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或创设生动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1、立足于教学内容
新课的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课程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条件及学科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一些表面花俏、超出学科特点的导入,有时会造成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削弱其它教学环节。因而,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
游戏、竞赛对小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导入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一个游戏互动:请用10以内的4个不同自然数组成比例,只要告诉老师其中的3项,老师就能说出剩下的那一项是几?游戏后,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好胜心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急于验证老师的秘诀,这时笔者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验证,通过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讓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导入的过程仅需短短的几分钟,就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今天的学习任务上,并通过亲身验证、交流讨论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思维的火花得到充分的碰撞。
2、立足于学生实际
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知识、能力方面与城市里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生活情景进行导入,产生矛盾,让学生在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上得到充分展示,也能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知识运用上得到充分的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中,一节《长方体的认识》示范课让笔者深受启发,课一开始,这个老师就出示一个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大萝卜,告诉大家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这个萝卜有关,这使得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后来这位老师通过切萝卜、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再次让学生通过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同学讨论交流,从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像这样,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源,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真实感、亲切感,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1、把握教材,预设目标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教学过程的推进提供正确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充分解读教材,预设有意义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所要采取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充分考虑让学生怎样走在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合作学习,收集整理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及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比例尺》一课前,笔者了解到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地图,比例尺的概念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但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比例尺含义的同时会运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要突出这一重点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和几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的转化的问题,为此笔者预设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出示问题:学校要新建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花圃,试试你的身手,做个小小设计师,把这个花圃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三种不同规格),边出示边讲解学习要求:先独立思考确定图纸上花圃的长和宽,绘制成平面图,并分别写出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最简比,最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所设计的平面图的布局与效果不一,这是笔者所期待的生成性资源,也是为突出重点所预设的结果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把乏味的数学例题教学寓于学生的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并用自身的经验、智慧来激起思维的波动,使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充分的体现。
2、关注差异,关注不同生成
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学生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认知和经验积累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提高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差异,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有思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合作交流中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在课堂中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是引发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平台,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探究空间,为学生所提供一些思考性、探索性的学习材料,也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探究欲望,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保证。
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圆的认识》这一课时,课伊始,笔者就直奔主题:四人小组内每人利用身边熟悉的物品在同一张纸上各画一个圆,在这里只提到“利用身边熟悉的物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就是期望不同差异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成。学生动手尝试后发现:有学生用圆规画,有学生借助平时做游戏的毛线画,有的学生用硬币或圆形物体的底画……活动后,引导学生汇报自己选择的物品和画圆的方法,再通过学生的不同生成引发全体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认识圆的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发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三、转变方式,培养素养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为此,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得从学生入手。
1、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发现: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就要使每一位学生敢问、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立足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新知后敢于与旧知识进行
联系,敢于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系统性的建构。
2、培养思维多样
学生是一个能吸收、加工、建构、反馈,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应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感悟并获取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思维多样化。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多设计一些富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去分析、解答,提倡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一般的框框去进行广阔性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总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转变学习方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各种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敢于创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或创设生动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1、立足于教学内容
新课的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课程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条件及学科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一些表面花俏、超出学科特点的导入,有时会造成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而削弱其它教学环节。因而,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
游戏、竞赛对小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导入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一个游戏互动:请用10以内的4个不同自然数组成比例,只要告诉老师其中的3项,老师就能说出剩下的那一项是几?游戏后,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好胜心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急于验证老师的秘诀,这时笔者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验证,通过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讓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导入的过程仅需短短的几分钟,就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今天的学习任务上,并通过亲身验证、交流讨论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思维的火花得到充分的碰撞。
2、立足于学生实际
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知识、能力方面与城市里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生活情景进行导入,产生矛盾,让学生在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上得到充分展示,也能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知识运用上得到充分的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中,一节《长方体的认识》示范课让笔者深受启发,课一开始,这个老师就出示一个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大萝卜,告诉大家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这个萝卜有关,这使得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后来这位老师通过切萝卜、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再次让学生通过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同学讨论交流,从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像这样,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源,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真实感、亲切感,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二、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1、把握教材,预设目标
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教学过程的推进提供正确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充分解读教材,预设有意义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所要采取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充分考虑让学生怎样走在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合作学习,收集整理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及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比例尺》一课前,笔者了解到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地图,比例尺的概念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但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比例尺含义的同时会运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要突出这一重点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和几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的转化的问题,为此笔者预设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出示问题:学校要新建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花圃,试试你的身手,做个小小设计师,把这个花圃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三种不同规格),边出示边讲解学习要求:先独立思考确定图纸上花圃的长和宽,绘制成平面图,并分别写出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最简比,最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所设计的平面图的布局与效果不一,这是笔者所期待的生成性资源,也是为突出重点所预设的结果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把乏味的数学例题教学寓于学生的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并用自身的经验、智慧来激起思维的波动,使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充分的体现。
2、关注差异,关注不同生成
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学生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认知和经验积累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提高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差异,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有思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合作交流中促进自己不断的发展,在课堂中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是引发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平台,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探究空间,为学生所提供一些思考性、探索性的学习材料,也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探究欲望,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保证。
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圆的认识》这一课时,课伊始,笔者就直奔主题:四人小组内每人利用身边熟悉的物品在同一张纸上各画一个圆,在这里只提到“利用身边熟悉的物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就是期望不同差异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成。学生动手尝试后发现:有学生用圆规画,有学生借助平时做游戏的毛线画,有的学生用硬币或圆形物体的底画……活动后,引导学生汇报自己选择的物品和画圆的方法,再通过学生的不同生成引发全体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认识圆的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发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三、转变方式,培养素养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为此,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得从学生入手。
1、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发现: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就要使每一位学生敢问、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立足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新知后敢于与旧知识进行
联系,敢于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系统性的建构。
2、培养思维多样
学生是一个能吸收、加工、建构、反馈,有思想、有个性的个体,应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感悟并获取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思维多样化。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多设计一些富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去分析、解答,提倡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一般的框框去进行广阔性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总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转变学习方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各种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敢于创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