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道“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人都清楚,南郭先生之所以有可乘之机,是因为齐宣王爱听三百人的齐奏。
其实,看看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爱听“齐奏”的也不乏其人。如老师提高嗓门问“对不对”,学生们昂首挺胸大声回答“对”或“不对”。这样,给老师造成一种假象,学生们都听懂了,“南郭先生”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可是一到“关键”时刻,有的学生就傻眼了。由于自己是“滥竽充数”,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本没有掌握。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于英语这样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在课堂上,教师更应当注意减少此类“齐奏”现象。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要学好它,就要讲究它的发音是否准确,口头表达是否准确、流利与连贯。这就需要教师要耐心地给予个别提问、个别辅导。英语教学中的“齐奏”弊多利少。
其一,教师提问,是想得到反馈信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的知识,但“齐奏”是整体回答,得到的信息非常笼统。教师不能分清哪些学生会了,又有哪些学生不会;教单词时,如果“齐读”,教师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学生的发音不够准确,哪个学生的发音不够完整,所以“齐读”之后的“个别读”非常重要,教师要做到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纠正,不能“囫囵吞枣”,以“齐奏”来代替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再如,英语课前的“自由问答”,教师是要借助此项过程与学生对话练习,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课堂,同时要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纠正他的发音,还要看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这一过程改为“齐奏”,基本上就失去了这个过程的意义。
其二,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很好地运用它。只有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东西,才能算是理解掌握了,而表达又须有一个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完一段对话后,如果能根据一定的情境把对话拓展开来,加深理解,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那么所学的知识就得到了升华。例如,把问候语“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等融入到介绍别人“This is…”句型当中;把学的有关水果的单词和对话融入到家庭招待客人当中;把交际用语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等等,都是学生积极思维、将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齐奏”是直问直答,抹杀了这个过程,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应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创设情境,避免“齐奏”现象的发生,开发学生个体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时,进行分角色朗读、讨论,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因此每位学生都必须主动投入,这也使“南郭先生”没了可乘之机。
其三,就整个英语课堂看,同样的问题让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不但是师生之间,也是学生之间在互通信息,互相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齐奏”一问一答,没有了这样的互动,师生间单向沟通,使教师难以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学生依赖性大,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难以引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与促进。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适当地介入,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南郭先生”自觉地改弦易辙,不再滥竽充数,使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其四,就强化作用看,在一个个学生的回答中,让他们各抒己见,彼此问答,相互启发,教师做指导,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齐奏”一呼群应,众口同声,“南郭先生”照样鼓着腮帮、摇头晃脑,给人以完全掌握的错觉,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齐奏”往往为不懂装懂的学生蒙混过关创造了有力条件,只有教师不做“齐宣王”,只有让“齐奏”变为“独奏”,才能让“南郭先生”少些可乘之机,做一个基础夯实,脚踏实地的学生。
其实,看看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爱听“齐奏”的也不乏其人。如老师提高嗓门问“对不对”,学生们昂首挺胸大声回答“对”或“不对”。这样,给老师造成一种假象,学生们都听懂了,“南郭先生”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可是一到“关键”时刻,有的学生就傻眼了。由于自己是“滥竽充数”,应该掌握的知识根本没有掌握。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于英语这样一门特殊的语言学科,在课堂上,教师更应当注意减少此类“齐奏”现象。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要学好它,就要讲究它的发音是否准确,口头表达是否准确、流利与连贯。这就需要教师要耐心地给予个别提问、个别辅导。英语教学中的“齐奏”弊多利少。
其一,教师提问,是想得到反馈信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的知识,但“齐奏”是整体回答,得到的信息非常笼统。教师不能分清哪些学生会了,又有哪些学生不会;教单词时,如果“齐读”,教师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学生的发音不够准确,哪个学生的发音不够完整,所以“齐读”之后的“个别读”非常重要,教师要做到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纠正,不能“囫囵吞枣”,以“齐奏”来代替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再如,英语课前的“自由问答”,教师是要借助此项过程与学生对话练习,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课堂,同时要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纠正他的发音,还要看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这一过程改为“齐奏”,基本上就失去了这个过程的意义。
其二,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很好地运用它。只有学生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东西,才能算是理解掌握了,而表达又须有一个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完一段对话后,如果能根据一定的情境把对话拓展开来,加深理解,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那么所学的知识就得到了升华。例如,把问候语“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等融入到介绍别人“This is…”句型当中;把学的有关水果的单词和对话融入到家庭招待客人当中;把交际用语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等等,都是学生积极思维、将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齐奏”是直问直答,抹杀了这个过程,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应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创设情境,避免“齐奏”现象的发生,开发学生个体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时,进行分角色朗读、讨论,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因此每位学生都必须主动投入,这也使“南郭先生”没了可乘之机。
其三,就整个英语课堂看,同样的问题让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学生回答,不但是师生之间,也是学生之间在互通信息,互相启发,从而实现共同提高。“齐奏”一问一答,没有了这样的互动,师生间单向沟通,使教师难以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学生依赖性大,容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难以引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与促进。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适当地介入,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也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南郭先生”自觉地改弦易辙,不再滥竽充数,使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其四,就强化作用看,在一个个学生的回答中,让他们各抒己见,彼此问答,相互启发,教师做指导,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齐奏”一呼群应,众口同声,“南郭先生”照样鼓着腮帮、摇头晃脑,给人以完全掌握的错觉,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齐奏”往往为不懂装懂的学生蒙混过关创造了有力条件,只有教师不做“齐宣王”,只有让“齐奏”变为“独奏”,才能让“南郭先生”少些可乘之机,做一个基础夯实,脚踏实地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