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2007年高考作文题的五点侧重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dedao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审视,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笔者不揣冒昧,尝试分析其侧重点如下:
  
   一、生活阅历与人生体悟
  
   生活经验的直接和间接积累,对语文学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早已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因而在高考作文题中侧重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与人生体悟,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几乎每年的作文题都具有这个特征:让生活向语文开放,让语文向生活靠拢,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如天津卷的题目为“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这个题目非常生活化,学生对生活有足够的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常挂在嘴边”的话。与此同时,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还应该提炼出较好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这个题目还同时考查了学生从日常用语中体悟人生的能力。
   又如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这个题目,考生非常熟悉“高考”这个话题,绝不会无话可说;但是否能“说”出“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及其原委,是否能延展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有“酸甜苦辣”,以及是否能探究“酸甜苦辣”背后的共性……这有赖于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带有理性的体悟。
   再如湖南卷的作文题目,明确提出“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这里,“经历”一词对考生的生活阅历提出了要求,“诗意”一词更对考生的人生体悟发出了挑战。倘若学生阅历浅薄,生活寡淡,就很容易犯“不切文题”或者“言之无物”的毛病。
   还有,浙江卷的作文题目为“行走在消逝中”,并提示道:“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所感,有所发,比如:过去的生活、童年的经历、读书的日子所发生过的事,写心得体会。”这个题目和这个提示,对于不同的考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可能就事论事,写成类似小学生作文选上常有的模式;有的可能大书特书,对似水年华抒发无限追念的真情实感;有的可能美轮美奂,感慨在“消逝”中“行走”的另一番情致;有的可能不伦不类,无病呻吟……
   总之,有了厚实的生活积淀,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了丰富的语文积累(既包括直接的、也包括间接的),才能从貌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积淀中,体会、感悟、发现思想宝石的光芒。
  
   二、意象捕捉与联想想象
  
   作文,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又和意象捕捉与联想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2007年的作文题目中,各地考题在这方面多有侧重,可谓发扬了语文教学的光荣传统。
   如江苏卷的“怀想天空”这个题目中,“天空”作为一个意象,实在广袤无垠,似乎不可捉摸。不过,实际上可以“怀想”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如果把“天空”作为一个研究气象的实物,可以写成有数据的科技文;如果把“天空”作为一个日月星辰的载体,可以写成有畅想的探索文;如果把“天空”作为一个倾诉衷肠的对象,可以写成有情思的怀人文;如果把“天空”作为一个忠于历史的证人,可以写成有见地的论说文……思路是否能打开,关键就在捕捉意象的同时,敢于和善于进行联想和想象。
   又如山东卷的题目是“记忆永远不会风化”,这个题目中的“记忆”可以引起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风化”一词,具有比较明显的意象的特征。我们的若干“记忆”,有一些经过风雨吹打、日光曝晒、生物侵蚀,已经逐渐“风化”;而另一些,则“永远不会风化”——为什么呢?那些记忆为什么能经得起风雨的洗礼、人事的变迁,历久而弥坚呢?可见,把握好“风化”这个动态的意象,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联想和想象出的“永远不会风化”的“记忆”应该是一些经得起推敲的、能表现主题的题材。
   再如福建卷的“季节”,也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意象,它既可以指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也可以指人世间的阴晴冷暖;既可以用在商业战场,也可以用于生命周期;时而骤变,时而稳定;或悲或喜,有涨有跌……可以说,“季节”这个意象蕴含的义项远远多于词典的解释。考生能否由此生发联想和想象,就成了文章能否纵横捭阖的分水岭。
   还有,北京卷的题目出得格外引人注目——“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题材,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800字以上。”这个考题,看似细雨闲花、无诉无求,实则湿衣落地、有形有声。文题中的这副对联本身蕴含的意象可以不必深究,但是,“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这些意象组接在一起所营造的“看不见”和“听无声”的意境最好能在文章中紧紧扣住,否则,就多少有些煞风景了。
   其实,准确捕捉意象和意境,是阅读能力向写作技巧的一种迁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是写作过程中展示阅读成果的手法之一。
  
