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年来,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观观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要摈弃那种 “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式的教学方式。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本质?在课堂中如何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不少有识之士对诸如此类相关问题正努力探索着。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在何小中校长带领下开展的“学本课堂”研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12年10月,本刊编辑部和相关专家走进该校,全程参与了该校组织的《坐井观天》和《狮子和鹿》两文的同课异构对比教学和辩课活动,对如何践行“学本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期特辟专题,对相关成果予以刊发,供大家学习讨论。
研讨内容一:“学本课堂”的教学智慧—— 《狮子和鹿》的教学实录和辩课
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一:义乌市宾王小学朱碧慧
师:今天我们学习《狮子和鹿》。找到课文,放声朗读吧!
师:同学们的琅琅书声,真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静静默读,要求:1.标出自然段。2.遇到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读完和同桌讨论。
师:读课文时边读边想,提出问题,那才是最会学习的同学。谁有问题?
生1:是不是起了波纹才会觉得自己的腿难看?
生2:“狮口逃生”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读了课文后,你一定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故事中的鹿长得很漂亮,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它的漂亮,请你找出来。
生:“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你从哪些词语的描写中体会到鹿很漂亮?
生:精美别致。
师:“精美”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生:美丽。
师:那“别致”呢?
生:就是很特别,文中说鹿的角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鹿很漂亮?
生:我从“我的身段多么匀称”这里体会到鹿很漂亮。
师:“匀称”怎么理解?
生:不大不小。
师:像你这样不胖不瘦也叫“匀称”。看到自己漂亮的身影,鹿的心情怎样?
生:非常开心。
师:你能读出鹿的心情吗?
师:一阵微风吹过,池水泛起了波纹,鹿看到了自己的腿。它又是什么态度呢?
生:“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刚才一位同学提了个问题“是不是起了波纹鹿才会觉得自己的腿难看”,现在你再读到这儿,明白了吗?
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鹿对自己的腿是什么态度?
生1:不满意。
生2:抱怨。
师:从哪儿感觉到?
生: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这里感受到。
师:你是从鹿说的话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鹿皱起了眉头,撅着嘴说”这里感受到。
师:从鹿的神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你能读出鹿的抱怨、不满意吗?
师: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改变了,你发现了吗?(出示两组句子,改变后的句子比原文少掉感叹词)
生1:第一句话少了“啊”,第二句话少了一个“哎”。
生2:少了“啊”感觉鹿没那么喜欢角了。
……
师:别看一个小小的感叹词,却表达了鹿丰富的内心世界。注意感叹词,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后来鹿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文中哪个句子写出来了?
生:“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鹿的变化源于一次狮口逃生的经历。默读第6自然段,圈出描写鹿逃生动作的词。
师:抓住这些词,你能说说鹿狮口逃生的过程吗?(生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师:经历了这样的生死大逃亡,难怪鹿的态度有了彻底的改变。鹿叹了口气,说——
如果我们在这里也来加一个感叹词,你会怎么加?
生:加上“唉”。
师:我们把感叹词加进去读一读。这一刻,鹿明白了什么?
生1:好看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再难看的东西也会有自己的用处。
生2: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用处。
生3:看东西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它的实用性。
……
师:寓言故事就是这样假借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里面的故事非常生动,又饱含哲理。今天老师还带给大家一个寓言故事,也选自《伊索寓言》,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看看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执教二:杭州绿城育华小学省教坛新秀方兰
师:知道今天上什么吗?
生:《狮子和鹿》。
师:节选自《伊索寓言》。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还记得之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吗?
生:《槐乡的孩子》《我不能失信》。
师:能说说以前怎么学这类略读课文的吗?
生: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师:这种方法叫笔读。接下来,我们就自由读课文吧。(生读课文)
师:老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再用笔标出不懂的地方。(生默读并做记号)
师:现在把你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有水平。
生:鹿抱怨起自己的腿来,鹿为什么要抱怨自己的腿呢?
生:因为它的腿很细。
师:这是一个理由,和她不一样的有吗?
生:抱怨自己的腿难看。 师:腿细实际上并不难看,但相对什么来说就难看了?
生:它的腿比不上它头上的角那么美。
师:那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
(出示“撒开长腿 撒网捕鱼 播撒种子”“身段匀称 称赞 称心如意”,生读)
师:“称心如意”的“称”要读成前鼻音。刚才大家提了很多问题,同学们真能干。课文中哪些语句在表达上是非常特别的,请快速画上横线,做上记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再反馈)
师:“咦”和“啊”说明了什么?
生:很惊讶。
生:很奇怪,欣赏自己头上美丽的角。
师:能用四个字来说说它在干吗?
生:欣赏美角。(生上台板书:欣赏美角)
师:所以一个字也能表示这样的意思,那它就是一个词。我们把“咦、啊、唉……”这样的词叫做语气词。
师:指名读第三句:“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读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失望。
师:这句话鹿抱怨什么?谁也用四个字来说。
生:抱怨细腿。(生上台板书:抱怨细腿)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呀?究竟是配得上还是配不上?
生:配不上。
师:正当鹿在抱怨的时候,哎呀,狮子来了,怎么样?
生:惊恐、害怕。
师:拿起课本赶快读一读,想想它的心情发生什么变化?
生:害怕。
师:把鹿的心情用这些语气词来表示。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多媒体出示第6自然段和语气词)
师:这一部分的情节谁也能用一个词来说?
生:摆脱危险。
生:狮口逃生。(生上台板书:狮口逃生)
师:像这些词在以后的读书过程当中你们都可以标记在上面。
师:这个时候小鹿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课文中有吗?
