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立足于知其所以然的角度,通过问题还原法的实例,指导学生解构问题的类型,既用“学—问”来提升“学—答”,保全学习行为的主动性,提高效率,又涵蓄成就不可或缺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学—问” “学—答” 问题还原法 效率 问题意识
先释题。首说“学—答”。范围我们界定在国民基础教育的日常教学常态及检测常规上,尤其是常规检测上。之所以如此,全在于“问答型”的测试左右着当下的教学和评价,在于当下的考试尤其是试题的构成特别是应试的训练可以说早已声名狼藉,天怒人怨,苦不堪言,效率低下,败坏学习趣味。明达的人避之犹恐不及,虽然它依旧强大地制约着我们的学校学习,只是视而不见总是自欺欺人,怨声载道又救不了怨中人。要不就是作为升学的独门秘籍秘而不宣,要不就是听天由命。
从实情,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各种层级的考试,在学生一面,其学习行为基本上都是解决他者提供的问题,而且是有明确的经验知识的问题;属知识的被动传承,局限于使其“知其然”阶段。从学习行为的能动性说,也就是“学—答”,作为学习的主体几乎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为他者制约与支配着,被牵着牛鼻子。如此,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焉能不是折磨: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人又是独立自由的人,但迫于情势,勉为其难能有什么发自内心的乐趣?
次说“学—问”。这里我们把范围缩小在常规检测上,亦即研究他者是如何用“问题要求”来传承知识的。显见,面对他者检测的问题,洞悉个中机关,知其所以然,效率必有极大的提高。知晓了你的来龙去脉,懂得了你的问题的生成规律,被动自然就变成了主动。
再说提升的途径。我们介绍的是问题还原法。具体说就是由果溯因,逆读。也就是分析答的构成,逆推问题指向。其途径有二:或跳过文本与命题,或在粗读文本前提下,直接揣摩答案构建问题还原疑问。有悟性的人自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我们的理据是,单从实然的现实层面来讲。可以说,考试制度是人类在推进自身文明进程中为了公平地拣贤任能而设计的一个败坏学习趣味却至今依旧无可替代的手段。对此,如何应试,如何指导应试,考验的就是我们尤其是指导者的“事在人为”的功力。既然知其所以然更易于知其然显见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学→答”的同时不偏废“学→问”就是应试中的应有之举,是相辅相成中的相得益彰,是葆养问题意识的问题还原;可以有效地纠正题海式应试的弊端,腾出时间来博学审思明辨笃行,提高效能。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设若在试卷评析之时“学→答”与“学→问”同时并举,无论是在毕业班还是非毕业班,五至八次的工作,在题目的指向与作答的路径选择上,学生就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自己作答的结果,也就是心里有了底;考试成绩自然也就有了明显的跃迁。同时对日常学习行为的矫正,尤其是知识习得的态度,也有着意想不到的自觉。若与“句段批注法”结合,学生更易于醒悟,效果更好。
其操作流程如下:答案分析→揣摩→逆推问题→学习行为反思→题目对读。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选择“跳过文本与命题”的途径,以文入苏版教材,2007年选作江西中考试题的《看山老爹》为例。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5.(1)chuāi(2)瘠(2分,每小题1分)
【答案分析】拼音;汉字。
【揣摩】考点—据音写字,给字注音。
【逆推问题】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学习行为反思】积累—心到、眼到、手到,切忌马虎随意。点点滴滴到平时。
【题目对读】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揣着(?摇?摇)(2)贫(jí)
16.(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段﹞,生动形象地﹝作用﹞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内容表现—环境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片山林﹝内容表现—人物精神﹞。(2)形象﹝作用﹞写出了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内容表现—人物活动及人物精神﹞。(4分,每小题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分析】见答案中括号内文字
【揣摩】考点—划线句的句意或者段意
【逆推问题】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品味)下列句子。
【学习行为反思】规律把握:记叙文中的句子分析—描写句的答题要点: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栩栩如生地、活灵活现地) 写(刻画、描摹、状写)出 环境特点 人物活动 人物精神。
【题目对读】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⑴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⑵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17.不矛盾(回答是否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分析“广阔”所指的内容);“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分析“窄小”所指的内容)。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综述用看似矛盾的词语的用意】(阐述理由)。(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分析】见答案中方框内文字。
