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引领深读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e_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语教材入选了多篇从长篇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文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选择以学生自读的方式处理这些课文,忽略了这类选文的特殊价值。在当前提倡“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中,教师应重视节选课文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精心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发掘节选类课文引领深读名著的功能。
  关键词:节选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追求;激发兴趣;引领深读
  2017年修订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阅读理念,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外经典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但是,就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尤其是《红楼梦》来看,因为时代关系等原因,学生对阅读整本名著不感兴趣。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整本名著,目前语文学界还没有探讨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路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年代较为久远和内容略显枯燥的文学名著,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荣生教授曾经将教材中的课文按功能划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几种类型,在这种功能划分思想的启发下,我想到把入选教材的文学名著章节换种目标和方法教学,即抛开常规单元教学目标,把这些节选课文当做“引子”来教,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阅读整本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引领学生更好地深读整本名著。笔者结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谈谈节选类课文的教学追求,即应该更多的把精力放到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之上,做好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引领学生找到一条有趣的阅读路径,进而爱上名著阅读。
  一、将“让学生感受《红楼梦》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教学目标
  《林黛玉進贾府》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被人教版教材收入必修三中。编者在单元导读中说:“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重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1]从编者的意图看,执教这个单元需要教师利用三篇小说引导学生对小说文体知识的深入把握,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升小说鉴赏能力。编者确定的单元教学任务主要着眼于知识教学,但《红楼梦》是一部独特的小说,只是从提升文体认识和提高鉴赏力角度指导学生学习,实在是对《红楼梦》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丰富价值的忽略。结合当前中学生普遍反映《红楼梦》读不懂的现状,笔者以为对小说知识的教学可以利用本单元第二课《祝福》完成,此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开发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红楼梦》的巨大价值,引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让《红楼梦》陪伴他们走过高中生活。
  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是民族生活、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的结晶,《红楼梦》恰恰是因为具有这些品质而成为永恒。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个章节中,曹雪芹通过对屋宇构造、服饰种类样式、座次餐饮讲究、仆人类别等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原生态的中国传统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特色。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尝试带领学生去挖掘选文中那些关于房屋、服饰、座次、餐饮、仆人的描写,让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自主探究中去发现《红楼梦》的趣味性,通过深挖文本的精彩点,切实感受《红楼梦》一书在呈现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博大精深,进而在课后沿着这样的方式深入阅读整本名著,去挖掘此书更为丰富的主题价值,对经典产生热爱之情。
  二、探究丰富多样的建筑描写
  第一节课主要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勾画出课文中作者关于贾府建筑的叙述文字,从建筑位置、命名、构造、摆放等方面感受曹雪芹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探讨选文对贾府院落、房屋的位置和名称的描写,比如作者对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插屏、厅房、正房大院、上房、仪门、厢庑游廊、大正房、厢房、正室、卧室的描写,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丰富文化。学生们通过课堂上的合作探讨和归纳梳理,自然会感受到这些房屋构造及位置安排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园林建筑的独特美学追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长幼、尊卑、男女、主仆的特点。比如,贾母和贾政在家族中的地位不同,他们所居住房屋的位置及装饰都不一样,这即是地位不同的体现。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红楼梦》的建筑描写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深入阅读、探究《红楼梦》更为丰富的建筑描写,感受小说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意蕴。
  三、探究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描写
  第二节课设计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同学在读到作者关于王熙凤和贾宝玉出场时的服饰描写一定会惊叹,你能从这些描述中读出什么?如果按用料、做工、款式、饰品、穿戴这个完整的工序归类,你会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这一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人物服饰穿着的细致描写,学生进一步体会《红楼梦》内容的博大精深,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进一步合作探讨,发现贾府里面人物的衣物质料讲究、种类繁多、样式独特、花色齐全;饰物品种多、样式齐;颜色鲜艳、靓丽。这一切不仅展现了贵族特有的服饰文化和雍容华贵的奢华生活,更是作者用来彰显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的重要手段,这给学生提供了依托服饰穿着来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
  四、发掘兴趣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志趣
  就本节选部分还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文中对座次的精彩描写。通过发掘选文在建筑、服饰、座次等方面描写,让学生感受《红楼梦》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会《红楼梦》的传统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传统礼仪)含量,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红楼梦》成为影响中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伴侣。
