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作文中,选材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细细想想,选材新颖,见解独特,恐怕永远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学生大都经历差不多,阅读的书也不会相差太大,拿到一个题目,想到类似材料的可能性极大。由于老师的指点,人人都会想到选材要新颖,见解要独特,可是,结果还是大家都想到那些共同的材料,观点也基本上是“三谋而仍相合”的。如何让自己掌握的素材、指导的观点发挥最大作用呢?我通过阅读大量的高考作文发现,这里面还是有一点小窍门的,说出来也许能够让学生做到个个不同、人人新颖。
一、写作方法的灵活性
这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文章而言的,对于这类文章,一个普遍的毛病是表现手法单一,说故事全是顺叙,发议论只会直来直去,再加上选材不新颖,分数就难高了。
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避免全用顺叙,注意悬念的设计和倒叙等手法的恰当使用。我们以2003年的高考作文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写一般记叙文的同学有不少写到妈妈对亲生的子女不好,而对领养的子女则很好,以此说明理智制约情感的道理。这样材料的作文多数面目差不多,记叙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一个简单的道理,低幼化倾向严重。
解决的办法之二是选择适当的文体。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一本有正确方向的读物,如果写得有艺术性的话,它的作用就会增加一百倍。”我们在作文的时侯,难免会想到同一素材,这时你就要用别一种形式去表现。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发现同一题材有同学用童话形式,有同学用故事新编形式,有同学用改编历史形式,有同学用名作改编形式,有同学用剧本形式等不一而足,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二、选择最佳角度切入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存在一个角度的切入问题。学生们不可能阅尽天下所有的文章,也不可能记住天下所有的材料。所以对材料本身立意角度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对一则材料要尽量多角度地去思考。我通常要求同学们看一分钟的材料要用三分钟的时间去思考,看这材料能说明哪些道理或问题。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材料本身就具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特性。长此以往,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
三、细节化、情感化
这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文章而言的,同学文章中所写之事在现实中可能确实很感人,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作者自己,然而自己写出来时却不怎么感人,原因是对所写之事的“动情点”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描绘,使本来感人的东西变得不感人了。
对这些“动情点”要用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去作定格处理,从而让作者自己涌动的情感变成涓涓的细流慢慢地流进读者的心中。在作文中,这些“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就是用描写来实现的。
对于一个素材中的“动情点”细节化、情感化的主要手段是描写,而在描写中我以为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更为重要。当然,发挥这些写作技法的前提是写作者本身要有一颗易感动的爱心,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而能够深入本质,并有着丰富的体验积累;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挖掘出人性中美的、高尚的东西。倘能如此,即使是虚构的作品,也能焕发出诱人的魅力。
四、盘活课本素材
同学往往注重课外素材的积累,对课本中素材反而忽视了,这实际上是舍近求远的一种表现。我们以为,首先应当重视课本上的素材,其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隅而能反三。
我以为备考时应当把课本和读本都放在身边,对照目录,看自己能把这篇文章的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名言名句、相关轶事等想起来多少,想不起来的要再看书,与同学再讨论,简单地说就是熟读精细。如此三两遍,对课本也就熟了,加之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使用,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的。
五、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写得非常精彩,一流的作家也不例外,同样也没有任何人能什么文章都会写。大多数中学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爱好,如看书、踢球、下棋、听音乐、上网甚至是打游艺机等,或者是社会、家庭、学校等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一方面,都是写作的源泉。
当然,尽管是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题材,但在具体写作时,仍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选材要典型。在写作时,跟主题相关的材料会大量地涌入脑中,这时就需要选出最能体现主旨的或突出中心的材料。第二,选材要新颖。这个“新”可以是新近的内容,可以是所选材料切入的角度。总之,是曾经震动过自己心灵的那一点,它能震动你,就有可能也震动别人。第三,在选好材料后要注意与众不同地用材,即上面所讲的一些方法。
六、结语
选材独特无论何时都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但当你由于某种原因,一时想不出与众不同的材料时,如何盘活一般的材料也不失为一种睿智。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的创新,需要思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素材的“平中求奇”是建立在一定“资本”积累的基础上的。以体裁创新为例,你对于要选的体裁格式、要求一点不懂,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再如,就某个话题,你连一般的素材都找不到,还谈何创新呢?总之,以上所说,用句通俗的话说,它是如何将“小本生意做活、做大”的问题,而我们如果连“小本”都没有,那生意将如何做呢?说到底,方法的效用要通过平时积累、训练和总结纠正发挥出来。