(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假如你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生:不要只注重外表,而是要看有没有用。
生: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师:其实角有角的用处,腿有腿的用处,角好看,可是关键时候还要靠腿,所以各有各的优点。
师:故事我们学完了,我们把故事情节分成了这样三个部分,作者就是按照这几个部分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的。我们还可以按照这几个部分的思路来复述,先分段分部分,再连起来就是整个故事了。
二、说课
朱碧慧:我的教学主要是两大内容:一是体会鹿对角的欣赏和对腿的抱怨,体会鹿后来态度的变化。我采取的方法是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进入学习情境朗读,我的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角的态度的变化,引领学生能够感受语气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二块内容引导学生对寓意的领悟,我主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复述的环节。
方兰:我想在这堂课里体现以下三点:首先,考虑文本特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第一个环节,我安排让孩子们来讨论,我们是怎么学习略读课文的?我照着孩子的学习方式去教,安排了四次读:第一次是不带任何要求的有声的读。第二次是默读,对提问进行交流。第三次是比较快速地读全文,并且找出有特点的语句。第四次是默读第6自然段。
其次,考虑学生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我极力地想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所以我采取了一个“记分”的办法激励孩子们,以期培养他们的兴趣。
再次,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这篇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气词特别多,我在教学的时候先把文章中的语气词揭出来,再来运用这些语气词。
三、辩课实录
主持人:叶立新
参辩人员:陈永华、汪潮、宋旭英、龚晓云、刘月婷、蒋飞飞、赵燕波、楼金英、贾慧慧、刘辰安、朱丽风、王文玲、楼文英、赵阳平、卢洵华、方桂仙、方兰、朱跃。
辩题一:是先教方法好还是先教内容好?
叶立新(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辩课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专家点评式的辩课,也可以是群众互评式的辩课。其中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正反双方深入辩课,是最能体现辩课理念的组织方式。我们的辩课是对课不对人的。所以我们在接下去的辩课中把两位老师称为A老师和B老师。我们辩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先教方法好还是先教内容比较好?
龚晓云(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觉得这篇课文像B老师一样放手的话,就要考虑学生,还要考虑老师自己的素质、教学机智问题。因为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会很难控制。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像A老师这样上。
刘月婷(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B 老师的上法。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前面有一则自学提示,先让学生去看一下自学提示,这篇课文学什么,怎么学,再展开教学比较好。
蒋飞飞(义乌市宾王小学):我的态度是站在A老师一边。因为在上课文之前有必要向学生去解释这是略读课文吗?我们选择一篇课文放在那里,常常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的。我们的课,如果先上方法,让学生习得了方法,如果先上内容,也让学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叶老师不准我站在中立,我只能选择A老师了。
赵燕波(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B老师!我觉得华丽辞藻的课文很多,内容精彩的课文也很多,为什么非把寓言编排到里面,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去读寓言。我们说,课文是一个例子,编进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寓言。学完这篇课文,我们不能停留在这篇课文上,还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另外的寓言,所以,我觉得方法很重要。
辩题2 素读好还是研读好?
叶立新:第二个辩题:我们是素读好呢,还是带着问题读好呢? 楼金英(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觉得素读好,不带有任何要求地读,不带目的,先把课文读下来。虽然不带有目标,但学生一遍读下来,也会有感受。学生素读之后,然后再来有要求地去解读课文。
贾慧慧(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赞同带着问题读。因为很多学生会去预习,而且班里有些好一点的学生对后面的一些课文都会背了,所以我觉得还是有目的地读比较好。要不然,读就没有意义了。
刘辰安(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汪潮教授的素读理论。如果带问题读的话,老师会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学生。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注重生本的表现。
朱丽风(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叶老师的。我觉得素读的机会很多,没有必要放在课堂上。我们课堂上是为了学东西而来的,我觉得应该带着某种目的性。
王文玲(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是赞成素读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感觉轻松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把任务交给孩子,我觉得首先有一种压力。如果让孩子不带任何目的,也不带任何任务,凭着自己的兴趣去读,读完之后,孩子也会有些想法。
楼文英(义乌市宾王小学):学生在上课前一定有提早阅读,所以决定中途叛变支持上课时带任务读书。
叶立新:这不是叛变,而是辩论过程中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这也是我们辩课的最终目的。
赵阳平(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素读,老师的问题不能替代学生的问题。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怎么能算胡思乱想呢?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精读课文。
卢洵华(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带问题读,我认为素读也不是没有带“问题”。学生在一开始即便没有问题去读,在读的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是阅读的一个必然过程。
辩题3 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教师直接指定好还是由学生选择好?
叶立新:第三个辩题:课文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到底该教师直接指定,还是由学生选择?
宋旭英(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我喜欢先让学生选再引导到预设的内容上,不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的依赖性与惰性。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最终导致学习的欲望消失。
方桂仙(义乌市宾王小学):老师避开学生直接呈现需要教学的内容,这与“以生为本”的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我们要减少指令性的任务。教师应该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设下铺垫,搭好桥梁。
汪潮(浙江外国语学院):上述两位老师的观点很明确,但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慢慢地过渡到教师需要的学习上,这个时候也需要教师直接呈现学习内容。我主张的“素课”分两个板块:先学生后教师。让学生先学不是教师不教,教师不是不出手,而是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
叶立新:是的,有的时候学生怎么也无法进入我们所需的点上,我认为像这种略读课文,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呈现内容,来到重点上,毕竟略读课文只有一节课时间,现在还提倡半小时课堂,时间就更宝贵了,没必要浪费时间。
朱跃(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叶老师的观点,就如现在的辩课叶老师直接提出辩题,我们老师才能针对辩题进行辩论,不然,只怕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方兰(杭州绿城育华小学):我们这样一篇几百字的课文要在一节课甚至30分钟之内学完,而我见过欧美国家的课堂,这样一篇课文却学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上课所需的课件也都是资源课件。在我们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定的内容下自由思考畅所欲言,也算以生为本吧。
叶立新:外国的课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我们理想的教学,但是国内实际情况确实放在这儿,我们是有固定的课堂任务的。所以我们目前还是必须考虑到课堂效率。
宋旭英:是的,我们确实要考虑课堂效率,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们应该从平时做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老师不能太强势,应该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能力。
陈永华(教学月刊小学版):是基于理想还是基于现实展开教学?这其实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两难问题,从今天大家对三个辩题的辩论而言,其实也多少反映出这一困惑。另外,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在践行“学本课堂”理念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两点:一是要基于学生起点展开教学,二是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的指导。否则,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本”。
汪潮:今天辩论的三个问题,很有意义。如何看待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既要基于理想,又要基于现实,这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两点论”,又要“重点论”,不能片面思考,而应该关注整体,构建科学的思维体系。
研讨内容二: “学本课堂”的教学研究—— 《坐井观天》的对比教学
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一:义乌市宾王小学朱跃
(一)揭题
(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中明确了今天要上的课文)
(二)素读
师:一个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大家都读得格外认真,让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吧。(出示“我来读一读”的词语,生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指名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小鸟和青蛙。
(师板书:小鸟 青蛙)
(三)合读
师:再去读一遍课文。一个要求:一边读,一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自由读课文)
生:什么叫“无边无际”?
