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浙江省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以来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困扰改革进一步推进的相关因素,认为学校体育工作改革需要从综合改革的视角整体把握。
关键词:浙江省;10年;学校体育工作;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5-0021-03
浙江省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整体具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基础。而自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以来,凭借着原有良好的基础,开创了浙江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无论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竞赛改革均取得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成果,已经形成了符合浙江省地方特征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理念和策略的顶层设计。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效推进
1.具有浙江特色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已经形成
我省自2008年开始研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至2010年,《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学用书》出版并在全省学校实施,随即展开“以必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单元教学为研究形式”的一系列行动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3月出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不同运动項目的学习价值以及不同水平段的学习需要,按照“规定与自主相结合”的原则,把课程内容分为三类:“田径、体操、武术”为必学内容,由省级规定;“球类、器械体操”为限学内容,由各市、县(市、区)和学校选择一到二项球类(最好一大一小)和一项器械体操展开教学;“民族民间体育或是必学与限学内容的拓展”为自选内容,由各学校自主选择。三类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分配相应的课时比例。年段越低,必学内容的比例越大,随年段升高,限学内容的比例随之增加,为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提供课时保障。三类课程内容的确定,完善了基础性课程内容体系,并已规划高中延着这个思路继续研制。真正为学生熟练掌握一项球类运动,实现“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目标提供了操作策略。
2.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建设是两类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把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随着“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建设开展,使得学校改变以往仅仅依靠一支运动队取得某某成绩为标识的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思想,转而把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课程设置的实践价值体现。学校在普及上下功夫,做到人人参与,即在基础性课程体育课堂教技术,在活动类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练技术、展示技术,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内比赛。正是由于形成了“教学-活动-比赛”一体化的体系,才让孩子真心喜欢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由此取得运动成绩也就顺理成章。同时通过拓展性课程,可以满足喜欢其他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愿望。此类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成为特色学校的主流。
3.体育教学质量检查内容转向学生运动技能从而改变基础性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评价指标有关,已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通常是教案、科研成果、学生体能等,唯一缺少的是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也是体育课不能让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杭州江干区已经坚持12年在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评价方面做研究,采用“体能 技能”综合评价模式,引导教师体育课教学内容多样性,改变训练式和放羊式的教学行为。由此整个区域的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校业余训练成绩在杭州始终处于领先。此类教学质量检测已经在省内部分区域推广实施多年。
二、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模式初步成型
1.确立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目标
构建以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运动能力的提升为抓手,规范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建立体育技能教学质量检测、形成课内外体育内容相衔接机制的三位一体改革模式。
2.通过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效果初现端倪
拱墅区从2015年3月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以来,借助联盟推出的十大教改工程积极实践推进,确立区域性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方案,采用自愿加入联盟实验学校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各位领导、文化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学校体育工作的参与者都在理念上趋同了,两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每个参与者都从这项工作中认同了体育课程改革,这为进一步深入改革有了坚持的基础;其次,区域体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条件保障得以有序有效的解决,如场地器材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评价制度改变和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改革的配套措施落实。
3.确立了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策略,即体育课程改革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大课间改革以素质操开发为抓手,学校运动会改革以教育和评价功能为主导
以《纲要》为考纲的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方法的研制与实践在杭州拱墅区开始试验,根据《纲要》中的表现标准研制评价内容,标志着以“会用”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检测已经起步。
