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张素兰老师的《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中提到的,指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不同的课型,教学组织策略也有所不同,我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对新授课和试卷与习题讲评课的教学组织策略借鉴最多,效果也感觉最明显,下面,我就这两种课型的教学组织策略作简要概括。
1、怎样在新授课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1)在上课开始环节,力求以小组合作牵动巩固性复习和准备性复习。教師可以在上课伊始,提出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围绕教师提示的框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问,互相讲解,互相补充,互相纠错,由于我组一直在推行以知识储备卷为载体的预学,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又多了一个环节:针对预学疑难合作交流和合作攻关。
(2)在新授课的内容启动环节,力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问题之间关联化,问题呈现梯度化。能拿出来,供大家合作研讨的问题关键是问题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特别在问题设置上多下功夫。
(3)在新授课归纳环节,力求以合作的手段查漏,纠错,记忆、落实。前提是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不要把课堂撑得太满,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合作归纳留足时间。
2、怎样在试卷与习题讲评课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1)小组初探→探究指导→小组再探→精确制导
教学任务不重,难度不大或是教师对学生做的题没有及时作出评判决时,适合采用上述程序。在小组初探时,教师要观察介入,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和学生中间蕴藏的好方法,这个过程可以叫做“二次备课”,这样,接下来才能给学生提供雪中送炭般的探究指导,而老师讲过了,不等于学生会了,所以需要小组再探,最后的精确制导,要求教师对本节内容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等做出总结。
(2)集中讲评→分组探究→再次讲评→再次分组探究
与前面有所不同的是第一步程序由教师开始,适合难度较大或任务较重或教师批阅后,发现存在问题较为集中的试卷与习题讲评。第三步程序再次讲评,它的宗旨仍然是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提示问题要害,引导同学缩减探究目标,而再次分组探究的过程则是进一步落实的过程。
听到这,大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照这么下去,速度是不是太慢了点?在书中张素兰老师对此作出了回答:从表面看,确实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但从实效看,这样的试卷与习题讲评加深了学习的深度,提高了学习的高度,拓宽了学习的宽度,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事实也证明:学习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做题多,而是在学习的深度、高度和宽度上做到了举一反三,所以这样的合作形式能达到慢节奏与高效率有机结合,实现慢中求快。
如果教师对学生做的题作出了评判,就可以在上述两种程序前加一个学生独立改错,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对接下来的程序做出优选,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惯于使用的方法是:打乱题目顺序或按照知识要素或按照能力要素进行新的排序。按知识要素重新排序,就是是要实现张素兰老师所说的专项突破。按能力要素排序,我们通常在评判试卷后,对于出错题目或出错知识点用“正”字累积,为教师的讲评提前做出筛选,并且我们会把“正”字累积最多的典型题目尽量安排在课上前15-20分钟这一黄金时间。
如果说观念引领使得学生想合作,要合作,教学组织策略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那么,就还需要有评价引领策略对合作以约束,激励和疏导,更需要有方法引领策略使学生会合作,促使合作引向深入,书中也对这两部分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我组达成的共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肯定的过程性评价顺势对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二者合二为一。下面请大家看两段合学镜头,或许能够感悟出我们的思想和做法。
镜头一:
初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学们出错率较高。我组织小组进行合作纠错,几分钟后,第五组率先完成,并通过了我的验收,刚要转身,只听组长说:“来,我再给你们出一道计算题,看看你们是不是真会了”。我随即终止了讨论,表扬了第五组组长的做法,并告诉学生仿照错误互相出题是一种绝妙的合作学习方法,我鼓励每组同学都当堂尝试一次,从之后同学们的笑容中,我知道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方法也自然会被他们所接受。
镜头二:
在小组合学时,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数学课上,大部分都是组长在津津有味地讲给组员听,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会不会像张素兰老师所说的,组员只能停留在“听明白”的境界上,我想指出来,可又怕打消组长的积极性,正当我不知怎么办的时候,第3组同学在今天数学课上的表现帮了我的大忙。
组员张海洋问组长一道追击应用题,组长杨柳并没有马上给他讲,而是反过来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你看我画图,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我听听”。 张海洋嗑嗑巴巴地说着他的想法,思路中断时,组长给他适当的提示后,让他再接着讲,这样反复几次后,张海洋忽然高兴地说:“我会了!”他的兴奋甚至使自己忘了控制声音。
讨论结束后,我把这组同学的做法告诉大家,并借用了张素兰老师的话:越是不会,就越是要讲,“讲“可能夹杂着“问”,“讲”可能暴露出知识理解的错误与空缺,“讲”可能显示出学习程序上的不良……总之,弱者讲,强者听,这个看似倒置的过程,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
一次表扬,同时又是一次合作方法的指导,今天一天我都在为这件事兴奋不已。
其实不光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遵循上述方法,比如在班内开展交流活动:夸夸我的组长或夸夸我的组员,在相互之间的肯定评价中,必定会涉及到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合作学习方法。在定期召开的组长经验交流会上,有的组长可能会听到同样的问题别人是用那样巧妙的方法解决的。这对组长们来说,也是在一种自我肯定评价中进行了合作学习方法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指导。
这里一直在强调肯定评价,但也并不是说不能有否定的评价,只是这种否定不该是简单的否定,是在告知不足后,一起想办法解决,而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发现榜样,发现好的合作学习方法上,就省去了告知学生你的方法怎么怎么不行,而是可以直接告诉他你用什么什么样的方法才行,正如张素兰老师所说:评价的目的不在甄别,而是在于提高和发展,当我们只告知学生你怎么怎么不行时,他感到的是一种被否定后的压抑,甚至带给他自信的缺失,而当我们积极肯定地去评价某些同学好的做法时,其它同学也就有了一种想被肯定的欲望,这就是唤醒。