生:什么是“井沿”?
师:好,看,“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谁能帮帮他,“井沿”是什么意思? 生:井的最上面。
师:好,这样,老师给一幅图。井沿在哪儿?
生:井的一圈。
师:井上的一圈叫井口,是不是啊?(师用虚线表示出井沿)
生:“大话”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也想问,它们在那里争论什么啊?带着这个问题和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再读一读课文。
(四)研读
争论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生:天究竟有多大?
(板书“天有多大”)
1.小鸟的观点
师:小鸟的观点是什么?
生:天无边无际。(板书)
(读文中句子,出示: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无边无际”什么意思呢?
生:天没有尽头。
生:天很大很大。
师:天无边无际,看也看不到边。想一想,除了天是无边无际的,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的?
小挑战,填空:(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生1: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生2:太空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
师:回到课文,找一找小鸟说的哪一句话也能说明天是无边无际的。
生1: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生2: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是其中的哪一句话?
生:飞了一百多里。
师:这说明小鸟……想象一下,小鸟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可能会看见什么呢?
生1:高山。
生2:山洼。
生3:城市。
(展示图片)
(课件出示)小鸟飞呀飞,它飞过……看见了……(指名回答)
师:我们一定还有很多想说的,下面请跟同桌说一说。(同桌合作交流)
师:(小结)是呀!小鸟飞过大海、田野……飞过了这么多的地方,见识也一定多。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见多识广。(板书)
2.青蛙的观点
师:正因为小鸟见多识广,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却认为……(课件出示青蛙的话,齐读)(板书:井口那么大)
师:什么是大话?
生:很厉害的话。
师:是吗?
生:吹牛。
生:说假话。
生:自大的话。
……
师:青蛙的观点你们赞同吗?(学生齐说,不赞同)为什么?先读一读青蛙说的这段话。(课件出示,生读)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联系图想一想,青蛙为什么会错?
生:因为青蛙的视线被井壁挡住了。
生:因为井里的墙把天给挡住了。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在井里能看到的东西很小,见识也少,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板书:目光狭小 见识少)
师:我们还能不能从这句话中青蛙的表情、神态、语气等方面,体会到青蛙错了?(生思考片刻,请生说)
生:我从“我不会弄错的”体会到青蛙很自信。
师:从“我不会弄错的”体会到了青蛙很自信吗?(生在思考)用什么词更准确?(自大、自以为是,板书:自以为是)
师:学到这里,那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生纷纷回答:看)。
师:课文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故事是批评怎么样的人?
生:批评的是自以为是的人。
生:批评的是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
师: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千万不当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五)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生观察,说注意点,师范写,生练写)
执教二:杭州文苑小学特级教师魏丽君
(一)批文入境
师:小时候,魏老师也很喜欢《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下面请你用小耳朵来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遍。(师朗诵)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你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那你也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一读。(生自读)
师:谁也喜欢像魏老师一样一个人来读呢?(指生读)
师: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寓言故事。你看,古人多聪明,一口井(井图)、一只青蛙(青蛙图)、一只小鸟(小鸟图)就变成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还起了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观”左边是个“又”,右边是个“见”,青蛙坐在井里,天天在看天,看了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甚至一年又一年,所以是“又”加“见”。
师:老师请你把“坐井观天”写在纸上。(生书写,师巡视)
师:小朋友们,如果在读书的时候,你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在脑子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请小朋友再读读这个故事,你能在脑子里打几个问号?(生自读质疑)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脑子里的问号。
生1:什么叫落在井沿上?
生2: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天很大,会说些什么?
……
师:这些问题,有的藏在书本里,有的就要我们用聪明的脑袋去解决。下面让我们一起先走进这个故事。(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读?(指生读)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提出了井沿这个问题,谁来解决?
生:井口的边。
师:所以沿就是边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井口的边。(课件演示) (生齐读“井沿”)
师:井口的边叫井沿,那碗口的边叫什么呢?
生:碗沿。
师:(演示)把水倒进碗里,水满之后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生:碗沿。
师:所以这个沿字左边是“三点水”,右下部分表示沿口、碗口。
师:那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写。(指生书写)
(师补写“井”并修正“沿”字)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谁来读一读第一次对话。(生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小鸟为什么口渴?
生:因为飞了一百多里。
师:还有小朋友问一百多里有多远,你知道吗?
……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对话。谁来读?(生读)
师:刚才有小朋友想知道“无边无际”到底有多大?
师:这个“无边无际”究竟有多大呢?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感受一下“无边无际”到底有多大。
师:看,小鸟飞过了草原……
(生挥动双臂跟着音乐动起来)
师:是呀,小鸟好累好累。小鸟找不到天空的边,只好找到水井的边。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有没有听小鸟的话呢?读第三次对话。
师:有几个词语小朋友要注意,你看它们都有一个“一”,但是“一”放在不同的位置读音是不一样的。读一读。
(出示:看一看 一抬头 不会 不信)
师:我们一起把第三次对话来读一读。
生:青蛙笑了……
师:这一段对话中有一个相同的字。
生:笑。
师:青蛙在笑谁,它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它又在笑谁?(学生交流讨论)
生1:因为青蛙说小鸟弄错了。
生2:小鸟笑了是因为觉得青蛙弄错了。青蛙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1: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面,没有跳出井口过。
……
师:在三次对话中有这样四句话。(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发现这些话中都有什么?
生:句子后面都有一个表示语气的词。(呀、哪、吗、吧)
师:你能用上其中的一个词跟小鸟或青蛙说一句话吗?
生1:青蛙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生2:青蛙,天大得很哪!