【揣摩】考点—形容词的作用;关键词的理解;关键句的理解;文意的理解。
【逆推问题】文章评述看山老爹时一会说他心胸“广阔”一会又说“窄小”,这是否矛盾?请阐述你的意见(理解理由)。
【学习行为反思】紧扣文意全面理解。答题步骤如下—先肯定回答第一问。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呈现这些要素(得分点):分别回答几个词语所指的内容,再综述用这组词语的用意。
【题目对读】第(11)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18.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1分)
【答案分析】根据前后文意填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名词的文中语境的含义。
【揣摩】考点—答案分析中的或一项。
【逆推问题】或“根据前后文意填上恰当的句子”,或“写出代词‘这(那)”所指代的内容,或“某一名词的含义”。
【学习行为反思】瞻前顾后,上关下联—根据文意合情合理推断。
【题目对读】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19.老爹一天的活动 老爹对山林的爱 山林被砍伐(3分,每空1分)
【答案分析】填空题,填两空。文章内容概括,或者文章线索把握(明线,暗线);或者文章表面写什么,实质上又是写什么。
【揣摩】考点—答案分析中方框里的或一项。
【逆推问题】根据答案分析中方框处中的内容子项分别造疑问句。
【学习行为反思】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内容,即在圈点勾画评细读完文本后要在头脑里整合一下:事件及事件所传达出来的主要人物的精神特征。
【题目对读】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摇?摇?摇?摇,暗线索是?摇?摇?摇?摇,其中插叙了?摇?摇?摇?摇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3分)
20.略(3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
【答案分析】人物形象评析。可能是文章中的人物,也可能是与文中人物相近(相左)的某个人。要注意人物的精神核心。
【揣摩】考点—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倾向回答,结合提供的材料,围绕人物的精神核心、行为特点条分缕析地作答。
【逆推问题】根据答案分析中的内容子项分别造疑问句。
【学习行为反思】要点概括:行为特点 人物的精神核心 评价
【题目对读】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3分)
材料一:(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
材料二: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材料三: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
【附录】看山老爹
(1)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2)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3)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4)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5)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6)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7)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8)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9)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10)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11)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12)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13)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选自《人民日报》2006-06-27第15版)
关键词: “学—问” “学—答” 问题还原法 效率 问题意识
先释题。首说“学—答”。范围我们界定在国民基础教育的日常教学常态及检测常规上,尤其是常规检测上。之所以如此,全在于“问答型”的测试左右着当下的教学和评价,在于当下的考试尤其是试题的构成特别是应试的训练可以说早已声名狼藉,天怒人怨,苦不堪言,效率低下,败坏学习趣味。明达的人避之犹恐不及,虽然它依旧强大地制约着我们的学校学习,只是视而不见总是自欺欺人,怨声载道又救不了怨中人。要不就是作为升学的独门秘籍秘而不宣,要不就是听天由命。
从实情,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各种层级的考试,在学生一面,其学习行为基本上都是解决他者提供的问题,而且是有明确的经验知识的问题;属知识的被动传承,局限于使其“知其然”阶段。从学习行为的能动性说,也就是“学—答”,作为学习的主体几乎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为他者制约与支配着,被牵着牛鼻子。如此,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焉能不是折磨: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人又是独立自由的人,但迫于情势,勉为其难能有什么发自内心的乐趣?
