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活动情境创设原则探讨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弹力”的教学为例,从活动情境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创设探究性两个方面谈如何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活动情境;生活化;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28-3
  活动情境的创设是建构民主、开放、互动、生命课堂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放手”,学生缺“抓手”,“活动情境”恰恰是学生的有力抓手。因此,创设生活化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突出其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概念、规律以生活化和探究性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抓手,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究疑,从而达到概念、规律的自然生成,探究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不断提升。下面笔者就“弹力”一课谈谈活动情境创设的一点体会,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1 “弹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实录
  活动一 通过学生亲历体验“射箭”游戏,以情激趣,自然引入弹力的新课教学。
  活动二 建构形变的概念。
  情境1:教师演示拉伸“弓”的弹性绳,学生观察弹性绳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形变。
  情境2:给学生提供器材(橡皮泥、握力圈),学生通过自主实验,亲身体验形变,合作交流并比较、归纳两种形变的不同之处。
  情境3:通过让学生用手指压桌面,学生在亲身体验到手指发生了形变的同时,却无法感知桌面的形变。在学生的探索热情被点燃的同时,教师顺势给学生提供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装置,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亲历微小形变的观察过程,体会微小量放大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活动三 建构弹力的方向。
  情境1:通过让学生利用握力圈做手部运动,体验握紧时握力圈对手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握力圈对手的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情境2: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手远离握力圈、手恰好与握力圈接触、手握紧握力圈3种情况下手与握力圈之间有无弹力,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情境3:教师演示。用水球与纤维板之间的挤压实验替换课本上书与桌面间的挤压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获得直观体验。并让学生借助替换实验自行完成表格,分析归纳弹力的方向。
  活动四 建构胡克定律。
  情境: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探究性的分组实验,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测量挂不同质量的钩码时弹簧的弹力以及与之对应的形变量,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作图,根据图像自然建构出“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 活动情境创设原则
  2.1 活动情境创设应该生活化
  活动情境的建构应充分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使活动内容生动形象;活动情境创设应强化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化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活动探究过程中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弹力的引入中,教师设计一个生活化的小游戏——“射箭”,让学生亲历“射箭”游戏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是什么力使箭飞出?它是如何产生的?大小、方向如何?并由此自然引入本堂课的研究课题——弹力。而在形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橡皮泥和一个握力圈,让学生通过挤压、拉伸等手段分别对橡皮泥和握力圈进行重新塑形。橡皮泥被学生按照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塑造成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而握力圈却不能。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自然建构出形变以及两种形变的不同之处。在建构弹力产生条件的过程中,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握力圈,让学生亲历体验手远离握力圈、手恰好与握力圈接触、手握紧握力圈3种情境下手的感觉,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握紧握力圈时手疼,且越紧越疼,从而自然生成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并发生形变。
  再如:用“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趋势的方向相同”的结论判定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比较困难,因为生活中大多形变是微小形变,肉眼难以观测。教师设计一个演示实验,戴上手套,在空中向各个方向弹出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手的短距离内,运动方向是否垂直于手掌平面(相对于手给肥皂泡的弹力而言,重力可忽略不计,尽可能在泡泡速度等于零时将其弹出,这样离开手掌的短距离内,运动方向和手给的弹力方向一致)。用多媒体展示,将泡泡离开手掌短距离内的几幅图片定格,合成一张图,直观观察泡泡的运动方向垂直于手掌平面。让学生在弹泡泡游戏中体验“垂直”的含义,易于理解,增加趣味,激发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游戏其中,以情激趣。
  2.2 活动情境创设应具有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发展”。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把教学过程变成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变成提高自己的实践意识、实践兴趣、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活动情境的创设应充分体现探究性。
  例如:弹力方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用水球与纤维板之间的挤压实验替换了课本上书与桌面间的挤压实验。借助替换的演示实验放大形变,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教师让学生借助替换实验自行完成表1。
  学生自主完善表格;小组合作交流,由表格分析、归纳弹力方向;小组代表汇报展示;教师评价总结。学生在该活动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书、桌面的形变情况,利用表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总结,达到概念规律的自然生成。
  如在胡克定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教师提供如图1所示的装置,4个50 g的钩码,刻度尺以及对应的活动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学生以F为纵轴,x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的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并画出F-x图像。
  (3)分析实验得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计探究性的分组实验,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怎样测量弹力、形变量,数据记录后,如何利用图像处理,根据图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等。使学生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发展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课堂实施效果可以看出,通过创设生活化和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使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概念规律的建构过程,达到概念规律的自然生成,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活化和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将概念规律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情激趣。学生以活动情境为抓手,亲历其间,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评价拓展,达到概念规律的自然生成,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胡东芳,孙军业.困惑及其超越—— 解读创新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德华.触动课堂教学的灵魂——物理活动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J].物理教学探讨, 2013,31(9):12—13.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其他文献
摘 要:一节公开课上,由于老师没解决好海波熔化时受热不均匀和熔化时间太短两大难题,学生获得了一些“问题数据”,导致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偏差,老师出现了尴尬的窘相。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数据”的剖析,找到了原因,改进了实验并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让“问题数据”成为了可贵的教学契机。  关键词:问题数据;熔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
摘要:文中用“错误”巧做文章,变“问题”为探究,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74-3  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道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也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受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中国课堂向来是“去问题”的教学,一旦发
摘要: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探索性的物理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平中见奇的课堂实验活动;利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善待学生的“插嘴”,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资源,将课堂变成一个学生和教师共同演绎的大舞台。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实验;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5(S)-0063-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
摘 要:物理是学习难度很大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也不相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因此目标制定的标准相当重要。由于学生的差异,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标,教学目标水平分级就有了必要性。本文以“单元目标”为例浅谈“水平分级”实施策略与思考。  关键词:DOK理论;单元目标;水平分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
摘 要:为探究2019年版高中物理教材和2004年版高中物理教材在习题部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水平为研究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技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为例,在横向与纵向上研究不同版本新旧教材在习题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情况。研究发现,2019年版高中物理教材习题量大增,所关注的核心素养比2004年版高中物理
摘 要:“U型模式”是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模式,包括知识的下沉、潜行、上浮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学科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文章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内容为素材,叙述了“U型模式”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样例,以期能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U型模式”;深度学习;教学样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
摘 要:相似理论是思维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人类个体的学习也是在相似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同化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新知识需要以旧知识作为同化固定点。充当同化固定点的那些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似度越高,则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或唤醒、或输入各种不同形式的相似同化固定点,引领学生学习建构新知识,而非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而同课同构不仅在备课上优化了资源,而且在课堂实施和课后反思上发挥了最佳功效。虽然是同构,有着共同的设计和教学手段,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同构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还应该关注教师,从而使同课同构这种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同课同构;同中有异;教师;学生;提升;反思 
摘 要:本文以“电磁感应力电综合——双动式导体棒同向运动”为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教师通过精选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磁感应;习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5-0022-3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摘 要:以“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基于问题驱动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索学生建构模型、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等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问题链;思维方法;教学策略;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8-0013-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