……
师: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井底之蛙”。
二、研讨活动教研记录
何小中(义乌市宾王小学):这是“学本课堂”这个课题在中期的一次研讨活动。这次活动体现三个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学会学习为标志。并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学生的素读、学生的合读、师生的研读。
汪潮(浙江外国语学院):这次是寓言类课文教学专题研讨。可以从以下六方面深入研讨:第一是教学目标,第二是师生关系,第三是整体设计,第四是细节落实问题,第五是语言习得,第六是课堂教学艺术。请大家畅说欲言。
朱跃(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觉得学生可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领悟这一寓言的寓意。具体的是:第一,充分朗读,然后在读中质疑。第二,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学习课文自己解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有难点地去读这篇课文。第三,理解这篇课文的寓意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魏丽君(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我们这次研讨主题是“学本”。既然是学本课堂,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汪教授所说的教学目标问题。第二,学本课堂要解决怎么让孩子去学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方法和艺术的问题。第三,要积极开发文本教学的价值,品味语文的滋味。第四,在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处理上,要克服师道尊严的观念,要考虑教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宋旭英(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今天上的是低年级的阅读课,重点就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没有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但是有理解词句、学习从文本中提取简单信息的要求,课标里说得非常清楚。结合两位老师的课,朱老师的课涉及了生字、词语、朗读课文,但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我个人觉得魏老师的目标制定体现从教转向学,朱老师跟我们的差别不大。从教转向学一定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第二是学什么?在目标制定和落实上有所差异。魏老师在第二个目标的落实上有些遗憾。因为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所以后续还可进一步去落实。
方桂仙(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感觉朱老师的目标是整篇文章的目标,不是课时目标。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整篇文章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有区别的。
朱碧慧(义乌市宾王小学):这个是因为当时汪教授要求一课时完成,所以这个目标既是课时目标,也是整篇文章的目标。魏老师和朱老师的目标当中有一条尽管表达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理解寓意。在具体落实的时候,朱老师是花很多的力气帮助学生概括出寓意,而魏老师好像还没有落实。
魏丽君:寓言教学我们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以理解课文内容去揭示寓意。但我觉得低段的阅读教学揭示寓意不是重点。
陈旭琴(义乌市宾王小学):设计上两位老师是不一样的,朱老师深挖课文内容寓意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能力、语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魏老师课堂上针对这则寓言的文本表达形式,抓住三次对话,抓住“笑”这个词(笑谁?为什么笑?)的教学和语气助词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出对寓意的理解,渗透了寓意的理解,而不是人为拔高要求或跟着老师统一寓意。
蒋飞飞(义乌市宾王小学):两位老师设计角度不同,朱老师的设计抓住核心问题“争论天有多大”,直接抛出问题,把观点亮出来,更大气些。魏老师把学生的所有问题泡在一壶茶里,然后慢慢通过三次对话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语文味更浓,把识字、写字、质疑都放在茶里,茶香味就慢慢飘溢出来。 赵燕波(义乌市宾王小学):我从细节处理方面谈点看法。朱老师在检查朗读时,其他学生可评价或分段读,理解寓意可更深入些,不能只停留在谁对谁错上,还要让学生从寓言中汲取生活经验,学习寓意还可再升华。比如朱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小鸟飞呀飞……看见了……还可以加进去知道了……就可以知道小鸟为什么见多识广,进而引导学生明白青蛙缺少进取心,不去实践。关于对 “无边无际”的理解, 沙漠、大海还是有边际的,应该说是“一望无际”,老师的语言还应该严谨些。
汤佳绮(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两位老师都关注了有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魏老师抓住了4个感叹词,是比较敏锐的,感叹词运用得好的话还是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朱老师的语言训练点“飞过……看见……”想法很好,但放在这儿用于对寓言的理解显得有点突兀。“井沿” 这个词语魏老师是用实验来帮助理解,直观形象迁移到“碗沿”。朱老师用图画画红圈的方法,解决了语言陌生化问题。魏老师的问题来自学生,后面都出现学生的问题,学本课堂并不是意味着老师不要备课而是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备课上。魏老师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放在包袱里,然后一个锦囊一个锦囊抛出去。魏老师是在读教材时就把了一次脉,非常用心地揣摩教材,揣摩学生。
朱跃:我设计“飞呀飞……看见了……”的目的不仅是说话训练,更是帮助学生理解“见多识广”。
朱碧慧:两位老师都抓“井沿”“无边无际”“井底之蛙”词语教学,抓词语进行教学的意识都有。但是怎么教词语,魏老师给我的启发很大。词语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到位,别出心裁,“沿”三点水,“际”的理解,近义词“井底之蛙”,使我真正明白词语该怎么教。
宋旭英:素读后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质疑方法。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有方法上、规律上的渗透,体现老师的教。我们老师有这样的意识,再通过一节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提高,语文问题意识就会增强。两位老师都抓住语言训练点,怎么训练?是不是训练以后学生理解了就可以了?我觉得还要渗透方法、规律。比如“井沿”这个词语的教学,朱老师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魏老师的更有艺术性些。
许华燕(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预设的东西出不来,就沿着学生的话题自然而然地抛出老师的问题。小练笔有的是说的,有的是写的,有的侧重语言训练,有的侧重文本感悟,没有可比性。如果朱老师能让学生说得更充分点,就能够感受到这是只目光远大、见多识广的小鸟。
汪潮:课要上得大气些。整体观照,细节落实。在教学目标处展开过程,认真落实。对于“沿”的理解,不要游离于文字之外去作秀,应该紧扣字形本身:一个有水的井的边缘就是“沿”字。这样的设计就大气而又落实。
李文洋(义乌市教科所):两位老师两种风格,各有特点。朱跃老师解决课文内容花18分钟,解决8个问题,一个一个问题出现,学生回答来解决,是常规的教学方法。魏老师以三次对话为主线,我更欣赏魏老师的做法,生字教学、朗读指导、学生质疑、问题解决水到渠成。朱跃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味道略重。先学后教在小学低段与高段各有不同。低年级“听说读写”多关注听与说。魏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朗读声多些,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近年来,在科学的课堂教学观观照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要摈弃那种 “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式的教学方式。如何准确把握课堂本质?在课堂中如何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不少有识之士对诸如此类相关问题正努力探索着。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在何小中校长带领下开展的“学本课堂”研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12年10月,本刊编辑部和相关专家走进该校,全程参与了该校组织的《坐井观天》和《狮子和鹿》两文的同课异构对比教学和辩课活动,对如何践行“学本课堂”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期特辟专题,对相关成果予以刊发,供大家学习讨论。
研讨内容一:“学本课堂”的教学智慧—— 《狮子和鹿》的教学实录和辩课
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一:义乌市宾王小学朱碧慧
师:今天我们学习《狮子和鹿》。找到课文,放声朗读吧!