一、写作方法的灵活性
这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文章而言的,对于这类文章,一个普遍的毛病是表现手法单一,说故事全是顺叙,发议论只会直来直去,再加上选材不新颖,分数就难高了。
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避免全用顺叙,注意悬念的设计和倒叙等手法的恰当使用。我们以2003年的高考作文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写一般记叙文的同学有不少写到妈妈对亲生的子女不好,而对领养的子女则很好,以此说明理智制约情感的道理。这样材料的作文多数面目差不多,记叙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一个简单的道理,低幼化倾向严重。
解决的办法之二是选择适当的文体。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亚说:“一本有正确方向的读物,如果写得有艺术性的话,它的作用就会增加一百倍。”我们在作文的时侯,难免会想到同一素材,这时你就要用别一种形式去表现。在高考作文中,我们发现同一题材有同学用童话形式,有同学用故事新编形式,有同学用改编历史形式,有同学用名作改编形式,有同学用剧本形式等不一而足,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二、选择最佳角度切入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存在一个角度的切入问题。学生们不可能阅尽天下所有的文章,也不可能记住天下所有的材料。所以对材料本身立意角度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对一则材料要尽量多角度地去思考。我通常要求同学们看一分钟的材料要用三分钟的时间去思考,看这材料能说明哪些道理或问题。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材料本身就具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特性。长此以往,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
三、细节化、情感化
这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文章而言的,同学文章中所写之事在现实中可能确实很感人,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作者自己,然而自己写出来时却不怎么感人,原因是对所写之事的“动情点”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描绘,使本来感人的东西变得不感人了。
对这些“动情点”要用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去作定格处理,从而让作者自己涌动的情感变成涓涓的细流慢慢地流进读者的心中。在作文中,这些“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就是用描写来实现的。
对于一个素材中的“动情点”细节化、情感化的主要手段是描写,而在描写中我以为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更为重要。当然,发挥这些写作技法的前提是写作者本身要有一颗易感动的爱心,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而能够深入本质,并有着丰富的体验积累;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挖掘出人性中美的、高尚的东西。倘能如此,即使是虚构的作品,也能焕发出诱人的魅力。
四、盘活课本素材
同学往往注重课外素材的积累,对课本中素材反而忽视了,这实际上是舍近求远的一种表现。我们以为,首先应当重视课本上的素材,其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隅而能反三。
我以为备考时应当把课本和读本都放在身边,对照目录,看自己能把这篇文章的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名言名句、相关轶事等想起来多少,想不起来的要再看书,与同学再讨论,简单地说就是熟读精细。如此三两遍,对课本也就熟了,加之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使用,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的。
五、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写得非常精彩,一流的作家也不例外,同样也没有任何人能什么文章都会写。大多数中学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爱好,如看书、踢球、下棋、听音乐、上网甚至是打游艺机等,或者是社会、家庭、学校等自己比较熟悉的某一方面,都是写作的源泉。
当然,尽管是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题材,但在具体写作时,仍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选材要典型。在写作时,跟主题相关的材料会大量地涌入脑中,这时就需要选出最能体现主旨的或突出中心的材料。第二,选材要新颖。这个“新”可以是新近的内容,可以是所选材料切入的角度。总之,是曾经震动过自己心灵的那一点,它能震动你,就有可能也震动别人。第三,在选好材料后要注意与众不同地用材,即上面所讲的一些方法。
六、结语
选材独特无论何时都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但当你由于某种原因,一时想不出与众不同的材料时,如何盘活一般的材料也不失为一种睿智。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的创新,需要思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素材的“平中求奇”是建立在一定“资本”积累的基础上的。以体裁创新为例,你对于要选的体裁格式、要求一点不懂,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再如,就某个话题,你连一般的素材都找不到,还谈何创新呢?总之,以上所说,用句通俗的话说,它是如何将“小本生意做活、做大”的问题,而我们如果连“小本”都没有,那生意将如何做呢?说到底,方法的效用要通过平时积累、训练和总结纠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