  上完课后私下和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我发现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很多学生第一次意识到一直以来感觉枯燥的《红楼梦》原来也有很多兴趣点,值得去深入阅读。
  依据这个启示,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文节选的很多文学名著的片段都可以当作 “引子”来教学,像《边城》《老人与海》《雷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选文,教师就可以依托节选部分,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该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五小说单元。编者在单元导读中提示单元的任务是引领学生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依据上面的启示,我们可以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一个引子,补充本课情节故事之前和之后的内容,带着学生梳理林冲上梁山的过程和原因,引出《水浒传》“逼上梁山”和“替天行道”两个主题,由此一方面扩大充学生的认识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据这两个主题深入阅读《水浒传》。
  很多教师认为名著节选型课文不能反映整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因此一般都草草处理此类课文。在“整本书阅读”的阅读理念逐渐形成共识的当下,这种观念需要纠正,节选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恰就在于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动机和切入点,只要教师能够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借此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整本名著,发挥这类节选文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唐福玖(1988—),男,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初语教材文言文中的“相”字出现比较频繁,由于其词性变化大,用法复杂,加之教材对此大多没有注解,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存在困难,就连教师在教学时也觉得比较麻烦,经常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出自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陈涉世家》。其中“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应如何理解?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翻译的:“假如有一天谁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推动者,应努力构建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作为课程范畴的整本书阅读应该以单篇教学为支架,制订并落实阅读计划,以语文任务为导引,强化自读与分享相结合等具体措施持续推进,使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以改变有“学”没“读”、为“考”而“读”或者“放羊式”阅读的状态,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培养
摘要:今年的全国Ⅲ卷作文题不回避时政热点,材料中无论是新式花茶的研发、维权方式的转化,还是率领自己的团队不断创新,小羽都不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或创新作为。同时,全国Ⅲ卷作文题还融入了其他比较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就启发考生要融自己的思考于时代前进的洪流之中,以便提升思想、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丰厚积累。  关键词:全国Ⅲ卷;作文题;创新;思考热点  “创新”,是近几年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最近听了“新基础”的两堂课,引发了我对关注学生的“学”的进一步思考。这两节课均可圈可点,但在教学时间上,却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第一堂课按照教学设计上呈现的内容和流程“只上了一半”;第二堂课则是完成教案上的教学内容和流程后还足足多了十余分钟。当然,评判一堂课是否为“好课”有诸多标准,但就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而言,显然这两堂课均有不足之处。其实,这两节“公开课”,也是我们平时“家常课”的缩影,我们在
摘要:2020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材料延续了2018年和2019年的命题特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和思考;但又不太相同,规避了明显的主题规限,淡化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没有了被动的观点阐释,是一个连接真实情境、聚焦独特自我的写作任务,减轻了考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畏难情绪,能让考生“我手写我心”。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具体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写作任务场景,让写作不但成为认知训练,思维训练,更是一种生活训练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与高建群《西地平线上》是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两篇课文,为写景散文的典范。如果分别被当作纯粹的写景文本来解读,景物特征、写景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几乎被言尽。而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从“大与小”的角度切入,则别是一番天地。下面从三个方面试析:一是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二是审美过程的大与小,三是艺术风格的大与小。  首先,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江南的冬景》中景物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了任务指令,增强了写作的针对性。写作时应在明辨题意的基础上紧扣任务指令确立论点,展开论证,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  关键词:任务驱动;选定角度;一以贯之  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的引领之下,新材料驱动型作文开始崭露头角。本文主要以2016年1月福建省单科质检作文题为例说说我们目前作文训练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拿出解决的措施,以就
摘要:近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和诗以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诗乐本一体,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借助歌来领悟诗,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其感悟古诗词美学教育的力量。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美学教育;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小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当今古诗
近日闲暇,上网搜索《荆轲刺秦王》一课的教学设计。网上资源还真是丰富,仅“导入新课”环节,就各出机杼,争奇斗妍。  试举三例:  【导入一】出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问:诗中的“壮士”指的是谁?教师分析诗的意思,引出课题——“荆轲刺秦王”。  【导入二】“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对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耗时多却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情”。以学情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是寻找突破的一个重要手段。尤立增老师提出“学情核心”的教学思想,即教师通过“预习所得”和“质疑问难”把握学情,并以此为前提设计教案,有效地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学情分析;阅读教学;学情核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