师:同学们的琅琅书声,真是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静静默读,要求:1.标出自然段。2.遇到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读完和同桌讨论。
师:读课文时边读边想,提出问题,那才是最会学习的同学。谁有问题?
生1:是不是起了波纹才会觉得自己的腿难看?
生2:“狮口逃生”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读了课文后,你一定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故事中的鹿长得很漂亮,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它的漂亮,请你找出来。
生:“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你从哪些词语的描写中体会到鹿很漂亮?
生:精美别致。
师:“精美”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生:美丽。
师:那“别致”呢?
生:就是很特别,文中说鹿的角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鹿很漂亮?
生:我从“我的身段多么匀称”这里体会到鹿很漂亮。
师:“匀称”怎么理解?
生:不大不小。
师:像你这样不胖不瘦也叫“匀称”。看到自己漂亮的身影,鹿的心情怎样?
生:非常开心。
师:你能读出鹿的心情吗?
师:一阵微风吹过,池水泛起了波纹,鹿看到了自己的腿。它又是什么态度呢?
生:“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刚才一位同学提了个问题“是不是起了波纹鹿才会觉得自己的腿难看”,现在你再读到这儿,明白了吗?
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鹿对自己的腿是什么态度?
生1:不满意。
生2:抱怨。
师:从哪儿感觉到?
生: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这里感受到。
师:你是从鹿说的话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鹿皱起了眉头,撅着嘴说”这里感受到。
师:从鹿的神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你能读出鹿的抱怨、不满意吗?
师: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改变了,你发现了吗?(出示两组句子,改变后的句子比原文少掉感叹词)
生1:第一句话少了“啊”,第二句话少了一个“哎”。
生2:少了“啊”感觉鹿没那么喜欢角了。
……
师:别看一个小小的感叹词,却表达了鹿丰富的内心世界。注意感叹词,我们再来读一读。
师:后来鹿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文中哪个句子写出来了?
生:“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鹿的变化源于一次狮口逃生的经历。默读第6自然段,圈出描写鹿逃生动作的词。
师:抓住这些词,你能说说鹿狮口逃生的过程吗?(生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师:经历了这样的生死大逃亡,难怪鹿的态度有了彻底的改变。鹿叹了口气,说——
如果我们在这里也来加一个感叹词,你会怎么加?
生:加上“唉”。
师:我们把感叹词加进去读一读。这一刻,鹿明白了什么?
生1:好看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再难看的东西也会有自己的用处。
生2: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用处。
生3:看东西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它的实用性。
……
师:寓言故事就是这样假借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里面的故事非常生动,又饱含哲理。今天老师还带给大家一个寓言故事,也选自《伊索寓言》,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看看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疑问,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执教二:杭州绿城育华小学省教坛新秀方兰
师:知道今天上什么吗?
生:《狮子和鹿》。
师:节选自《伊索寓言》。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还记得之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吗?
生:《槐乡的孩子》《我不能失信》。
师:能说说以前怎么学这类略读课文的吗?
生: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师:这种方法叫笔读。接下来,我们就自由读课文吧。(生读课文)
师:老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再用笔标出不懂的地方。(生默读并做记号)
师:现在把你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有水平。
生:鹿抱怨起自己的腿来,鹿为什么要抱怨自己的腿呢?
生:因为它的腿很细。
师:这是一个理由,和她不一样的有吗?
生:抱怨自己的腿难看。 师:腿细实际上并不难看,但相对什么来说就难看了?
生:它的腿比不上它头上的角那么美。
师:那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
(出示“撒开长腿 撒网捕鱼 播撒种子”“身段匀称 称赞 称心如意”,生读)
师:“称心如意”的“称”要读成前鼻音。刚才大家提了很多问题,同学们真能干。课文中哪些语句在表达上是非常特别的,请快速画上横线,做上记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再反馈)
师:“咦”和“啊”说明了什么?
生:很惊讶。
生:很奇怪,欣赏自己头上美丽的角。
师:能用四个字来说说它在干吗?
生:欣赏美角。(生上台板书:欣赏美角)
师:所以一个字也能表示这样的意思,那它就是一个词。我们把“咦、啊、唉……”这样的词叫做语气词。
师:指名读第三句:“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读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失望。
师:这句话鹿抱怨什么?谁也用四个字来说。
生:抱怨细腿。(生上台板书:抱怨细腿)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呀?究竟是配得上还是配不上?
生:配不上。
师:正当鹿在抱怨的时候,哎呀,狮子来了,怎么样?
生:惊恐、害怕。
师:拿起课本赶快读一读,想想它的心情发生什么变化?
生:害怕。
师:把鹿的心情用这些语气词来表示。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多媒体出示第6自然段和语气词)
师:这一部分的情节谁也能用一个词来说?
生:摆脱危险。
生:狮口逃生。(生上台板书:狮口逃生)
师:像这些词在以后的读书过程当中你们都可以标记在上面。
师:这个时候小鹿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课文中有吗?
