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在讲话中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画面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既使学生领略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下面就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谈一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教什么。
一、诵读是根本
“熟读成诵”, 熟读是古诗积累的基础。清代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字少而意深,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读出停顿、韵脚,读得有板有眼;三是读出内容,通过读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诗句想要突显的意思;四是读入画面,通过诵读在脑海里映现诗句所描绘的或静止或流动的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五是读出情感,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背景的了解,明白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流淌。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诗的理解加深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疏言是基础
所谓疏言就是疏通句子大意。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主要在于特殊的诗歌语言、生疏的字词、古今词语差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调”“补”等方法理清一般的句子顺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段特点,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可借助图片、简笔画或提供关键的字词意思,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大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古诗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只要提供“翻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等词的意思,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三、意境是重点
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生来说,感悟诗的意境,就是在读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 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这样设计:
师:诗写的是夏天的暴雨,如果让你画一幅夏日西湖骤雨图,你觉得好不好画?为什么?
生:一首诗画一幅画,很难画出来,这一首诗是流动的画。
师: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从这首诗中找答案。
生:可以分为雨前、雨中、雨止、雨后几幅画面。
生: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画面是乌云滚滚;雨中是“白雨跳珠乱入船”,面画是大雨倾盆;雨止是“卷地风来忽吹散”,画面是风来雨住;雨后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画面是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生:前三幅是动态的画,最后一幅是静态的画。
四、情感是提升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写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就要“知人论世”,就要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在读懂作品之后再反过来进一步认识作者。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是任何一首诗词作品的产生都缘自于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背景下有特定的目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反映自然界风雨的变幻莫测、迅速神奇,但这个变化和诗人个人的坎坷经历、官场无常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如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诗人写景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高兴,因为诗人用珍珠来形容雨点。
生:苏轼是书画家,一生爱墨, 他喜欢墨超过了珍珠, 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欣赏这场暴风雨。
师:让咱们也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一起来读一遍。
师:其实当时的苏轼正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他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为某种原因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师: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五、表达是目标
2011年版《课程标准》更突出地强调关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教学古诗,首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欣赏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鉴赏诗人在写雨来之前、雨到之时、风来雨止、雨过天晴时用词表达的精巧,体会“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形象、“未”“乱”“忽”表达的迅捷。其次,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有一个炒股的人,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
你的同学今天考试考得不理想,你准备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00)
一、诵读是根本
“熟读成诵”, 熟读是古诗积累的基础。清代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古诗文字少而意深,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读出停顿、韵脚,读得有板有眼;三是读出内容,通过读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诗句想要突显的意思;四是读入画面,通过诵读在脑海里映现诗句所描绘的或静止或流动的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五是读出情感,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背景的了解,明白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流淌。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诗的理解加深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疏言是基础
所谓疏言就是疏通句子大意。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主要在于特殊的诗歌语言、生疏的字词、古今词语差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调”“补”等方法理清一般的句子顺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段特点,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可借助图片、简笔画或提供关键的字词意思,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大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古诗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只要提供“翻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等词的意思,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三、意境是重点
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小学生来说,感悟诗的意境,就是在读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 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这样设计:
师:诗写的是夏天的暴雨,如果让你画一幅夏日西湖骤雨图,你觉得好不好画?为什么?
生:一首诗画一幅画,很难画出来,这一首诗是流动的画。
师: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从这首诗中找答案。
生:可以分为雨前、雨中、雨止、雨后几幅画面。
生: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画面是乌云滚滚;雨中是“白雨跳珠乱入船”,面画是大雨倾盆;雨止是“卷地风来忽吹散”,画面是风来雨住;雨后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画面是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生:前三幅是动态的画,最后一幅是静态的画。
四、情感是提升
诗言志,歌咏言。诗人写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就要“知人论世”,就要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在读懂作品之后再反过来进一步认识作者。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是任何一首诗词作品的产生都缘自于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背景下有特定的目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反映自然界风雨的变幻莫测、迅速神奇,但这个变化和诗人个人的坎坷经历、官场无常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如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诗人写景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高兴,因为诗人用珍珠来形容雨点。
生:苏轼是书画家,一生爱墨, 他喜欢墨超过了珍珠, 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欣赏这场暴风雨。
师:让咱们也带着诗人的这种情感一起来读一遍。
师:其实当时的苏轼正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他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为某种原因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师: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五、表达是目标
2011年版《课程标准》更突出地强调关注语言的运用和表达。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教学古诗,首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欣赏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鉴赏诗人在写雨来之前、雨到之时、风来雨止、雨过天晴时用词表达的精巧,体会“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形象、“未”“乱”“忽”表达的迅捷。其次,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有一个炒股的人,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
你的同学今天考试考得不理想,你准备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