   三、心理暗示与自我教育
  
   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的热门话题;透过写作,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更是作文教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理想境界。我们欣喜地看到,本次作文题目在这方面已经初露端倪。
   上海卷是:“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对于高中毕业生而言,面前的“坎”和今后的“坎”一定会有很多,作为高考的作文题目,明确提出“必须跨过这道坎”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没有后退的理由,只能给出前进的原因、方法和动力。在这样的作文题目引领下,学生的写作过程俨然成为自我教育的过程,高考也就成为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检阅——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读出的应该是一个心智健全的大写的人,而不应该是一个屈膝于分、钱、权、利的小写的人。
   又如辽宁卷,巧妙地利用广告语当作文题目:“人生如登山,往上即使迈一小步,也是一个新的高度——我能。”这个广告语大家耳熟能详,看到后会倍感亲切,心境放松;这样,就解除了不必要的紧张情绪,避免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它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自不待言,集中在“我能”这个题眼上。以“我能”这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此刻的高考和未来的人生,相信一切都会更顺心如意。
   再如江西卷提供了两个题目——其一是“心中的一泓秋水”,其二是“要说爱你不容易”,请考生任选。这两个题目也可以算得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了学生一个强有力的引导,启发和鼓励他们在面对内心的隐秘问题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毕竟,这是一个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人对精神营养的需求已经毫不逊于对物质食粮的需求;人对心智健全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已经足以和体魄健全等量齐观。
  
   四、个性展示与社会责任
  
   个性展示与社会责任是密切联系的。在强调社会责任的时候,不应该无视个性的存在;在呼唤个性的时代里,更需要明确社会责任。2007年的作文题目,在这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启迪。
   如全国卷Ⅰ的看图作文,出示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这个文题,给了高中毕业生一个体验社会责任感的广阔空间——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是如何对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顺利的?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否有得有失?为什么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认定“跌倒”就是“出事了”……同时,也给了高中毕业生一个展示个性风采的自由领地——作为“跌倒”的“孩子”,会如何看待三方的“异口同声”?此类事件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什么样的种子……
   又如湖北卷,针对关于母语的表述材料,写篇作文。这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发展”,放眼“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关注“母语”,“感受母语,学习母语”和“运用母语”。没有社会责任感,是难以顺利完成这篇作文的;没有个性的人云亦云,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当然,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个性展示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作文题目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侧重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
  