提出了普通素质操和项目素质操分类,确立了具备发展体能、凸显项目特征、复习与熟练课堂教学内容等综合功能的两类素质操设计标准。
找到了撬动体育课堂教学改变的有效路径即全员运动会。运动会等体育竞赛在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成效,但是以往的运动会是高度仿真“奥运会”式的,所以参与竞赛的是极少数学生,且成人化现象很严重,因此也就无从全面反映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水平。而全员运动会不仅有趣味运动会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运动会带给学校教育改革的意义。改变个人名次计分方式为团队优胜计分,凸显团队合作与过程关注度;改变少数人参加为所有学生、老师和部分家长参与,凸显享受运动和情感交流;改变纯竞技项目设置为适合所有学生参加的来源于日常教学和锻炼的内容,实现运动会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本源作用。 由此,体育课教技术,大课间熟练技术,全员运动会检验技术的通道建立。
三、区域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显成效
1.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开展
积极实施体育与艺术“2 1”工程,全面开展“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学校校内比赛注重普及面与参与性,形成了“教学-活动-比赛-促进体质”一体化的互相促进体系。目前全省已有文体活动工程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52个、省级试点区17个,占全省县(市、区)的77%。
2.学校体育条件不断改善
2015年,全省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97.34%,器材配备达标率99.39%;全省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97.76%,器材配备达标率99.08%。启动全省中小学校塑胶跑道运动场地改造工程,2015年新建塑胶跑道916条,全省中小学校塑胶跑道覆盖率达89.07%。
3.实施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基本得到保障
督促各地各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全省学校都能够较好落实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体育课每周2课时、初中每周3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大课间时间虽然各校根据实际情况从20分钟到60分钟长短不一,但都排入课程表,有时间保障。
4.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网络和公布制度覆盖全省
2010年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已连续六年向社会公开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全面构建省、市、区县、学校四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网络和公布制度,引导各地各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2014年,全省建立了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年度报告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完善联赛机制净化竞赛环境
2008年,以篮球联赛为标记的浙江省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制度正式起步,并随着篮球联赛的顺利举办,次年开始增加了足球与乒乓球,到目前为止全省每年组织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全省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四大聯赛,并已经形成品牌。
1.形成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比赛生态
联赛首先从净化竞赛环境着手,制定联赛规程时把运动员的资格放在首要位置,杜绝以往竞赛中鱼龙混杂、冒名顶替的不良行为,规定凡是参加过体育局系统比赛的运动员一律不得参与,严格注册制与省学籍管理系统匹配,并且要求学籍与实际上课一致性,以此保护那些勤勤恳恳依靠自己学校生源和教练的运动队参赛的积极性。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以及裁判队伍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高中女篮为例,每场比赛得分从十年前的十几分到现在的六七十分,充分说明水平提升十分明显。
2.特长生升学通道逐步建立
随着联赛的进一步完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同时联赛也为改变传统观念做出了贡献。在以往人们观念中,运动员的个人素养尤其是行为习惯和文化素养都属于较差一类,那些优质教育资源往往不屑给予这些运动员就读机会。但是联赛有自己的文化建设要求,比如比赛过程中非常讲究过程的仪式感,以发挥联赛的教育功能,正是由于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受益,不仅局限在专项运动技能提升方面,更是在对待学习的专注度、毅力等方面受益,使这些学生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青睐,从而为建立特长生升学通道创造了先决条件。
五、困惑与展望
1.体育课程学业评价片面化限制改革的深入
全省各县(市、区)对学校体育工作考核中,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容大都局限在备课等文本课堂规范方面的要求、教师个人获奖及荣誉等,而对学生运动项目技能掌握情况没有具体考核内容与方法。全省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体能检测 运动技能的检测)的县(市、区)在15个左右。而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以体育竞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体育中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结果的主要依据,尤其以各类体育竞赛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教学工作”考核仅把教师个人的获奖情况作为考评内容。因此,当前我省体育课程学业评价普遍采用运动竞赛成绩、体育中考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科研论文等作为依据,却缺少体育课教会了学生何种运动技能以及会到何种程度的评价导向,这也致使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很多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重视体育课教学,也就缺少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力。
2.体育教学和活动中的应试现象比较突出
很多学校中考考什么、体质测试测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体育活动也是围绕着中考和体测项目进行训练,因为教师围绕中考、体测项目组织教学和活动,省心、省事、成绩也明显。但这样的做法影响了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影响着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结果的功利形态凸显,行政和学校考核、考评、排名、奖励等以中考分数和体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中考项目设置偏重体能类加上早就确定,学生可以早作准备,这也为应试提供了条件。