次说“学—问”。这里我们把范围缩小在常规检测上,亦即研究他者是如何用“问题要求”来传承知识的。显见,面对他者检测的问题,洞悉个中机关,知其所以然,效率必有极大的提高。知晓了你的来龙去脉,懂得了你的问题的生成规律,被动自然就变成了主动。
再说提升的途径。我们介绍的是问题还原法。具体说就是由果溯因,逆读。也就是分析答的构成,逆推问题指向。其途径有二:或跳过文本与命题,或在粗读文本前提下,直接揣摩答案构建问题还原疑问。有悟性的人自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我们的理据是,单从实然的现实层面来讲。可以说,考试制度是人类在推进自身文明进程中为了公平地拣贤任能而设计的一个败坏学习趣味却至今依旧无可替代的手段。对此,如何应试,如何指导应试,考验的就是我们尤其是指导者的“事在人为”的功力。既然知其所以然更易于知其然显见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学→答”的同时不偏废“学→问”就是应试中的应有之举,是相辅相成中的相得益彰,是葆养问题意识的问题还原;可以有效地纠正题海式应试的弊端,腾出时间来博学审思明辨笃行,提高效能。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设若在试卷评析之时“学→答”与“学→问”同时并举,无论是在毕业班还是非毕业班,五至八次的工作,在题目的指向与作答的路径选择上,学生就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自己作答的结果,也就是心里有了底;考试成绩自然也就有了明显的跃迁。同时对日常学习行为的矫正,尤其是知识习得的态度,也有着意想不到的自觉。若与“句段批注法”结合,学生更易于醒悟,效果更好。
其操作流程如下:答案分析→揣摩→逆推问题→学习行为反思→题目对读。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选择“跳过文本与命题”的途径,以文入苏版教材,2007年选作江西中考试题的《看山老爹》为例。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5.(1)chuāi(2)瘠(2分,每小题1分)
【答案分析】拼音;汉字。
【揣摩】考点—据音写字,给字注音。
【逆推问题】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学习行为反思】积累—心到、眼到、手到,切忌马虎随意。点点滴滴到平时。
【题目对读】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揣着(?摇?摇)(2)贫(jí)
16.(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段﹞,生动形象地﹝作用﹞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内容表现—环境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片山林﹝内容表现—人物精神﹞。(2)形象﹝作用﹞写出了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内容表现—人物活动及人物精神﹞。(4分,每小题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分析】见答案中括号内文字
【揣摩】考点—划线句的句意或者段意
【逆推问题】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品味)下列句子。
【学习行为反思】规律把握:记叙文中的句子分析—描写句的答题要点: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栩栩如生地、活灵活现地) 写(刻画、描摹、状写)出 环境特点 人物活动 人物精神。
【题目对读】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⑴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⑵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17.不矛盾(回答是否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分析“广阔”所指的内容);“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分析“窄小”所指的内容)。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综述用看似矛盾的词语的用意】(阐述理由)。(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分析】见答案中方框内文字。
【揣摩】考点—形容词的作用;关键词的理解;关键句的理解;文意的理解。
【逆推问题】文章评述看山老爹时一会说他心胸“广阔”一会又说“窄小”,这是否矛盾?请阐述你的意见(理解理由)。
【学习行为反思】紧扣文意全面理解。答题步骤如下—先肯定回答第一问。回答第二问时要注意呈现这些要素(得分点):分别回答几个词语所指的内容,再综述用这组词语的用意。
【题目对读】第(11)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18.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1分)
【答案分析】根据前后文意填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名词的文中语境的含义。
【揣摩】考点—答案分析中的或一项。
【逆推问题】或“根据前后文意填上恰当的句子”,或“写出代词‘这(那)”所指代的内容,或“某一名词的含义”。
【学习行为反思】瞻前顾后,上关下联—根据文意合情合理推断。
【题目对读】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19.老爹一天的活动 老爹对山林的爱 山林被砍伐(3分,每空1分)
【答案分析】填空题,填两空。文章内容概括,或者文章线索把握(明线,暗线);或者文章表面写什么,实质上又是写什么。
【揣摩】考点—答案分析中方框里的或一项。
【逆推问题】根据答案分析中方框处中的内容子项分别造疑问句。
【学习行为反思】阅读记叙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内容,即在圈点勾画评细读完文本后要在头脑里整合一下:事件及事件所传达出来的主要人物的精神特征。
【题目对读】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摇?摇?摇?摇,暗线索是?摇?摇?摇?摇,其中插叙了?摇?摇?摇?摇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3分)
20.略(3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
【答案分析】人物形象评析。可能是文章中的人物,也可能是与文中人物相近(相左)的某个人。要注意人物的精神核心。
【揣摩】考点—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倾向回答,结合提供的材料,围绕人物的精神核心、行为特点条分缕析地作答。
【逆推问题】根据答案分析中的内容子项分别造疑问句。
【学习行为反思】要点概括:行为特点 人物的精神核心 评价
【题目对读】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3分)
材料一:(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
材料二: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材料三: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
【附录】看山老爹
(1)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2)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3)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4)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5)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6)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7)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8)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9)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10)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11)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12)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13)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选自《人民日报》2006-06-27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