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心跳聚停;心肺复苏;配合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38-02中图分类号:R 541.047文献标识码:B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如能在心跳骤停后5 min以内进行心肺复苏(CPR),生存率可达47.9%[1]。因此护士迅速、准确判断并紧密配合医生完成急救状态下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对提高CPR的成功率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我院4年来CPR成功的48例患者的护理配合,现将CPR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共成功抢救心跳骤停患者48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78岁,平均56岁。颅脑外伤12例,脑血管意外8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各种中毒10例,溺水5例,电击伤5例。
急救的护理配合
1.病情评估判断 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即使患者有偶然的喘息,救助人员也应怀疑心脏骤停,应开始CPR[2]。强调在10 s内完成评估和开始复苏[3],并呼叫其他医务人员投入抢救。
2.抢救用物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准备好气管导管、喉镜、金属导芯、舌钳、牙垫、吸痰管、导尿包,同时准备好简易呼吸机、除颤监护仪、氧气装置、吸引器、急救药品、冰帽等。
3.进行有效的呼吸支持 迅速将患者置于硬板床上或地板上,位于复苏体位,清除病人口腔内分泌物及气道异物,舌根后坠者先用舌钳将舌拉出,当医生将喉镜片置于会厌充分暴露声门时,立即将气管导管弧形插入气管内,拔出导芯,继续将导管插入适当的深度,确认导管在气管内后,接上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听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然后固定好牙垫及气管导管,打开呼吸机,调节各呼吸参数,最后与气管导管对接,进行呼吸机呼吸支持。
4.建立有效的循环支持 呼吸道通畅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监护电极应置于不妨碍实施复苏操作的部位,监护仪屏幕置于医生易于观察的位置。迅速建立两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应选择近心大血管穿刺,以缩短药物到达中心循环的时间。遵医嘱合理应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纳络酮等)。如有电击除颤指征,立刻电击除颤,理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脏骤停2min内进行[4]。首先按需要选择除颤的电功率,然后将两个电极板涂好导电膏分别置于患者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和左乳头的外侧,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使自己的身体离开床缘,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然后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效果,如一次除颤未成功,可用同等或加大电功率反复进行3次。当病人心跳恢复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各参数的变化。
5.加强脑复苏 脑缺氧是呼吸心跳停止后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气道一经建立必须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迅速改善心肌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状态,以提高复苏成功率。心跳恢复能测到血压后,必须尽快采取头部冰帽降温[5]。头部低温可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预防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温时应保持肛温在32℃为宜,降温期限需持续到听觉与痛觉恢复和出现四肢协调活动为止[6]。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
6.导尿 给患者插尿管,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记录24 h出入量,注意有无肾功能不全。
护理体会
1.加强监护 复苏初期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加强对呼吸机管理,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呼吸机参数,保持呼吸机正常运行,维持正常的呼吸系统功能。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缺氧改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烦燥、抽搐应考虑通气过度致呼吸碱中毒,应立即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注意患者呼吸时气管内的异常响声,常提示气管内有分泌物,需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吸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在行气管内吸痰时,不能因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甚至临床死亡期而忽视无菌操作,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吸痰时动作宜轻柔,防止或减少呼吸道黏膜的损伤,甚至导致或加重喉头水肿。
3.加强基础护理 ①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人,为了维持生命常需要留置多种管道,给皮肤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病人心肺功能仍不稳定,病情危重,护士往往忽视皮肤护理,导致褥疮。所以,心肺功能建立后务必予以翻身,最少每2小时1次,必要时按摩受压处,促进受压组织的血液供应,以达到预防褥疮的目的。②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昏迷患者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由于心跳骤停病人需要争取有效抢救的“黄金时机”,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和急救程序,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急能力,观察病情有预见性,对心跳骤停病人能够做到瞬间评估判断,及时准确的配合医生完成急救状态下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谢智慧,李建国,马 璇.心肺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839.
[2]田永明,曾利辉,疗 燕.心肺复苏新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73.
[3]黄培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7-750.
[4]陈庆廉.心肺复苏的新进展与展望[J].现代实用医学,2001,13:7.
[5]陶 红.急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6.
[6]伏军贤,姬新才,刘丹平.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67.