3.学校体育工作受制于教师队伍职业思想、能力和工作环境现状制约
教师招聘制度难以综合体现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先文化考试再面试的招考方式将技能好的教师挡在门外。课程建设能力亟待提高。大工作量超负荷工作是常态,且工作量的政策规定没有明确细则,绩效工资体现同工不同酬,服装费及室外工作补贴得不到保障。体育竞赛频繁导致“体育教师”变成了“体育教练”。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进程。
4.场地设施和安全责任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开展
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安排上已能够保障,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时间利用效率低、锻炼实际效果差、执行有难度等问题仍较多存在。其一是学生人均活动面积较低,如很多中心城区学校,表面上看运动场地都有,也比较大,但一算人均面积就远远不能满足运动需要。其二是室内体育活动场所少,遇雨天就难以开展教学活动。
5.锦标主义思想的困扰一直得不到改变
几十年来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都离不开竞技体育,最为典型的就是运动会,无论何种级别,内容和形式都是一样的,运动会项目都是竞技体育的项目,尤其是学校一级的运动会,参加比赛的是少数人且往往每年就是那几个,大多数学生都是“看客”。
6.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从综合改革的视角整体把握
引领区域和学校做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规划和实施。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采用试点推进的方式设计好具体实施细则,指导学校严格按照三类课程内容的性质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切实改革课堂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单个技术动作反复操练的训练模式,丰富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经历,让技术动作在创设的各种环境中学练。逐步建立全面的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评价方式改革,引导区域、学校和老师关注全体、关注课堂、关注能力,真正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因此,只有从系统改革的视角思考改革方案,才有可能真改革。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中,对以下问题应重点加强研究和建设:(1)区域运动竞赛规划。竞赛项目、竞赛方式要有利于引导学校组织竞赛时面向更多学生,突出竞赛的教育性和全员性,有利于减轻体育教师负担,减少外出。体育特色学校去参加竞技性强的体育竞赛;让其余学校参加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强的体育运动,面向更多的学生,体现体育精神,而不是一味强调运动成绩。(2)体育中考方式要体现学生的选择,保障学生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公平性问题,不能为了操作简单而牺牲学生的选择权。中考项目设置应该避免与国家体质测试内容的重复,应该有利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多从大样本的角度进行增量研究,改进采用小样本带有偶然性的抽查方式。更多地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作为改进体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质的工具。(4)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明确体育教师的工作量。(5)在场地设施投入和教师配备等问题上,深入研究更多的策略。
本文第一作者简介:余立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浙江省;10年;学校体育工作;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5-0021-03
浙江省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整体具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基础。而自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以来,凭借着原有良好的基础,开创了浙江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无论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竞赛改革均取得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成果,已经形成了符合浙江省地方特征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理念和策略的顶层设计。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效推进
1.具有浙江特色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已经形成
我省自2008年开始研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至2010年,《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学用书》出版并在全省学校实施,随即展开“以必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单元教学为研究形式”的一系列行动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3月出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不同运动項目的学习价值以及不同水平段的学习需要,按照“规定与自主相结合”的原则,把课程内容分为三类:“田径、体操、武术”为必学内容,由省级规定;“球类、器械体操”为限学内容,由各市、县(市、区)和学校选择一到二项球类(最好一大一小)和一项器械体操展开教学;“民族民间体育或是必学与限学内容的拓展”为自选内容,由各学校自主选择。三类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分配相应的课时比例。年段越低,必学内容的比例越大,随年段升高,限学内容的比例随之增加,为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提供课时保障。三类课程内容的确定,完善了基础性课程内容体系,并已规划高中延着这个思路继续研制。真正为学生熟练掌握一项球类运动,实现“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目标提供了操作策略。
2.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建设是两类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把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随着“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建设开展,使得学校改变以往仅仅依靠一支运动队取得某某成绩为标识的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思想,转而把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课程设置的实践价值体现。学校在普及上下功夫,做到人人参与,即在基础性课程体育课堂教技术,在活动类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练技术、展示技术,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内比赛。正是由于形成了“教学-活动-比赛”一体化的体系,才让孩子真心喜欢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由此取得运动成绩也就顺理成章。同时通过拓展性课程,可以满足喜欢其他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愿望。此类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成为特色学校的主流。
