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下,要求我们的教学既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的自觉和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又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之法。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对历史有效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广东文综高考增加主观试题的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这一课改核心理念的考查,这对于历史教学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一言堂灌输模式显然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对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又没有课时做保障的艺术学校学生来讲把课堂完全交给他们来探究,一切维新,显而易见我们的学生是完成不了的。学生做不到,教学内容就推进不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性。那么针对艺术学校学生而言,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讲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简言之,就是要控制教学难度和容量,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组织材料,使学生能接受得了,一课时能完成得了。①在新课改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既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的自觉和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又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之法。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对历史有效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1 教材的选择:以人教版为主 以岳麓版为辅
新课程强调“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超越教科书的局限,站在课程三维目标的高度,充分拓展教学资源,于是出现了“一标多本”局面。高中历史四套教材在材料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其中岳麓版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尊重了課标的开放性,为师生参与课程开发设置了空间,比较有利于自主探究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正因如此,广东省普通高中大多以此版教材为主,并大力整合其他三套教材资源。这对于课时紧张﹑基础薄弱的我校学情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最终我们选择了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并以岳麓版教材做适当的补充。教材的适宜选择为有效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2 依托教材 构建知识结构 强化基础
2.1 构建知识结构
与传统的命题相比,新课程高考命题同样重视历史知识,而差异在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还是机械再现。广东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也都涉及了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考查。笔者认为,不论如何变化高考的命题都不会改变对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重视,但历史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很多,知识又庞杂,课堂教学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惟一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结构入手,对知识抓大放小,敢于取舍。
“有效教学要给学生知识结构……课要抓关键性主题,结构越清晰课越简洁,课越简洁重点越突出,”②基于此点认识,我采取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自学模式。针对学生基础薄弱,概括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这能帮助学生较精准的找到主干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既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锻练其归纳概括能力,并节省了时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同时,重视单元总结,引导学生弄清专题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以构建专题性的知识网络。
在一标多本之下,2010年广东高考改革后的试题量会大幅减少,对核心知识的考查会越发重视,而试题的综合程度和时间跨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建构通史脉络不容忽视。重视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有机整合,但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适宜做这样大跨度的联系,如涉及到相关的内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讲解补充,以解决专题模块教学的知识跳跃,脉络不清,背景不明不足等问题。
2.2 明析历史概念
“近三年广东历史高考每年都涉及2至3个历史概念,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③许多教辅资料对概念的解释往往显得理性与生硬,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通俗易懂的讲解或是形象生动的课件,使学生能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深刻领悟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效果。
3 创设材料情境 突破重难点 开拓思维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历史高考试题的一个特点。而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新增加了主观试题,势将这一特点进一步扩大化。钱钟书先生曾言:“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④而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尽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还没有对历史现象认识清楚,就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以符合时代背景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来分析历史现象,而不是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的真相,以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惟有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形成价值观。可见,材料情境的设置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转第202页)(上接第200页)
为了高效利用课堂,避免出现水过地皮湿的泛泛局面,我把材料情境主要放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并在课前的预设中注意了以下几点:(1)有效的历史情境不能过于复杂,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免干扰教学。(2)材料的选择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力求新颖,包括文字类﹑地图类﹑图片﹑图像类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量不宜过多,且篇幅合适,学生能看懂读懂。(3)我们的学生很难自身生成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的预设问题尽量适合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选好视角,由易到难,题量不宜过密。面对阅读速度慢,归纳与思维能力欠缺的学生,如设立多项选择题或者是系列判断题等,来引导学生阅读,以便学生在阅读材料中进行对照与判断,降代思维难度,既有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的形成,又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4)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相关的趣味故事,细节引进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基本实现。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通过材料情境的呈现,学生在史料的沉思中感悟和理解;用材料情境深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感受论从史出的意义,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培养其思维品质;并把解答方法和规律总结渗透在整个日常历史的教学中,堂堂课上有学法指导,让学生找到历史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的解答规律,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注现实 提升人文素养
历史学家戴逸说:“历史与现实是联系的,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学从根本上说要服务于现实。历史学如果不食人间烟火,对现实不发生任何作用,就会失去生命力而将萎缩消亡。”关注历史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问题,培养人文素养已成为历史新课程的最高价值追求所在。广东近三年的高考也十分重视考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从“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等等,这就要求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理解它,将其带入自己的思考中,使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从中提升自身的情感价值观。
当然,有效教学讲求系统性、完备性,一堂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我们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多方面下功夫。本文只是对近两年来笔者在新课程、新高考下艺术学校历史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的一些总结,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与完善。
注释
①罗彪扬.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②赵亚夫,张汉林.实录分析: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4).
③王文爱.在追求思维的过程中提升能力.科技信息,2009(5).