(收稿日期:2007-06-27 修回日期:2007-11-04)
(编辑:凌 琼)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38-02中图分类号:R 541.047文献标识码:B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如能在心跳骤停后5 min以内进行心肺复苏(CPR),生存率可达47.9%[1]。因此护士迅速、准确判断并紧密配合医生完成急救状态下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对提高CPR的成功率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我院4年来CPR成功的48例患者的护理配合,现将CPR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共成功抢救心跳骤停患者48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78岁,平均56岁。颅脑外伤12例,脑血管意外8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各种中毒10例,溺水5例,电击伤5例。
急救的护理配合
1.病情评估判断 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即使患者有偶然的喘息,救助人员也应怀疑心脏骤停,应开始CPR[2]。强调在10 s内完成评估和开始复苏[3],并呼叫其他医务人员投入抢救。
2.抢救用物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准备好气管导管、喉镜、金属导芯、舌钳、牙垫、吸痰管、导尿包,同时准备好简易呼吸机、除颤监护仪、氧气装置、吸引器、急救药品、冰帽等。
3.进行有效的呼吸支持 迅速将患者置于硬板床上或地板上,位于复苏体位,清除病人口腔内分泌物及气道异物,舌根后坠者先用舌钳将舌拉出,当医生将喉镜片置于会厌充分暴露声门时,立即将气管导管弧形插入气管内,拔出导芯,继续将导管插入适当的深度,确认导管在气管内后,接上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听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然后固定好牙垫及气管导管,打开呼吸机,调节各呼吸参数,最后与气管导管对接,进行呼吸机呼吸支持。
4.建立有效的循环支持 呼吸道通畅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监护电极应置于不妨碍实施复苏操作的部位,监护仪屏幕置于医生易于观察的位置。迅速建立两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应选择近心大血管穿刺,以缩短药物到达中心循环的时间。遵医嘱合理应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纳络酮等)。如有电击除颤指征,立刻电击除颤,理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脏骤停2min内进行[4]。首先按需要选择除颤的电功率,然后将两个电极板涂好导电膏分别置于患者胸骨右缘锁骨下方和左乳头的外侧,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使自己的身体离开床缘,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然后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效果,如一次除颤未成功,可用同等或加大电功率反复进行3次。当病人心跳恢复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各参数的变化。
5.加强脑复苏 脑缺氧是呼吸心跳停止后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气道一经建立必须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迅速改善心肌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状态,以提高复苏成功率。心跳恢复能测到血压后,必须尽快采取头部冰帽降温[5]。头部低温可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预防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温时应保持肛温在32℃为宜,降温期限需持续到听觉与痛觉恢复和出现四肢协调活动为止[6]。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
6.导尿 给患者插尿管,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记录24 h出入量,注意有无肾功能不全。
护理体会
1.加强监护 复苏初期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加强对呼吸机管理,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呼吸机参数,保持呼吸机正常运行,维持正常的呼吸系统功能。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缺氧改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烦燥、抽搐应考虑通气过度致呼吸碱中毒,应立即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注意患者呼吸时气管内的异常响声,常提示气管内有分泌物,需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吸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在行气管内吸痰时,不能因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甚至临床死亡期而忽视无菌操作,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吸痰时动作宜轻柔,防止或减少呼吸道黏膜的损伤,甚至导致或加重喉头水肿。
3.加强基础护理 ①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人,为了维持生命常需要留置多种管道,给皮肤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病人心肺功能仍不稳定,病情危重,护士往往忽视皮肤护理,导致褥疮。所以,心肺功能建立后务必予以翻身,最少每2小时1次,必要时按摩受压处,促进受压组织的血液供应,以达到预防褥疮的目的。②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昏迷患者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由于心跳骤停病人需要争取有效抢救的“黄金时机”,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和急救程序,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急能力,观察病情有预见性,对心跳骤停病人能够做到瞬间评估判断,及时准确的配合医生完成急救状态下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谢智慧,李建国,马 璇.心肺脑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839.
[2]田永明,曾利辉,疗 燕.心肺复苏新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73.
[3]黄培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7-750.
[4]陈庆廉.心肺复苏的新进展与展望[J].现代实用医学,2001,13:7.
[5]陶 红.急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6.
[6]伏军贤,姬新才,刘丹平.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67.
(收稿日期:2007-06-27 修回日期:2007-11-04)
(编辑:凌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