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认为,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激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满足学习发展需要;又能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了让我的地理课堂“活”起来,我是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的。
关键词:学习探究;小组合作;点拨拓展;评研提升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激情导入是整个堂课成败的关键,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这节课的导入,不同课型有不同的导入法。新课导入既可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又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学习“热力环流”部分,本人结合不少地方有放孔明灯的习俗,先介绍孔明灯的由来背景,同时播放孔明灯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灯能飞到空中?学生马上兴致盎然的展开议论,这就自然地引入新课,这种设疑引入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展示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基本知识,以及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运用以及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观念。我通过投影、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该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去自学、探究、练习,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堂指导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结合图文,采用图文对照、思考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思维、图文转换和善于观察的能力,掌握运用图象的基本技能。练习题主要包括课后活动栏目设计的题目和教师在课件里设计的题目,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这些练习题绝大多数是能够看懂并能独立解决的,教师的讲解反而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师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难点,二是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知识体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对于难点我要求学生标上“?”,做为疑难问题的标记,当进行小组探究时,可以将其作为共同讨论的问题;对于知识体系我要求学生列在课本上,自学结束后,我用课件展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进行对比,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挖掘知识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质量,并为小组探究提供讨论素材;通过整理知识体系,可以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变“死记零散的知识点”为“活学系统的知识网”。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我在教室里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小组探究,教师点讲
通过自学,学生对课文、阅读、活动等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60~70%的知识点能够消化吸收,只有30~40%的知识点会有些疑惑。对学生已经消化吸收的知识点,我就不再去讲解;对学生仍有疑惑的知识点,我采用“小组探究,教师点讲”的方式来解决。
1.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我首先由组长负责将组员自学遇到的疑难问题分类统计,然后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每位组员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还可以相互讨论,并有专人负责做好发言记录;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要在分类统计。在合作探究中,由于各组员的生活阅历、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疑难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每位组员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教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要比老师教学生效果要好,因为学生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
2.教师拓展点评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又有60~70%得到了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也就所剩无几了,这个时候该发挥教师点讲的作用了。首先,由组长将本组的难题表达出来,不同小组的难题肯定有重复的;然后,针对这些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让学生展开全班大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其他小组的疑难问题。某个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其他小组来说也许不成问题,因此全班大讨论又是一次大范围的合作探究。大讨论之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进行辩论,疑难问题通过争辩,其结论会变得越来越明朗。学生讨论时,我在班里巡回指导,有时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及时对他们正确的理解予以肯定,错误的理解进行更正。
四、知识迁移,拓展升华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我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当堂训练。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材以淮河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案例,学习相关知识后,我要求学生分析我们融水的贝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等等。学生会很快把知识迁移到新的题目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知识回顾,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的前置作业
一堂课就要结束,该是验证效果的时候啦,我会利用这一环节对本堂课进行总体性的回顾与评价,一是将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串联到一起,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明确重点、难点,强调注意事项,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起到提纲挈领、构建框架的作用;二是通过该环节,我将全班每个小组的自学、探究、练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给以鼓励与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还要布置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好让学生在课后预习和查找资料等。
通过我的新式课堂模式,我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成绩也凸显出来了。课后,我还将当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总结,写教学反思,以完善和指导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幸福地做老师》荆志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主编:陈旭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主编:韩立福.吉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学习探究;小组合作;点拨拓展;评研提升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激情导入是整个堂课成败的关键,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这节课的导入,不同课型有不同的导入法。新课导入既可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又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学习“热力环流”部分,本人结合不少地方有放孔明灯的习俗,先介绍孔明灯的由来背景,同时播放孔明灯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种灯能飞到空中?学生马上兴致盎然的展开议论,这就自然地引入新课,这种设疑引入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展示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基本知识,以及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运用以及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观念。我通过投影、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该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去自学、探究、练习,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堂指导
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结合图文,采用图文对照、思考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思维、图文转换和善于观察的能力,掌握运用图象的基本技能。练习题主要包括课后活动栏目设计的题目和教师在课件里设计的题目,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这些练习题绝大多数是能够看懂并能独立解决的,教师的讲解反而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师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难点,二是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知识体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对于难点我要求学生标上“?”,做为疑难问题的标记,当进行小组探究时,可以将其作为共同讨论的问题;对于知识体系我要求学生列在课本上,自学结束后,我用课件展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进行对比,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挖掘知识难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质量,并为小组探究提供讨论素材;通过整理知识体系,可以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变“死记零散的知识点”为“活学系统的知识网”。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我在教室里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小组探究,教师点讲
通过自学,学生对课文、阅读、活动等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60~70%的知识点能够消化吸收,只有30~40%的知识点会有些疑惑。对学生已经消化吸收的知识点,我就不再去讲解;对学生仍有疑惑的知识点,我采用“小组探究,教师点讲”的方式来解决。
1.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我首先由组长负责将组员自学遇到的疑难问题分类统计,然后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每位组员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还可以相互讨论,并有专人负责做好发言记录;小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要在分类统计。在合作探究中,由于各组员的生活阅历、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疑难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每位组员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教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要比老师教学生效果要好,因为学生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
2.教师拓展点评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又有60~70%得到了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也就所剩无几了,这个时候该发挥教师点讲的作用了。首先,由组长将本组的难题表达出来,不同小组的难题肯定有重复的;然后,针对这些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让学生展开全班大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其他小组的疑难问题。某个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其他小组来说也许不成问题,因此全班大讨论又是一次大范围的合作探究。大讨论之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进行辩论,疑难问题通过争辩,其结论会变得越来越明朗。学生讨论时,我在班里巡回指导,有时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及时对他们正确的理解予以肯定,错误的理解进行更正。
四、知识迁移,拓展升华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我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当堂训练。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材以淮河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案例,学习相关知识后,我要求学生分析我们融水的贝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等等。学生会很快把知识迁移到新的题目中,既巩固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知识回顾,课堂小结,布置下节课的前置作业
一堂课就要结束,该是验证效果的时候啦,我会利用这一环节对本堂课进行总体性的回顾与评价,一是将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串联到一起,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明确重点、难点,强调注意事项,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从而起到提纲挈领、构建框架的作用;二是通过该环节,我将全班每个小组的自学、探究、练习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给以鼓励与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还要布置下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好让学生在课后预习和查找资料等。
通过我的新式课堂模式,我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成绩也凸显出来了。课后,我还将当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总结,写教学反思,以完善和指导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幸福地做老师》荆志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主编:陈旭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主编:韩立福.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