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广东文综高考增加主观试题的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这一课改核心理念的考查,这对于历史教学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固守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一言堂灌输模式显然已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对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又没有课时做保障的艺术学校学生来讲把课堂完全交给他们来探究,一切维新,显而易见我们的学生是完成不了的。学生做不到,教学内容就推进不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性。那么针对艺术学校学生而言,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讲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简言之,就是要控制教学难度和容量,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组织材料,使学生能接受得了,一课时能完成得了。①在新课改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既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的自觉和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又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之法。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对历史有效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1 教材的选择:以人教版为主 以岳麓版为辅
新课程强调“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超越教科书的局限,站在课程三维目标的高度,充分拓展教学资源,于是出现了“一标多本”局面。高中历史四套教材在材料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其中岳麓版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尊重了課标的开放性,为师生参与课程开发设置了空间,比较有利于自主探究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正因如此,广东省普通高中大多以此版教材为主,并大力整合其他三套教材资源。这对于课时紧张﹑基础薄弱的我校学情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最终我们选择了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并以岳麓版教材做适当的补充。教材的适宜选择为有效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2 依托教材 构建知识结构 强化基础
2.1 构建知识结构
与传统的命题相比,新课程高考命题同样重视历史知识,而差异在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还是机械再现。广东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也都涉及了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考查。笔者认为,不论如何变化高考的命题都不会改变对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重视,但历史新课程的教材内容很多,知识又庞杂,课堂教学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惟一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结构入手,对知识抓大放小,敢于取舍。
“有效教学要给学生知识结构……课要抓关键性主题,结构越清晰课越简洁,课越简洁重点越突出,”②基于此点认识,我采取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自学模式。针对学生基础薄弱,概括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这能帮助学生较精准的找到主干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既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锻练其归纳概括能力,并节省了时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同时,重视单元总结,引导学生弄清专题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以构建专题性的知识网络。
在一标多本之下,2010年广东高考改革后的试题量会大幅减少,对核心知识的考查会越发重视,而试题的综合程度和时间跨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建构通史脉络不容忽视。重视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有机整合,但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适宜做这样大跨度的联系,如涉及到相关的内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讲解补充,以解决专题模块教学的知识跳跃,脉络不清,背景不明不足等问题。
2.2 明析历史概念
“近三年广东历史高考每年都涉及2至3个历史概念,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③许多教辅资料对概念的解释往往显得理性与生硬,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通俗易懂的讲解或是形象生动的课件,使学生能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深刻领悟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效果。
3 创设材料情境 突破重难点 开拓思维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历史高考试题的一个特点。而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新增加了主观试题,势将这一特点进一步扩大化。钱钟书先生曾言:“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④而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尽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还没有对历史现象认识清楚,就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以符合时代背景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来分析历史现象,而不是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的真相,以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惟有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形成价值观。可见,材料情境的设置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转第202页)(上接第200页)
为了高效利用课堂,避免出现水过地皮湿的泛泛局面,我把材料情境主要放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并在课前的预设中注意了以下几点:(1)有效的历史情境不能过于复杂,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免干扰教学。(2)材料的选择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力求新颖,包括文字类﹑地图类﹑图片﹑图像类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量不宜过多,且篇幅合适,学生能看懂读懂。(3)我们的学生很难自身生成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的预设问题尽量适合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选好视角,由易到难,题量不宜过密。面对阅读速度慢,归纳与思维能力欠缺的学生,如设立多项选择题或者是系列判断题等,来引导学生阅读,以便学生在阅读材料中进行对照与判断,降代思维难度,既有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的形成,又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4)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相关的趣味故事,细节引进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基本实现。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通过材料情境的呈现,学生在史料的沉思中感悟和理解;用材料情境深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感受论从史出的意义,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培养其思维品质;并把解答方法和规律总结渗透在整个日常历史的教学中,堂堂课上有学法指导,让学生找到历史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的解答规律,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注现实 提升人文素养
历史学家戴逸说:“历史与现实是联系的,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学从根本上说要服务于现实。历史学如果不食人间烟火,对现实不发生任何作用,就会失去生命力而将萎缩消亡。”关注历史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问题,培养人文素养已成为历史新课程的最高价值追求所在。广东近三年的高考也十分重视考查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从“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等等,这就要求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理解它,将其带入自己的思考中,使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从中提升自身的情感价值观。
当然,有效教学讲求系统性、完备性,一堂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我们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多方面下功夫。本文只是对近两年来笔者在新课程、新高考下艺术学校历史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的一些总结,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与完善。
注释
①罗彪扬.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②赵亚夫,张汉林.实录分析: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工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4).
③王文爱.在追求思维的过程中提升能力.科技信息,2009(5).
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