1、怎样在新授课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1)在上课开始环节,力求以小组合作牵动巩固性复习和准备性复习。教師可以在上课伊始,提出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围绕教师提示的框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问,互相讲解,互相补充,互相纠错,由于我组一直在推行以知识储备卷为载体的预学,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又多了一个环节:针对预学疑难合作交流和合作攻关。
(2)在新授课的内容启动环节,力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问题之间关联化,问题呈现梯度化。能拿出来,供大家合作研讨的问题关键是问题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特别在问题设置上多下功夫。
(3)在新授课归纳环节,力求以合作的手段查漏,纠错,记忆、落实。前提是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不要把课堂撑得太满,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合作归纳留足时间。
2、怎样在试卷与习题讲评课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1)小组初探→探究指导→小组再探→精确制导
教学任务不重,难度不大或是教师对学生做的题没有及时作出评判决时,适合采用上述程序。在小组初探时,教师要观察介入,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和学生中间蕴藏的好方法,这个过程可以叫做“二次备课”,这样,接下来才能给学生提供雪中送炭般的探究指导,而老师讲过了,不等于学生会了,所以需要小组再探,最后的精确制导,要求教师对本节内容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等做出总结。
(2)集中讲评→分组探究→再次讲评→再次分组探究
与前面有所不同的是第一步程序由教师开始,适合难度较大或任务较重或教师批阅后,发现存在问题较为集中的试卷与习题讲评。第三步程序再次讲评,它的宗旨仍然是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提示问题要害,引导同学缩减探究目标,而再次分组探究的过程则是进一步落实的过程。
听到这,大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照这么下去,速度是不是太慢了点?在书中张素兰老师对此作出了回答:从表面看,确实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但从实效看,这样的试卷与习题讲评加深了学习的深度,提高了学习的高度,拓宽了学习的宽度,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事实也证明:学习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做题多,而是在学习的深度、高度和宽度上做到了举一反三,所以这样的合作形式能达到慢节奏与高效率有机结合,实现慢中求快。
如果教师对学生做的题作出了评判,就可以在上述两种程序前加一个学生独立改错,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对接下来的程序做出优选,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惯于使用的方法是:打乱题目顺序或按照知识要素或按照能力要素进行新的排序。按知识要素重新排序,就是是要实现张素兰老师所说的专项突破。按能力要素排序,我们通常在评判试卷后,对于出错题目或出错知识点用“正”字累积,为教师的讲评提前做出筛选,并且我们会把“正”字累积最多的典型题目尽量安排在课上前15-20分钟这一黄金时间。
如果说观念引领使得学生想合作,要合作,教学组织策略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那么,就还需要有评价引领策略对合作以约束,激励和疏导,更需要有方法引领策略使学生会合作,促使合作引向深入,书中也对这两部分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我组达成的共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肯定的过程性评价顺势对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二者合二为一。下面请大家看两段合学镜头,或许能够感悟出我们的思想和做法。
镜头一:
初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学们出错率较高。我组织小组进行合作纠错,几分钟后,第五组率先完成,并通过了我的验收,刚要转身,只听组长说:“来,我再给你们出一道计算题,看看你们是不是真会了”。我随即终止了讨论,表扬了第五组组长的做法,并告诉学生仿照错误互相出题是一种绝妙的合作学习方法,我鼓励每组同学都当堂尝试一次,从之后同学们的笑容中,我知道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方法也自然会被他们所接受。
镜头二:
在小组合学时,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数学课上,大部分都是组长在津津有味地讲给组员听,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会不会像张素兰老师所说的,组员只能停留在“听明白”的境界上,我想指出来,可又怕打消组长的积极性,正当我不知怎么办的时候,第3组同学在今天数学课上的表现帮了我的大忙。
组员张海洋问组长一道追击应用题,组长杨柳并没有马上给他讲,而是反过来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你看我画图,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我听听”。 张海洋嗑嗑巴巴地说着他的想法,思路中断时,组长给他适当的提示后,让他再接着讲,这样反复几次后,张海洋忽然高兴地说:“我会了!”他的兴奋甚至使自己忘了控制声音。
讨论结束后,我把这组同学的做法告诉大家,并借用了张素兰老师的话:越是不会,就越是要讲,“讲“可能夹杂着“问”,“讲”可能暴露出知识理解的错误与空缺,“讲”可能显示出学习程序上的不良……总之,弱者讲,强者听,这个看似倒置的过程,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
一次表扬,同时又是一次合作方法的指导,今天一天我都在为这件事兴奋不已。
其实不光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遵循上述方法,比如在班内开展交流活动:夸夸我的组长或夸夸我的组员,在相互之间的肯定评价中,必定会涉及到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合作学习方法。在定期召开的组长经验交流会上,有的组长可能会听到同样的问题别人是用那样巧妙的方法解决的。这对组长们来说,也是在一种自我肯定评价中进行了合作学习方法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指导。
这里一直在强调肯定评价,但也并不是说不能有否定的评价,只是这种否定不该是简单的否定,是在告知不足后,一起想办法解决,而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发现榜样,发现好的合作学习方法上,就省去了告知学生你的方法怎么怎么不行,而是可以直接告诉他你用什么什么样的方法才行,正如张素兰老师所说:评价的目的不在甄别,而是在于提高和发展,当我们只告知学生你怎么怎么不行时,他感到的是一种被否定后的压抑,甚至带给他自信的缺失,而当我们积极肯定地去评价某些同学好的做法时,其它同学也就有了一种想被肯定的欲望,这就是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