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我们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必须重视语文教师新形象的塑造。一个精神向上且又具备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我们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既要注重内在美,又要注重外在美。
一、 内在精神美是人文素养的本质体现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广。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只有更多地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语文课文中蕴涵的艺术生命力。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备巨大的人格魅力。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一个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应来自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持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用人格的力量去征服学生,学生会对其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修养,语文教师必然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章,读起来应字正腔圆,优美动听,更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比,语文教师应是一本活字典,语文教师还要有过硬的背功,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热爱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记录天寺夜游》这篇课文,若逐段分析,肢解课文,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这就需要教者从艺术的角度去发掘,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从而深刻地理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这也是提高教学技艺的重要一环。
二、 外在形象美是人文素养的表象流露
对语文教师来说,具备丰厚的文学底蕴,又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是万事俱备,而得体的形象就是东风。教师通过形象塑造展现一种流动的美、健康向上的美,从而表现一种内在的美感,这也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形象塑造要凭借具体形象来表现,如语言、声音、神态、服饰、发型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可,在情感上愉悦,在心理上舒畅,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使教师的外部形象符合时代潮流,内在精神内容符合社会要求,从美学感受上,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教师可以追求形象美、现代美,尤其是追求自身美的权利;学生有发现美的权利,有喜欢美的权利,更有欣赏美的权利。教师注重形象美也是对教育主体和对象——学生的尊重。马卡连柯也说过,教师必须衣着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不着奇装异服,花俏怪异。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是嘘声一片,而一个仪表讲究,形象得体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精神聚集。同样一节课,教师仪表不同,学生心情不同,注意力不同,教学效果更不可同“课”而语,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上,更不可同日而语,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相提并论。
教师衣着格调适当与课文主题内容,及其内涵相和谐。文章思想欢快的,要着装亮色的;文章感情凝重的,着装要适当庄重些。这样可以从学习环境中衬托语文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个“诗意栖居”的优美世界,那里充盈着纯真情趣、生动智慧和生命的巨大创造力量。语文教师作为艺术感染力的天使,应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情境中,去开发他们大脑中智慧的富矿,去唤醒学生心灵里沉睡的力量,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圣洁的殿堂。
(大城县权村一中)
一、 内在精神美是人文素养的本质体现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最强,内容覆盖面广。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只有更多地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语文课文中蕴涵的艺术生命力。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备巨大的人格魅力。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一个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应来自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持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用人格的力量去征服学生,学生会对其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修养,语文教师必然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章,读起来应字正腔圆,优美动听,更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比,语文教师应是一本活字典,语文教师还要有过硬的背功,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热爱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例如教《记录天寺夜游》这篇课文,若逐段分析,肢解课文,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这就需要教者从艺术的角度去发掘,若注重朗读、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从而深刻地理解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这也是提高教学技艺的重要一环。
二、 外在形象美是人文素养的表象流露
对语文教师来说,具备丰厚的文学底蕴,又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是万事俱备,而得体的形象就是东风。教师通过形象塑造展现一种流动的美、健康向上的美,从而表现一种内在的美感,这也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形象塑造要凭借具体形象来表现,如语言、声音、神态、服饰、发型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可,在情感上愉悦,在心理上舒畅,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使教师的外部形象符合时代潮流,内在精神内容符合社会要求,从美学感受上,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教师可以追求形象美、现代美,尤其是追求自身美的权利;学生有发现美的权利,有喜欢美的权利,更有欣赏美的权利。教师注重形象美也是对教育主体和对象——学生的尊重。马卡连柯也说过,教师必须衣着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不着奇装异服,花俏怪异。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是嘘声一片,而一个仪表讲究,形象得体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精神聚集。同样一节课,教师仪表不同,学生心情不同,注意力不同,教学效果更不可同“课”而语,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上,更不可同日而语,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相提并论。
教师衣着格调适当与课文主题内容,及其内涵相和谐。文章思想欢快的,要着装亮色的;文章感情凝重的,着装要适当庄重些。这样可以从学习环境中衬托语文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个“诗意栖居”的优美世界,那里充盈着纯真情趣、生动智慧和生命的巨大创造力量。语文教师作为艺术感染力的天使,应集内在美与外在美于一身,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情境中,去开发他们大脑中智慧的富矿,去唤醒学生心灵里沉睡的力量,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圣洁的殿堂。
(大城县权村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