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首《忆江南》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写江南的诗文不计其数,这首27个字的词作,大概是流传最广的。
  宋人惠洪在其《冷斋夜话》里说:
  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的确,明白晓畅是白居易作诗的一贯追求。作这首词时,白居易已67岁了,同样沿袭了“老妪能解”的诗风。这首词27个字,个个好懂,明白如话。这一句最是经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真是简洁明快,那明艳的画面,那绚烂的意象,如在眼前,叫人心生向往;再加上那工整的对仗,那复沓的音韵,读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所以,教学这首词,这一句成为绕不过去的精彩。玩味节奏,想象画面,反复诵读,都是极常见的教学环节。
  然而,白居易的诗词,真的那么好懂吗?或者,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词作,读懂了诗人白居易吗?如果我们不能坚定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从何处开始?要往哪里去?
  也许,我们该重新读读《忆江南》。
  重新读,我们的目光当然不能直扑那一句经典,那样只会让我们仍然迷失在它绚丽的色彩里,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需要“升起警觉”,从第一个字就开始慢慢地读,细细地想。
  于是,咱们读——“江南好”。这三个字,可以拆为两个词:江南,好。“江南”的含义,无外乎两种:广义的江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也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狭义的江南,当然需要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来理解,更多学者认为这里指的是江浙一带那一片水乡。
  接下来就是那个“好”,容易理解吗?白居易的诗风就是明白如话,所以,这里的“好”嘛,就是与“差”相对的“好”。
  打住!如果你这样读下去,就注定了这一次重读仍然空手而归: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熟悉的、平易的、明白如话的“好”,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且让我们在这个“好”字上面作些停留,停留……于是,脑海里就会冒出一个问题:
  即使追求“老妪能解”,非得用这个“好”?有很多字可以代替它啊,例如秀、美、俏、靓、丽等等。用这“好”字,既非押韵,又显“俗气”,为何用它?
  这个“好”,不是那么好懂啊。这个时候,我们要以婴儿般惊奇的目光,重新打量起这首词来。为什么白居易这样写?我们得去问问他啊。
  于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去搜索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那一段生命纠缠。
  白居易真正在江南的时间其实并不长,然而,江南的山山水水却如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生命里。最早是在十一二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也从河南来到了徐州。可是当时徐州一带遭遇兵乱,战火不息。为避战乱,白居易来到了江南。可以想见,从战乱之地漂泊而来,美丽而宁静的杭州,对于少年的白居易意味着什么。后来,则是中年以后的事了。生性耿介正直的白居易因积极上书议政,却不被唐穆宗采纳,有才而不能用、无处用,可以想见白居易有多么苦恼和郁闷;加上朝廷中朋党倾轧,仕途险恶。于是,他主动请求外放。最后,穆宗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此时,白居易已年届半百,又一次外放他乡,不禁感慨万千:
  退身江海应无有,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可以庆幸,等待白居易的,真的是一个美丽的江南,那个使无数诗人画家抒写、描画不尽的江南。从此,在这里,他热情吟咏那西湖的山水、吴地的风光;在这里,他勤政爱民,不知留下多少造福百姓的政绩善举;在这里,他结下多少友情,无论是布衣平民,还是贤士僧人;在这里,他远离党争,身心独善,闲适而超然……
  如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里,岂止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关于江南的回忆,除了景色,分明还有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情啊!
  如此,每忆起江南,白居易岂会只说江南秀、江南美啊!要表达他对江南的情感,似乎哪一个字都不全面,哪一个字都不够淋漓。或许是左右权衡了一番,也或许是完全不假思索,一个“好”字,终于夺笔而出,落在了江南之后。
  且让它“俗”吧,此刻唯有这“好”才好!
  如此,我们才对结尾句“能不忆江南”有切入生命的理解和领悟。走遍大江南北,看过无数风光,却唯有这方土地,让他魂牵梦萦。写下《忆江南》时,诗人已是垂垂老矣,身处“花寒懒发鸟慵啼”的洛阳,他知道江南恐怕只能是个回“忆”了。我们这才明白,这重重的反问里,有多少深情难诉:能不忆江南?
  于是,教学这首词,不仅要在想象里再现江花江水的艳丽色彩,不仅要在吟诵里咀嚼巧夺天工的整齐对仗,还要绕到词句的后面,争取与诗人打个照面,问个心事。然后,让学生在心里轻轻感叹:
  江南好,真好!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武汉观摩活动”的四节课(教学片段)为分析对象,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和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片段;教学智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21-02  2015年5月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举行,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
【设计意图】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生本高效”是贯穿本课教学过程始终的理念。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体现年段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和小花猫的天真,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渗透小班化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做到全员参与、人人体验。  【教学目标】  1.运用看图、联系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讲话中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画面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既使学生领略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综合,强实践,讲全面,求发展,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核心定位。  小班化教学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小班化情形下该如何落脚?如何使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彰显精致的魅力,实现儿童主动参与和个性化的阅
【设计理念】  苏教版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学生们也爱读。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也是一首现代诗,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这首诗的意象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深奥的修辞手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诗歌读准确、读流畅不是难事,而想象最美的画面,读出最真的情感,正是这篇
编者按  近年来,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观观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要摈弃那种 “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式的教学方式。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本质?在课堂中如何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不少有识之士对诸如此类相关问题正努力探索着。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在何小中校长带领下开展的“学本课堂”研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12年10月,本刊编辑部和相关专家走进该校,全程参与了该校组织的《坐井观天》和《
【设计意图】  《 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则开放性的习作教学命题。题中的“生活”,指向孩子们身边的真实的情景和事件,这是表达的源泉和基础;“美好”则强调在表达时要“求真、向善、尚美”,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抒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积极情感。  “生活”是源泉,“美好”是主题,“更”字则突出了相关事件对于生活的影响。在这一开放的命题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他们想要表达的话题,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是
【摘 要】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课堂的有效性,可尝试从“确定核心目标,精简教学内容”“设计主干问题,简明教学环节”“凸现学生主体,简化教师行为”三方面努力,以求在简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核心目标 主干问题 学生主体  众所周知,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然而,在现实的小学
为了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成长,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品三国”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本课程通过“概述三国演义、观看三国影视、三国人物欣赏、三国知识大比拼、三国故事比赛、漫画中的三国”等一系列的阅读拓展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故事,品评三国人物,发掘三国谋略,从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谋略智慧、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去欣赏《三国演义》这本经典文学著作。现以“品三
【摘 要】《草原》一文运用了“朴实记录”的表述方式。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这一写法,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探究“朴实”背后的缘由,体会这样写的妙处,通过扩充、联系、罗列、迁移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写作手法是为写作意图服务的,使其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这一表达方法。  【关键词】表达方法;扩充法;联系法;罗列法;迁移法  下午放学后,有学生来到办公室,谈起《草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咕哝了一句:“《草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