   创新可以为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当然也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的优良表现。侧重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是各国教育的大势所趋。作为选拔人才标准之一的高考,侧重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四川卷的作文题目是“从一步到一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什么样的“一步”可以关系到人的“一生”?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求学的、就业的、晋升的;技巧的、谋略的、度量的;源于性格还是归于意志;现实还是理想,梦幻还是求实;必然、偶然;顺境、逆境……创新的思维能够助考生一臂之力,见常人所未见,发常人所未发。
   又如海南卷提供了一则材料:“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在一次实验中碰落了一个烧瓶,结果发现烧瓶没有碎,他发现这只烧瓶里放着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溶液,这种溶液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种薄膜,使玻璃不会破裂,由此他发明了不会碎的玻璃,应用非常广泛,如挡风玻璃等。”作文的要求是:“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如果你用心发现,自己也会拥有创新能力。请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800字。”这里不仅给出了一则生动的创新故事,而且简要阐述了创新的意义,明确要求学生写出关于“创新”的话题作文。倘若学生平日里对“创新”比较漠视,这个题目就会变得难于上青天;反过来,如果学生接受过创新的思维品质的训练,或者形成了较强的创新意识,留心观察过创新科研成果,写作这篇文章就会容易得如取囊中之物。
   再如广东卷——“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假设学生仅从字面上一般地理解“传递”这个话题,写作视野势必相当狭窄;而如果能突破常规,创造新意,“传递”一词可以搭配的宾语,就不会只是物品,而会有微笑、风尚、道德、良知、习俗、文化……不一而足。
   综上,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在“生活阅历与人生体悟、意象捕捉与联想想象、心理暗示与自我教育、个性展示与社会责任、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这几个方面有所侧重,体现出高考作为一种检测手段,更是作为一种育人过程的特征。同时,这几个方面的侧重,也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铜山新区)
其他文献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语文教学改革,给语文学科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特级教师。他们是教学改革的先锋,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在教育革命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为教学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所创造的经验、理论,是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当然,特级教师所提出的经验、理论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就拿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坛非常引人注目的韩军老师来说,他是中
多年以前,缸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水缸、面缸、米缸、粪缸,吃喝拉撒,样样离不开缸。  水缸放在厨房的灶台后面,方便做饭、洗刷取水。上面盖着面板,和面、切菜、剁肉,就在面板上进行,水缸经常被敲击得“梆梆”响。夏天,水缸的表面会沁出一层细小的水珠。因为缸内的温度低,水缸成了天然的冰箱,每天的剩菜、剩飯就放在小瓷盆里,漂在缸里的水面上。河里涨水后,在河边捉回来的活鱼,三两天吃不完的,也放在
婴儿是有社交需求的社交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社交性大约在3千万年前随着紧密型育儿方式(某种发育巢或壁龛)的产生而产生。这是除基因以外,很多可以进化的物质之一。这种发育巢需要依靠个体才能进行正当的进化。紧密型育儿的实践方式包括数年以母乳喂养建立起婴儿良好的大脑和身体系统,几乎经常性的抚摸和时常出现的喂养人,对避免婴儿紧张的需求的回应,与多年龄段婴儿自由玩耍和舒缓围产期经验。这些都对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
新冠病毒与政治病毒交织,抗疫与抗议叠加,令美国一下子陷入动荡不休的局面。一段时间以来,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美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不少人猜测美国是否已经病入膏肓,会从此一蹶不振。如何诊断美国乱局的本质,如何把握美国未来的战略走势,是一个值得深长思之的重大课题。美国之乱  毋庸讳言,当下美国正在经历一个混乱时期,类似于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困扰下陷入混乱的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也类似于19世纪80年代镀金时代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趣的一部散文精品集。其中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名篇都被遴选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之中,不论就传记意义或文学意义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思考了一个问题:这两篇散文难道仅仅只有对故人的深切怀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吗?重读《朝花夕拾》,细品这两篇文章,心中不觉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阿长与〈山海经〉》:对少年时代文学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非常通俗的小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此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都会围绕以下这些问题:杜十娘为什么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为什么只肯拿出一百五十两银子?最后为什么要抱着百宝箱自沉?当然,这些问题如果拿到课堂上来讨论,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也会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将教学作上述设计,一步步地抛出这几个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杜十娘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在她身上蕴藏的
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无定形一样,文章有法却无定法。正因如此,作文教学就显得困难重重。有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否定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果真如此,作文教学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先有一个“教”的过程的意思。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的“教”,教师要有明晰的“目标”意识,从七年级开
仔细分析2007年高考18套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相比2006年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新信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材异彩纷呈    2007年高考试卷中,意蕴丰富、文辞优美、典范浅易的文言文依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是纯粹选用正史书籍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支独秀”的局面已经不再,呈现出选材多元化、体裁多样化的特征。如北京卷选自《淮南子·泰族训》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编辑何禹欣文章说,中国现行个税制度最不合理也最危险的两大弊端是:征不到豪富税,征太多中产者税  文章说,对哪些人是中国的中产者并无确定划分,但他们确实是对中国个税收入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根据国税局统计,去年前3季度按30%-45%税率交纳个税的部分同比增长33.9%,而按5%-25%税率交纳个税的部分同比增长只有8.4%  文章说,由于收入代扣代缴,中产者无从避税,而过着奢华生
新疆兵团第七师128团农广校利用自身办学优势,结合兵团产业发展,通过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主体”育人途径,以团场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团场基层干部职工进行科技培训和学历教育,围绕团场和职工实际需求,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扎实有效开展中职教育,培养新职工,服务新团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大力开展职工科技教育活动,落实科技兴农、振兴团场政策,取得初步成效。  一、基本情况  128团农广校始建于1984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