内的公鸡用紫药水标记,混群后只对做标记的一半公鸡进行称重,以确保得到科学合理的周增重。
3. 保持公母鸡最佳比例,过多的公鸡将导致过度交配、相互干扰交配和交配行为异常等多种不良后果。所以,每周必须对照管理指南推荐的公母比例,淘汰多余的公鸡。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公鸡腿脚、胸部肌肉、鸡冠和肛门颜色等情况,综合评定,淘汰不合格的公鸡,并同时减去其采食位置和料量。
4. 由于公鸡在35~40周后交配欲望和精子质量下降,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腿病和死亡过多等,使公鸡的交配有效性降低。所以,在45周后往往会出现受精率下降的情况。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最好在35~40周进行公鸡调换,具体方法是:当天下午先将不良公鸡挑出淘汰,一般占总数的40%~50%,当天晚上待鸡群安静后,将要调换的公鸡均匀分散在整栋鸡舍内,以保证公母正常比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公母争斗,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受精率。如无额外公鸡,从40周后可在栏与栏之间进行25%~30%的交换,还可以采用栋和栋之间对半交换,这样具有刺激公鸡交配行为的效果,可持续6~8周增加交配活力,并能提高1%~1.5%的孵化率。此外,调换公鸡易带入新的细菌病毒,故调换之前要对新公鸡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确保健康后方可转入。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216号开元大厦8层 邮编: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