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观念,新方法走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教师和学生尽快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首先,我们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為本”,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其次,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单一角色进行多元化的转化,使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者,合作者。最后,在新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学习方式 教学体会
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面对新课改的实际,面对教材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滴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才可能适应高考。
2.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3.如何处理背景知识、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北师大版新教材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外,还在例题设置中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物理知识和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但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该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都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4.新课程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形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真正的高考试题是怎样的,还不得而知。
5.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中,第一章的内容我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掌握。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学习方式 教学体会
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面对新课改的实际,面对教材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滴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才可能适应高考。
2.教学条件难于适应新教材要求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3.如何处理背景知识、课堂延伸材料和课内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拿到北师大版新教材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外,还在例题设置中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物理知识和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但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该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都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4.新课程会有新高考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形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真正的高考试题是怎样的,还不得而知。
5.多媒体的使用
新课程主张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中,第一章的内容我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掌握。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