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小学生都思考,但思考的品质却有区别。蒙台梭利说:“儿童的思维决定其一生。”因此,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高品质的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成功思考力”,从而由日本教育学意义上的“勉强”跨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在笔者看来,“问题就是答案”。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成功思考力,要结合阅读文本蕴含的问题元素,激发各种儿童化问题的生成,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来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学生熟练地掌握“语文性思考”的有效策略,直至能够自动地完成匹配策略的选择与运行——生长高级的“成功思考力”。
一、起始阶段的“真性猜读”策略:激发阅读期待,培育“问题生成力”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教师每当教学一篇新的课文,学生就要进行必要的预习。在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提出一些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字词句的理解,至少提出两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是不知道答案,需要教师、同学帮助解决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许多学生在预习时都能做到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连教师在教学时也可能想不到。为了使自己的问题提得有水平,许多学生都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有的阅读次数也超出了教师的规定。同时,有了问题,学生也乐意在课前拿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这样,课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自如了。
二、中期运行的“有效联通”策略:引发文本对话,培育“问题解决力”
问题解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授课模式,它可以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能力、感悟语文真谛的活动,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精心、充分了解学情,熟悉教材,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问题的起点。在梳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后,可以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大众化的问题,采用生生直接对话的方式解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则通过创设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能突出认知矛盾的问题情境;对于一组带动学生思维的初始问题,教师则要做好恰当的点拨、引导。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中的第六至九自然段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联通策略,激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九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川川和磊磊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生1:川川和磊磊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
师: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加以比较,发现了它们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略说得重一些,暗示)
生2:我补充,石头书上的这些字我们都不认识,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生3(着急):不对,有些画我们是认识的。比如,书上提到的树叶等等。
师:这个同学说得不错,有些化石我们也能看得懂。
(师依次出示雨痕、波痕、矿物的放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师:(出示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放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石头书上还有画呢!仔细瞧瞧,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生:老师,我发现第七自然段写得很美,把石头书上的“字”写得很可爱。我想读一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探究,与作者“对话”,虽然感受可能是零散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却是值得珍视的。此时,教师更显得责任重大,因为你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有效的“评”与“导”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
三、收束阶段的“自然链接”策略:活化套装知识,培育“问题发展力”
学会思考,这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点金术。让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精神需要,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觉得思考是一种快乐。
通过课前的预习思考,课堂中的听课思考,还有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学生完全可根据课堂中学到的知识,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如学了《石头书》这篇文章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向图书室借阅一些科普读物,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浏览一些相关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化石网”;结合本地的情况,让家长带孩子到南通博物馆等地参观化石标本……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图片集,相互间进行交流,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加开阔。
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自己独立领悟,教师要不断加以引导,积极评价。学生只有不断地品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使教学摆脱灌输的老模式,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情趣。
(责编侯艳星)
一、起始阶段的“真性猜读”策略:激发阅读期待,培育“问题生成力”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教师每当教学一篇新的课文,学生就要进行必要的预习。在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提出一些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字词句的理解,至少提出两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是不知道答案,需要教师、同学帮助解决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许多学生在预习时都能做到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连教师在教学时也可能想不到。为了使自己的问题提得有水平,许多学生都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有的阅读次数也超出了教师的规定。同时,有了问题,学生也乐意在课前拿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这样,课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自如了。
二、中期运行的“有效联通”策略:引发文本对话,培育“问题解决力”
问题解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授课模式,它可以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能力、感悟语文真谛的活动,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精心、充分了解学情,熟悉教材,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问题的起点。在梳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后,可以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大众化的问题,采用生生直接对话的方式解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则通过创设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能突出认知矛盾的问题情境;对于一组带动学生思维的初始问题,教师则要做好恰当的点拨、引导。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中的第六至九自然段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联通策略,激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九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川川和磊磊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生1:川川和磊磊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
师: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加以比较,发现了它们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略说得重一些,暗示)
生2:我补充,石头书上的这些字我们都不认识,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
生3(着急):不对,有些画我们是认识的。比如,书上提到的树叶等等。
师:这个同学说得不错,有些化石我们也能看得懂。
(师依次出示雨痕、波痕、矿物的放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师:(出示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放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石头书上还有画呢!仔细瞧瞧,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生:老师,我发现第七自然段写得很美,把石头书上的“字”写得很可爱。我想读一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探究,与作者“对话”,虽然感受可能是零散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但却是值得珍视的。此时,教师更显得责任重大,因为你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有效的“评”与“导”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
三、收束阶段的“自然链接”策略:活化套装知识,培育“问题发展力”
学会思考,这是教师教给学生的点金术。让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精神需要,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觉得思考是一种快乐。
通过课前的预习思考,课堂中的听课思考,还有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学生完全可根据课堂中学到的知识,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如学了《石头书》这篇文章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向图书室借阅一些科普读物,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浏览一些相关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化石网”;结合本地的情况,让家长带孩子到南通博物馆等地参观化石标本……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图片集,相互间进行交流,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加开阔。
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自己独立领悟,教师要不断加以引导,积极评价。学生只有不断地品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使教学摆脱灌输的老模式,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情趣。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