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夸美纽斯以来的世界教育史中,三百多年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直沿袭着班主任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个性,主张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促进教育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性化。班主任制的基础开始动摇,很多必要的工作由班主任来完成,显得牵强和力不从心。将大学教育制度中的导师制空降到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加以改良,融合和合理的变形,使之适用于当前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改善和提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达到使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其可行的。
在教育史上,与导师制相近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很多,虽然名称不同,但作用及效果大体相似。湖北省武汉市在部分中小学中试行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每个班的任课教师都是导师组的成员,原班主任为导师组组长。学校、班级成立导师团,确立辅导对象、目标、措施,制定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心理辅导与汇报制度、家长联络制度、个案分析交流制度。规定了“导师”工作的流程为三步:第一步,(让学生)接受、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是前提;第二步,理解、点拨、激励学生是手段;第三步,爱心、关心、耐心是源泉。实行了导师制度后,每一位教师都成了导师,使原来班主任独自承担的繁杂工作,变成了全体教师的“责任共担”。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锻炼了教师的育人本领。导师工作制施行的是私塾式一对一的零距离教育,所產生的教育效果远比班主任制的“阳光普照”效果好。
那么,如何引入导师制呢?是不是要由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注意哪些问题?武汉中学归纳的“成长导师”三步工作流程就是最佳方案?现在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一个事物既然存在了,就有其存在的理由。“班主任制”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时间证明了这一制度具有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十年前大学大规模扩建、扩招以来,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从班主任制转化为导师制以后,很多学生不适应。一些校风较差的二本和三本学校的学生不思进取,放任自流,四年混过去也学不到什么知识。很多学生由于无人管束,无远大的追求目标,沉湎于网络游戏,谈恋爱,消费攀比等。所以笔者认为班主任制仍是不可替代的制度,导师制只能是班主任制的有益补充和有效拓展,否则应是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并存。而导师制的引入,也一定要在学校的宏观调控和整体把握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以现存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基础,以业绩评选出来的各种层次的名师、骨干为主题,省、市、校级优秀班主任为核心,建立起若干个成长导师团,从“导学”到“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使教师自身从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转变为注重综合素养的自我替身。导师不但要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包括学习方法、应试技巧,各门学科的学习不同点,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等诸多问题),还要负责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身体上、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也就是说,导师应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正确的金钱观和爱情观教育。还要在学习时间合理分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等一切方面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因人而异的指导、建议和帮助。要对每一个被指导的学生进行彻底的、有建设性的研究,研究他们的学习特点、特长、思维方式、性格、习惯上的优势和欠缺之处,针对其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地指引,谋划研究对象的人生目标,使学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扬长避短,少走弯路,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
再者,导师制应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比较合理。在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双被动式的,学生要跟随哪位或哪几位教师学习,来时要教哪一部分或哪一类型的学生,决定权在学校或年级管理者手中,教师和学生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引入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择师,既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提高教育效率,又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完善、充实,努力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选择学生,也可以凭着自身的教学特长,教的应教者,教有特长者。学校可以将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实绩、教学品德做彻底的摸底,像正规医院内的著名医生、专科医生介绍栏那样,把学校的教师情况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布。把学生的学习信息向教师公布,方便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选择范围可以不拘泥于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科。如果能形成这样一种规模,那么,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学校教学池塘里的死水就会变成孕育健康生命的活水,关注个体,关注个性的目的更易达到。在创新的时代,利用这一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也更易达到。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学习中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现提供给同行们以参考之。
参考文献
[1]麦志强,潘海燕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岩主编.经典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庄传超主编.中学班主任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黄 晓)
在教育史上,与导师制相近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很多,虽然名称不同,但作用及效果大体相似。湖北省武汉市在部分中小学中试行导师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每个班的任课教师都是导师组的成员,原班主任为导师组组长。学校、班级成立导师团,确立辅导对象、目标、措施,制定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心理辅导与汇报制度、家长联络制度、个案分析交流制度。规定了“导师”工作的流程为三步:第一步,(让学生)接受、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是前提;第二步,理解、点拨、激励学生是手段;第三步,爱心、关心、耐心是源泉。实行了导师制度后,每一位教师都成了导师,使原来班主任独自承担的繁杂工作,变成了全体教师的“责任共担”。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锻炼了教师的育人本领。导师工作制施行的是私塾式一对一的零距离教育,所產生的教育效果远比班主任制的“阳光普照”效果好。
那么,如何引入导师制呢?是不是要由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要注意哪些问题?武汉中学归纳的“成长导师”三步工作流程就是最佳方案?现在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一个事物既然存在了,就有其存在的理由。“班主任制”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时间证明了这一制度具有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十年前大学大规模扩建、扩招以来,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从班主任制转化为导师制以后,很多学生不适应。一些校风较差的二本和三本学校的学生不思进取,放任自流,四年混过去也学不到什么知识。很多学生由于无人管束,无远大的追求目标,沉湎于网络游戏,谈恋爱,消费攀比等。所以笔者认为班主任制仍是不可替代的制度,导师制只能是班主任制的有益补充和有效拓展,否则应是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并存。而导师制的引入,也一定要在学校的宏观调控和整体把握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以现存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基础,以业绩评选出来的各种层次的名师、骨干为主题,省、市、校级优秀班主任为核心,建立起若干个成长导师团,从“导学”到“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使教师自身从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转变为注重综合素养的自我替身。导师不但要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包括学习方法、应试技巧,各门学科的学习不同点,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等诸多问题),还要负责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身体上、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也就是说,导师应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正确的金钱观和爱情观教育。还要在学习时间合理分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等一切方面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因人而异的指导、建议和帮助。要对每一个被指导的学生进行彻底的、有建设性的研究,研究他们的学习特点、特长、思维方式、性格、习惯上的优势和欠缺之处,针对其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地指引,谋划研究对象的人生目标,使学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扬长避短,少走弯路,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
再者,导师制应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比较合理。在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双被动式的,学生要跟随哪位或哪几位教师学习,来时要教哪一部分或哪一类型的学生,决定权在学校或年级管理者手中,教师和学生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引入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择师,既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提高教育效率,又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完善、充实,努力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选择学生,也可以凭着自身的教学特长,教的应教者,教有特长者。学校可以将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实绩、教学品德做彻底的摸底,像正规医院内的著名医生、专科医生介绍栏那样,把学校的教师情况向学生、家长、社会公布。把学生的学习信息向教师公布,方便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选择范围可以不拘泥于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科。如果能形成这样一种规模,那么,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学校教学池塘里的死水就会变成孕育健康生命的活水,关注个体,关注个性的目的更易达到。在创新的时代,利用这一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也更易达到。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学习中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现提供给同行们以参考之。
参考文献
[1]麦志强,潘海燕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岩主编.经典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3]庄传超主编.中学班主任工作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