3.体育教学质量检查内容转向学生运动技能从而改变基础性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评价指标有关,已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通常是教案、科研成果、学生体能等,唯一缺少的是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也是体育课不能让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杭州江干区已经坚持12年在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评价方面做研究,采用“体能 技能”综合评价模式,引导教师体育课教学内容多样性,改变训练式和放羊式的教学行为。由此整个区域的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校业余训练成绩在杭州始终处于领先。此类教学质量检测已经在省内部分区域推广实施多年。
二、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模式初步成型
1.确立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目标
构建以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运动能力的提升为抓手,规范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建立体育技能教学质量检测、形成课内外体育内容相衔接机制的三位一体改革模式。
2.通过学校体育综合改革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效果初现端倪
拱墅区从2015年3月加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以来,借助联盟推出的十大教改工程积极实践推进,确立区域性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方案,采用自愿加入联盟实验学校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各位领导、文化课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学校体育工作的参与者都在理念上趋同了,两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每个参与者都从这项工作中认同了体育课程改革,这为进一步深入改革有了坚持的基础;其次,区域体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条件保障得以有序有效的解决,如场地器材投入、教师队伍建设、评价制度改变和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改革的配套措施落实。
3.确立了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策略,即体育课程改革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大课间改革以素质操开发为抓手,学校运动会改革以教育和评价功能为主导
以《纲要》为考纲的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方法的研制与实践在杭州拱墅区开始试验,根据《纲要》中的表现标准研制评价内容,标志着以“会用”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检测已经起步。
提出了普通素质操和项目素质操分类,确立了具备发展体能、凸显项目特征、复习与熟练课堂教学内容等综合功能的两类素质操设计标准。
找到了撬动体育课堂教学改变的有效路径即全员运动会。运动会等体育竞赛在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检验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成效,但是以往的运动会是高度仿真“奥运会”式的,所以参与竞赛的是极少数学生,且成人化现象很严重,因此也就无从全面反映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水平。而全员运动会不仅有趣味运动会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运动会带给学校教育改革的意义。改变个人名次计分方式为团队优胜计分,凸显团队合作与过程关注度;改变少数人参加为所有学生、老师和部分家长参与,凸显享受运动和情感交流;改变纯竞技项目设置为适合所有学生参加的来源于日常教学和锻炼的内容,实现运动会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本源作用。 由此,体育课教技术,大课间熟练技术,全员运动会检验技术的通道建立。
三、区域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显成效
1.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开展
积极实施体育与艺术“2 1”工程,全面开展“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学校校内比赛注重普及面与参与性,形成了“教学-活动-比赛-促进体质”一体化的互相促进体系。目前全省已有文体活动工程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区52个、省级试点区17个,占全省县(市、区)的77%。
2.学校体育条件不断改善
2015年,全省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97.34%,器材配备达标率99.39%;全省中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97.76%,器材配备达标率99.08%。启动全省中小学校塑胶跑道运动场地改造工程,2015年新建塑胶跑道916条,全省中小学校塑胶跑道覆盖率达89.07%。
3.实施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基本得到保障
督促各地各校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全省学校都能够较好落实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体育课每周2课时、初中每周3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大课间时间虽然各校根据实际情况从20分钟到60分钟长短不一,但都排入课程表,有时间保障。
4.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网络和公布制度覆盖全省
2010年起,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已连续六年向社会公开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全面构建省、市、区县、学校四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网络和公布制度,引导各地各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2014年,全省建立了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年度报告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四、完善联赛机制净化竞赛环境
2008年,以篮球联赛为标记的浙江省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制度正式起步,并随着篮球联赛的顺利举办,次年开始增加了足球与乒乓球,到目前为止全省每年组织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全省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四大聯赛,并已经形成品牌。