(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假如你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生:不要只注重外表,而是要看有没有用。
生: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师:其实角有角的用处,腿有腿的用处,角好看,可是关键时候还要靠腿,所以各有各的优点。
师:故事我们学完了,我们把故事情节分成了这样三个部分,作者就是按照这几个部分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的。我们还可以按照这几个部分的思路来复述,先分段分部分,再连起来就是整个故事了。
二、说课
朱碧慧:我的教学主要是两大内容:一是体会鹿对角的欣赏和对腿的抱怨,体会鹿后来态度的变化。我采取的方法是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进入学习情境朗读,我的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角的态度的变化,引领学生能够感受语气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二块内容引导学生对寓意的领悟,我主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复述的环节。
方兰:我想在这堂课里体现以下三点:首先,考虑文本特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第一个环节,我安排让孩子们来讨论,我们是怎么学习略读课文的?我照着孩子的学习方式去教,安排了四次读:第一次是不带任何要求的有声的读。第二次是默读,对提问进行交流。第三次是比较快速地读全文,并且找出有特点的语句。第四次是默读第6自然段。
其次,考虑学生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我极力地想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所以我采取了一个“记分”的办法激励孩子们,以期培养他们的兴趣。
再次,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这篇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气词特别多,我在教学的时候先把文章中的语气词揭出来,再来运用这些语气词。
三、辩课实录
主持人:叶立新
参辩人员:陈永华、汪潮、宋旭英、龚晓云、刘月婷、蒋飞飞、赵燕波、楼金英、贾慧慧、刘辰安、朱丽风、王文玲、楼文英、赵阳平、卢洵华、方桂仙、方兰、朱跃。
辩题一:是先教方法好还是先教内容好?
叶立新(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辩课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专家点评式的辩课,也可以是群众互评式的辩课。其中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正反双方深入辩课,是最能体现辩课理念的组织方式。我们的辩课是对课不对人的。所以我们在接下去的辩课中把两位老师称为A老师和B老师。我们辩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先教方法好还是先教内容比较好?
龚晓云(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觉得这篇课文像B老师一样放手的话,就要考虑学生,还要考虑老师自己的素质、教学机智问题。因为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会很难控制。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像A老师这样上。
刘月婷(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B 老师的上法。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前面有一则自学提示,先让学生去看一下自学提示,这篇课文学什么,怎么学,再展开教学比较好。
蒋飞飞(义乌市宾王小学):我的态度是站在A老师一边。因为在上课文之前有必要向学生去解释这是略读课文吗?我们选择一篇课文放在那里,常常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的。我们的课,如果先上方法,让学生习得了方法,如果先上内容,也让学生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叶老师不准我站在中立,我只能选择A老师了。
赵燕波(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B老师!我觉得华丽辞藻的课文很多,内容精彩的课文也很多,为什么非把寓言编排到里面,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去读寓言。我们说,课文是一个例子,编进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寓言。学完这篇课文,我们不能停留在这篇课文上,还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另外的寓言,所以,我觉得方法很重要。
辩题2 素读好还是研读好?
叶立新:第二个辩题:我们是素读好呢,还是带着问题读好呢? 楼金英(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觉得素读好,不带有任何要求地读,不带目的,先把课文读下来。虽然不带有目标,但学生一遍读下来,也会有感受。学生素读之后,然后再来有要求地去解读课文。
贾慧慧(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赞同带着问题读。因为很多学生会去预习,而且班里有些好一点的学生对后面的一些课文都会背了,所以我觉得还是有目的地读比较好。要不然,读就没有意义了。
刘辰安(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汪潮教授的素读理论。如果带问题读的话,老师会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学生。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注重生本的表现。
朱丽风(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叶老师的。我觉得素读的机会很多,没有必要放在课堂上。我们课堂上是为了学东西而来的,我觉得应该带着某种目的性。
王文玲(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是赞成素读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感觉轻松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把任务交给孩子,我觉得首先有一种压力。如果让孩子不带任何目的,也不带任何任务,凭着自己的兴趣去读,读完之后,孩子也会有些想法。
楼文英(义乌市宾王小学):学生在上课前一定有提早阅读,所以决定中途叛变支持上课时带任务读书。
叶立新:这不是叛变,而是辩论过程中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这也是我们辩课的最终目的。
赵阳平(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素读,老师的问题不能替代学生的问题。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问题,怎么能算胡思乱想呢?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精读课文。
卢洵华(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带问题读,我认为素读也不是没有带“问题”。学生在一开始即便没有问题去读,在读的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是阅读的一个必然过程。
辩题3 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教师直接指定好还是由学生选择好?
叶立新:第三个辩题:课文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到底该教师直接指定,还是由学生选择?
宋旭英(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我喜欢先让学生选再引导到预设的内容上,不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的依赖性与惰性。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最终导致学习的欲望消失。
方桂仙(义乌市宾王小学):老师避开学生直接呈现需要教学的内容,这与“以生为本”的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我们要减少指令性的任务。教师应该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设下铺垫,搭好桥梁。
汪潮(浙江外国语学院):上述两位老师的观点很明确,但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慢慢地过渡到教师需要的学习上,这个时候也需要教师直接呈现学习内容。我主张的“素课”分两个板块:先学生后教师。让学生先学不是教师不教,教师不是不出手,而是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
叶立新:是的,有的时候学生怎么也无法进入我们所需的点上,我认为像这种略读课文,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呈现内容,来到重点上,毕竟略读课文只有一节课时间,现在还提倡半小时课堂,时间就更宝贵了,没必要浪费时间。
朱跃(义乌市宾王小学):我支持叶老师的观点,就如现在的辩课叶老师直接提出辩题,我们老师才能针对辩题进行辩论,不然,只怕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方兰(杭州绿城育华小学):我们这样一篇几百字的课文要在一节课甚至30分钟之内学完,而我见过欧美国家的课堂,这样一篇课文却学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上课所需的课件也都是资源课件。在我们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定的内容下自由思考畅所欲言,也算以生为本吧。
叶立新:外国的课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我们理想的教学,但是国内实际情况确实放在这儿,我们是有固定的课堂任务的。所以我们目前还是必须考虑到课堂效率。
宋旭英:是的,我们确实要考虑课堂效率,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们应该从平时做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老师不能太强势,应该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能力。
陈永华(教学月刊小学版):是基于理想还是基于现实展开教学?这其实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两难问题,从今天大家对三个辩题的辩论而言,其实也多少反映出这一困惑。另外,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在践行“学本课堂”理念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两点:一是要基于学生起点展开教学,二是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的指导。否则,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本”。
汪潮:今天辩论的三个问题,很有意义。如何看待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既要基于理想,又要基于现实,这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两点论”,又要“重点论”,不能片面思考,而应该关注整体,构建科学的思维体系。
研讨内容二: “学本课堂”的教学研究—— 《坐井观天》的对比教学
一、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一:义乌市宾王小学朱跃
(一)揭题
(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中明确了今天要上的课文)
(二)素读
师:一个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大家都读得格外认真,让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吧。(出示“我来读一读”的词语,生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指名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小鸟和青蛙。
(师板书:小鸟 青蛙)
(三)合读
师:再去读一遍课文。一个要求:一边读,一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自由读课文)
生:什么叫“无边无际”?
