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目前很多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语文教学事倍功半的现象十分突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精心组织,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一、以精心的开讲激发兴趣
俗话说:“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个引人入胜、精心设计的导入,就如下棋高手第一招就在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精心的开讲能在极短时间内稳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与课文相应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语文课本里的作者大多是名家,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课文,既顺理成章,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介绍作者或课文背景时,可适当穿插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名句,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采取谜语导入、画面导入、音乐导入等方法,力求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以精彩的口语激发兴趣
教学口语是教师教学中最基本、最广泛的表达工具,它是经过转化的书面语和经过优化的口语的结合,既有书面语准确、精确、严密等特点,又具有口语通俗和流畅的特点。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生动的教学口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艰涩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有趣化,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更应当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要当好导游,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一次愉快开心的旅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语文的精彩魅力,教师有必要穿插精美的解说。这些精彩的解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美、欣赏语言美、享受语言美、创造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验学习乐趣。如在讲授《守财奴》一文时,教师分析葛朗台在生命垂危时仍坐在密室前守着财宝这一情节时,用“仍坚守在工作岗位”这一诙谐的语言形容,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笑声中更真切地认识葛朗台守财奴的鲜明形象性格。
三、以优美的教态激发兴趣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运用教态美激发学生兴趣,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方面,能使抽象的语文概念与文法知识有形化,给学生插上想象与创造的翅膀,激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与肢体语言传递信息,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能够通过眼神传递给学生别样的文章理解。例如,当教师讲到祥林嫂的遭遇时,适时流露出同情与感慨的眼神;讲到《桃花源记》中渔人的意外发现时,眼神透出惊喜与好奇……教师的眼神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拉着学生进入语文精彩的世界之中。优美的教态还可以是教师的身姿变化、手势变化。魏书生是一个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老师。有一次听写字词,学生觉得没趣,魏书生便说:“下面这个字,老师用手势在空中写笔顺,看谁能看出是哪个字。”他还没写完,有的同学就嚷开了:“是戍轮台的‘戍’。”有一次,百余位老师在听魏书生的课,一位女同学声音太小,他便向她做了一个手势,她的音量一下子大了许多。课后有老师问他:“怎么你一比画,她的声音就大那么多呢?”他说那就像扭动电视机音量开关的手势,这是他们班规定的提高音量的暗号。”可见,教师的教态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以精巧的板书激发兴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将教学内容与知识信息重新整合,给学生准确、清晰的具象。一堂成功的授课,不仅在于教师生动的口头表述、身姿手势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板书一目了然,易于接受,方便记忆,启发思考,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往往有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诗词,教师可随手画一幅简笔画。如讲文言文中的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老师可画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就能立刻理解,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背面,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则为阴。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板书,让学生板书比教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板书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创新。让学生比一比谁设计的板书更美观、更深刻,把语文和美术联系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五、以鼓励性评价激发兴趣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贵在迅速及时、趁热打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不能单纯看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观点不能单纯地评价正确与否,而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白自己思考的过程,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帮助他们欣赏自己已有的成就,认识不足,并积极投身于取得必要的进步。
倘若教师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上课时让学生回答冰融化了变成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很有创意地回答:“冰融化了变成春天!”老师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这个教师单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评价学生,却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一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求解想象过程被教师的思路强制地“格式化”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冰融化了变成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思维跳跃性很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并追问一句:“冰融化后怎么会变成春天呢?”就可以唤醒学生的实践经验,激活思维,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景象便会涌入学生的脑际,引导学生兴味盎然、绘声绘色地陈述理由,课堂也会随之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点燃学习激情。多用一些鼓励性评价,如“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你成功了”等,毫不吝啬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欣赏的动作,长期坚持反馈教学,学生的欲望和自信心会明显增强,语文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总之,只有立足课堂,以人为本,在满足学生主观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营造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自信,才能促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以精心的开讲激发兴趣
