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设良好的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鼓励解决问题时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爱;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创新思维,创新个性,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营造宽松氛围 创设导入情景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21-01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营造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和创新环境。这样,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创设良好的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景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在创设情景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入要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学校伸展的大门做成平行四边形的。从学生的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景,可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
2.导入要有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
3.导入要有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学生带着一份好奇心,一份疑问,带着解决问题的一份责任心愉快地去探索、去研究。
4.导入要有知识性,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设计导入情景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景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识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用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1.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和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动手操作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二是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
2.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鼓励解决问题时采用多种方法
鼓励解决问题时采用多种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并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
五、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爱
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给以鼓励的眼神,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会说:别着急,你再想一想。教师的宽容和充满爱的语言会使学生紧张的心缓和下来,思维立刻活跃起
来,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实践证明,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
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创新思维,创新个性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评性质疑。批评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们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评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和敏捷,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课堂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挑选多个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达到激发潜能的目的。
[关键词]营造宽松氛围 创设导入情景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21-01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营造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和创新环境。这样,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创设良好的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景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在创设情景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入要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学校伸展的大门做成平行四边形的。从学生的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景,可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
2.导入要有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
3.导入要有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学生带着一份好奇心,一份疑问,带着解决问题的一份责任心愉快地去探索、去研究。
4.导入要有知识性,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设计导入情景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景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识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用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1.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和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动手操作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二是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
2.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鼓励解决问题时采用多种方法
鼓励解决问题时采用多种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并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
五、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爱
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给以鼓励的眼神,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会说:别着急,你再想一想。教师的宽容和充满爱的语言会使学生紧张的心缓和下来,思维立刻活跃起
来,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实践证明,爱能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
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创新思维,创新个性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评性质疑。批评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们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评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和敏捷,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课堂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挑选多个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达到激发潜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