生:什么是“井沿”?
师:好,看,“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谁能帮帮他,“井沿”是什么意思? 生:井的最上面。
师:好,这样,老师给一幅图。井沿在哪儿?
生:井的一圈。
师:井上的一圈叫井口,是不是啊?(师用虚线表示出井沿)
生:“大话”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也想问,它们在那里争论什么啊?带着这个问题和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再读一读课文。
(四)研读
争论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生:天究竟有多大?
(板书“天有多大”)
1.小鸟的观点
师:小鸟的观点是什么?
生:天无边无际。(板书)
(读文中句子,出示: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无边无际”什么意思呢?
生:天没有尽头。
生:天很大很大。
师:天无边无际,看也看不到边。想一想,除了天是无边无际的,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的?
小挑战,填空:(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生1: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生2:太空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
师:回到课文,找一找小鸟说的哪一句话也能说明天是无边无际的。
生1: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生2: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是其中的哪一句话?
生:飞了一百多里。
师:这说明小鸟……想象一下,小鸟可能会飞过哪些地方?可能会看见什么呢?
生1:高山。
生2:山洼。
生3:城市。
(展示图片)
(课件出示)小鸟飞呀飞,它飞过……看见了……(指名回答)
师:我们一定还有很多想说的,下面请跟同桌说一说。(同桌合作交流)
师:(小结)是呀!小鸟飞过大海、田野……飞过了这么多的地方,见识也一定多。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见多识广。(板书)
2.青蛙的观点
师:正因为小鸟见多识广,所以它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却认为……(课件出示青蛙的话,齐读)(板书:井口那么大)
师:什么是大话?
生:很厉害的话。
师:是吗?
生:吹牛。
生:说假话。
生:自大的话。
……
师:青蛙的观点你们赞同吗?(学生齐说,不赞同)为什么?先读一读青蛙说的这段话。(课件出示,生读)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联系图想一想,青蛙为什么会错?
生:因为青蛙的视线被井壁挡住了。
生:因为井里的墙把天给挡住了。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青蛙在井里能看到的东西很小,见识也少,它只能看到那个井口。(板书:目光狭小 见识少)
师:我们还能不能从这句话中青蛙的表情、神态、语气等方面,体会到青蛙错了?(生思考片刻,请生说)
生:我从“我不会弄错的”体会到青蛙很自信。
师:从“我不会弄错的”体会到了青蛙很自信吗?(生在思考)用什么词更准确?(自大、自以为是,板书:自以为是)
师:学到这里,那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生纷纷回答:看)。
师:课文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故事是批评怎么样的人?
生:批评的是自以为是的人。
生:批评的是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
师: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千万不当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五)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生观察,说注意点,师范写,生练写)
执教二:杭州文苑小学特级教师魏丽君
(一)批文入境
师:小时候,魏老师也很喜欢《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下面请你用小耳朵来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遍。(师朗诵)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你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那你也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一读。(生自读)
师:谁也喜欢像魏老师一样一个人来读呢?(指生读)
师: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寓言故事。你看,古人多聪明,一口井(井图)、一只青蛙(青蛙图)、一只小鸟(小鸟图)就变成了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还起了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观”左边是个“又”,右边是个“见”,青蛙坐在井里,天天在看天,看了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甚至一年又一年,所以是“又”加“见”。
师:老师请你把“坐井观天”写在纸上。(生书写,师巡视)
师:小朋友们,如果在读书的时候,你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在脑子里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请小朋友再读读这个故事,你能在脑子里打几个问号?(生自读质疑)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脑子里的问号。
生1:什么叫落在井沿上?
生2: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天很大,会说些什么?
……
师:这些问题,有的藏在书本里,有的就要我们用聪明的脑袋去解决。下面让我们一起先走进这个故事。(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读?(指生读)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提出了井沿这个问题,谁来解决?
生:井口的边。
师:所以沿就是边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井口的边。(课件演示) (生齐读“井沿”)
师:井口的边叫井沿,那碗口的边叫什么呢?
生:碗沿。
师:(演示)把水倒进碗里,水满之后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生:碗沿。
师:所以这个沿字左边是“三点水”,右下部分表示沿口、碗口。
师:那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写。(指生书写)
(师补写“井”并修正“沿”字)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谁来读一读第一次对话。(生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小鸟为什么口渴?
生:因为飞了一百多里。
师:还有小朋友问一百多里有多远,你知道吗?
……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对话。谁来读?(生读)
师:刚才有小朋友想知道“无边无际”到底有多大?
师:这个“无边无际”究竟有多大呢?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感受一下“无边无际”到底有多大。
师:看,小鸟飞过了草原……
(生挥动双臂跟着音乐动起来)
师:是呀,小鸟好累好累。小鸟找不到天空的边,只好找到水井的边。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有没有听小鸟的话呢?读第三次对话。
师:有几个词语小朋友要注意,你看它们都有一个“一”,但是“一”放在不同的位置读音是不一样的。读一读。
(出示:看一看 一抬头 不会 不信)
师:我们一起把第三次对话来读一读。
生:青蛙笑了……
师:这一段对话中有一个相同的字。
生:笑。
师:青蛙在笑谁,它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它又在笑谁?(学生交流讨论)
生1:因为青蛙说小鸟弄错了。
生2:小鸟笑了是因为觉得青蛙弄错了。青蛙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生1: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面,没有跳出井口过。
……
师:在三次对话中有这样四句话。(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发现这些话中都有什么?
生:句子后面都有一个表示语气的词。(呀、哪、吗、吧)
师:你能用上其中的一个词跟小鸟或青蛙说一句话吗?
生1:青蛙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生2:青蛙,天大得很哪!