俗话说:“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个引人入胜、精心设计的导入,就如下棋高手第一招就在为全局的胜利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精心的开讲能在极短时间内稳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与课文相应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语文课本里的作者大多是名家,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课文,既顺理成章,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介绍作者或课文背景时,可适当穿插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名句,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采取谜语导入、画面导入、音乐导入等方法,力求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以精彩的口语激发兴趣
教学口语是教师教学中最基本、最广泛的表达工具,它是经过转化的书面语和经过优化的口语的结合,既有书面语准确、精确、严密等特点,又具有口语通俗和流畅的特点。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生动的教学口语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艰涩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知识有趣化,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更应当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要当好导游,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一次愉快开心的旅游。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语文的精彩魅力,教师有必要穿插精美的解说。这些精彩的解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美、欣赏语言美、享受语言美、创造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验学习乐趣。如在讲授《守财奴》一文时,教师分析葛朗台在生命垂危时仍坐在密室前守着财宝这一情节时,用“仍坚守在工作岗位”这一诙谐的语言形容,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笑声中更真切地认识葛朗台守财奴的鲜明形象性格。
三、以优美的教态激发兴趣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运用教态美激发学生兴趣,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方面,能使抽象的语文概念与文法知识有形化,给学生插上想象与创造的翅膀,激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与肢体语言传递信息,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能够通过眼神传递给学生别样的文章理解。例如,当教师讲到祥林嫂的遭遇时,适时流露出同情与感慨的眼神;讲到《桃花源记》中渔人的意外发现时,眼神透出惊喜与好奇……教师的眼神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拉着学生进入语文精彩的世界之中。优美的教态还可以是教师的身姿变化、手势变化。魏书生是一个喜欢研究表情、姿态、手势的老师。有一次听写字词,学生觉得没趣,魏书生便说:“下面这个字,老师用手势在空中写笔顺,看谁能看出是哪个字。”他还没写完,有的同学就嚷开了:“是戍轮台的‘戍’。”有一次,百余位老师在听魏书生的课,一位女同学声音太小,他便向她做了一个手势,她的音量一下子大了许多。课后有老师问他:“怎么你一比画,她的声音就大那么多呢?”他说那就像扭动电视机音量开关的手势,这是他们班规定的提高音量的暗号。”可见,教师的教态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以精巧的板书激发兴趣
板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将教学内容与知识信息重新整合,给学生准确、清晰的具象。一堂成功的授课,不仅在于教师生动的口头表述、身姿手势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板书一目了然,易于接受,方便记忆,启发思考,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往往有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诗词,教师可随手画一幅简笔画。如讲文言文中的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不好理解,老师可画一座高山,山下有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学生一看就能立刻理解,能见到阳光的是山的南面和水的背面,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则为阴。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板书,让学生板书比教师一个人一堂课独占黑板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板书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和创新。让学生比一比谁设计的板书更美观、更深刻,把语文和美术联系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五、以鼓励性评价激发兴趣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贵在迅速及时、趁热打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不能单纯看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观点不能单纯地评价正确与否,而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白自己思考的过程,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帮助他们欣赏自己已有的成就,认识不足,并积极投身于取得必要的进步。
倘若教师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上课时让学生回答冰融化了变成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很有创意地回答:“冰融化了变成春天!”老师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这个教师单从知识与能力方面评价学生,却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一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求解想象过程被教师的思路强制地“格式化”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冰融化了变成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答案,思维跳跃性很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并追问一句:“冰融化后怎么会变成春天呢?”就可以唤醒学生的实践经验,激活思维,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景象便会涌入学生的脑际,引导学生兴味盎然、绘声绘色地陈述理由,课堂也会随之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点燃学习激情。多用一些鼓励性评价,如“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你成功了”等,毫不吝啬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欣赏的动作,长期坚持反馈教学,学生的欲望和自信心会明显增强,语文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总之,只有立足课堂,以人为本,在满足学生主观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营造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自信,才能促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