1.形成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比赛生态
联赛首先从净化竞赛环境着手,制定联赛规程时把运动员的资格放在首要位置,杜绝以往竞赛中鱼龙混杂、冒名顶替的不良行为,规定凡是参加过体育局系统比赛的运动员一律不得参与,严格注册制与省学籍管理系统匹配,并且要求学籍与实际上课一致性,以此保护那些勤勤恳恳依靠自己学校生源和教练的运动队参赛的积极性。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以及裁判队伍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高中女篮为例,每场比赛得分从十年前的十几分到现在的六七十分,充分说明水平提升十分明显。
2.特长生升学通道逐步建立
随着联赛的进一步完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同时联赛也为改变传统观念做出了贡献。在以往人们观念中,运动员的个人素养尤其是行为习惯和文化素养都属于较差一类,那些优质教育资源往往不屑给予这些运动员就读机会。但是联赛有自己的文化建设要求,比如比赛过程中非常讲究过程的仪式感,以发挥联赛的教育功能,正是由于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受益,不仅局限在专项运动技能提升方面,更是在对待学习的专注度、毅力等方面受益,使这些学生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青睐,从而为建立特长生升学通道创造了先决条件。
五、困惑与展望
1.体育课程学业评价片面化限制改革的深入
全省各县(市、区)对学校体育工作考核中,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容大都局限在备课等文本课堂规范方面的要求、教师个人获奖及荣誉等,而对学生运动项目技能掌握情况没有具体考核内容与方法。全省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体能检测 运动技能的检测)的县(市、区)在15个左右。而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以体育竞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体育中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结果的主要依据,尤其以各类体育竞赛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教学工作”考核仅把教师个人的获奖情况作为考评内容。因此,当前我省体育课程学业评价普遍采用运动竞赛成绩、体育中考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科研论文等作为依据,却缺少体育课教会了学生何种运动技能以及会到何种程度的评价导向,这也致使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很多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重视体育课教学,也就缺少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力。
2.体育教学和活动中的应试现象比较突出
很多学校中考考什么、体质测试测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体育活动也是围绕着中考和体测项目进行训练,因为教师围绕中考、体测项目组织教学和活动,省心、省事、成绩也明显。但这样的做法影响了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影响着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结果的功利形态凸显,行政和学校考核、考评、排名、奖励等以中考分数和体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中考项目设置偏重体能类加上早就确定,学生可以早作准备,这也为应试提供了条件。
3.学校体育工作受制于教师队伍职业思想、能力和工作环境现状制约
教师招聘制度难以综合体现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先文化考试再面试的招考方式将技能好的教师挡在门外。课程建设能力亟待提高。大工作量超负荷工作是常态,且工作量的政策规定没有明确细则,绩效工资体现同工不同酬,服装费及室外工作补贴得不到保障。体育竞赛频繁导致“体育教师”变成了“体育教练”。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进程。
4.场地设施和安全责任影响体育教学正常开展
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安排上已能够保障,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时间利用效率低、锻炼实际效果差、执行有难度等问题仍较多存在。其一是学生人均活动面积较低,如很多中心城区学校,表面上看运动场地都有,也比较大,但一算人均面积就远远不能满足运动需要。其二是室内体育活动场所少,遇雨天就难以开展教学活动。
5.锦标主义思想的困扰一直得不到改变
几十年来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都离不开竞技体育,最为典型的就是运动会,无论何种级别,内容和形式都是一样的,运动会项目都是竞技体育的项目,尤其是学校一级的运动会,参加比赛的是少数人且往往每年就是那几个,大多数学生都是“看客”。
6.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从综合改革的视角整体把握
引领区域和学校做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规划和实施。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采用试点推进的方式设计好具体实施细则,指导学校严格按照三类课程内容的性质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切实改革课堂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单个技术动作反复操练的训练模式,丰富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经历,让技术动作在创设的各种环境中学练。逐步建立全面的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评价制度,通过评价方式改革,引导区域、学校和老师关注全体、关注课堂、关注能力,真正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因此,只有从系统改革的视角思考改革方案,才有可能真改革。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进程中,对以下问题应重点加强研究和建设:(1)区域运动竞赛规划。竞赛项目、竞赛方式要有利于引导学校组织竞赛时面向更多学生,突出竞赛的教育性和全员性,有利于减轻体育教师负担,减少外出。体育特色学校去参加竞技性强的体育竞赛;让其余学校参加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强的体育运动,面向更多的学生,体现体育精神,而不是一味强调运动成绩。(2)体育中考方式要体现学生的选择,保障学生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公平性问题,不能为了操作简单而牺牲学生的选择权。中考项目设置应该避免与国家体质测试内容的重复,应该有利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多从大样本的角度进行增量研究,改进采用小样本带有偶然性的抽查方式。更多地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作为改进体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质的工具。(4)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明确体育教师的工作量。(5)在场地设施投入和教师配备等问题上,深入研究更多的策略。
本文第一作者简介:余立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