……
师: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井底之蛙”。
二、研讨活动教研记录
何小中(义乌市宾王小学):这是“学本课堂”这个课题在中期的一次研讨活动。这次活动体现三个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学会学习为标志。并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学生的素读、学生的合读、师生的研读。
汪潮(浙江外国语学院):这次是寓言类课文教学专题研讨。可以从以下六方面深入研讨:第一是教学目标,第二是师生关系,第三是整体设计,第四是细节落实问题,第五是语言习得,第六是课堂教学艺术。请大家畅说欲言。
朱跃(义乌市宾王小学):我觉得学生可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领悟这一寓言的寓意。具体的是:第一,充分朗读,然后在读中质疑。第二,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通过自己学习课文自己解答,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有难点地去读这篇课文。第三,理解这篇课文的寓意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魏丽君(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我们这次研讨主题是“学本”。既然是学本课堂,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汪教授所说的教学目标问题。第二,学本课堂要解决怎么让孩子去学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方法和艺术的问题。第三,要积极开发文本教学的价值,品味语文的滋味。第四,在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处理上,要克服师道尊严的观念,要考虑教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宋旭英(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今天上的是低年级的阅读课,重点就是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没有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但是有理解词句、学习从文本中提取简单信息的要求,课标里说得非常清楚。结合两位老师的课,朱老师的课涉及了生字、词语、朗读课文,但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我个人觉得魏老师的目标制定体现从教转向学,朱老师跟我们的差别不大。从教转向学一定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第二是学什么?在目标制定和落实上有所差异。魏老师在第二个目标的落实上有些遗憾。因为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所以后续还可进一步去落实。
方桂仙(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感觉朱老师的目标是整篇文章的目标,不是课时目标。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整篇文章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有区别的。
朱碧慧(义乌市宾王小学):这个是因为当时汪教授要求一课时完成,所以这个目标既是课时目标,也是整篇文章的目标。魏老师和朱老师的目标当中有一条尽管表达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理解寓意。在具体落实的时候,朱老师是花很多的力气帮助学生概括出寓意,而魏老师好像还没有落实。
魏丽君:寓言教学我们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以理解课文内容去揭示寓意。但我觉得低段的阅读教学揭示寓意不是重点。
陈旭琴(义乌市宾王小学):设计上两位老师是不一样的,朱老师深挖课文内容寓意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能力、语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魏老师课堂上针对这则寓言的文本表达形式,抓住三次对话,抓住“笑”这个词(笑谁?为什么笑?)的教学和语气助词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出对寓意的理解,渗透了寓意的理解,而不是人为拔高要求或跟着老师统一寓意。
蒋飞飞(义乌市宾王小学):两位老师设计角度不同,朱老师的设计抓住核心问题“争论天有多大”,直接抛出问题,把观点亮出来,更大气些。魏老师把学生的所有问题泡在一壶茶里,然后慢慢通过三次对话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语文味更浓,把识字、写字、质疑都放在茶里,茶香味就慢慢飘溢出来。 赵燕波(义乌市宾王小学):我从细节处理方面谈点看法。朱老师在检查朗读时,其他学生可评价或分段读,理解寓意可更深入些,不能只停留在谁对谁错上,还要让学生从寓言中汲取生活经验,学习寓意还可再升华。比如朱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小鸟飞呀飞……看见了……还可以加进去知道了……就可以知道小鸟为什么见多识广,进而引导学生明白青蛙缺少进取心,不去实践。关于对 “无边无际”的理解, 沙漠、大海还是有边际的,应该说是“一望无际”,老师的语言还应该严谨些。
汤佳绮(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两位老师都关注了有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魏老师抓住了4个感叹词,是比较敏锐的,感叹词运用得好的话还是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朱老师的语言训练点“飞过……看见……”想法很好,但放在这儿用于对寓言的理解显得有点突兀。“井沿” 这个词语魏老师是用实验来帮助理解,直观形象迁移到“碗沿”。朱老师用图画画红圈的方法,解决了语言陌生化问题。魏老师的问题来自学生,后面都出现学生的问题,学本课堂并不是意味着老师不要备课而是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备课上。魏老师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放在包袱里,然后一个锦囊一个锦囊抛出去。魏老师是在读教材时就把了一次脉,非常用心地揣摩教材,揣摩学生。
朱跃:我设计“飞呀飞……看见了……”的目的不仅是说话训练,更是帮助学生理解“见多识广”。
朱碧慧:两位老师都抓“井沿”“无边无际”“井底之蛙”词语教学,抓词语进行教学的意识都有。但是怎么教词语,魏老师给我的启发很大。词语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到位,别出心裁,“沿”三点水,“际”的理解,近义词“井底之蛙”,使我真正明白词语该怎么教。
宋旭英:素读后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质疑方法。老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有方法上、规律上的渗透,体现老师的教。我们老师有这样的意识,再通过一节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提高,语文问题意识就会增强。两位老师都抓住语言训练点,怎么训练?是不是训练以后学生理解了就可以了?我觉得还要渗透方法、规律。比如“井沿”这个词语的教学,朱老师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魏老师的更有艺术性些。
许华燕(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预设的东西出不来,就沿着学生的话题自然而然地抛出老师的问题。小练笔有的是说的,有的是写的,有的侧重语言训练,有的侧重文本感悟,没有可比性。如果朱老师能让学生说得更充分点,就能够感受到这是只目光远大、见多识广的小鸟。
汪潮:课要上得大气些。整体观照,细节落实。在教学目标处展开过程,认真落实。对于“沿”的理解,不要游离于文字之外去作秀,应该紧扣字形本身:一个有水的井的边缘就是“沿”字。这样的设计就大气而又落实。
李文洋(义乌市教科所):两位老师两种风格,各有特点。朱跃老师解决课文内容花18分钟,解决8个问题,一个一个问题出现,学生回答来解决,是常规的教学方法。魏老师以三次对话为主线,我更欣赏魏老师的做法,生字教学、朗读指导、学生质疑、问题解决水到渠成。朱跃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味道略重。先学后教在小学低段与高段各有不同。低年级“听说读写”多关注听与说。魏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朗读声多些,琅琅书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