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近1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脉络:从点到面,由浅入深。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全面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和成熟化发展。2010年以来,国家颁布了教育领域相关的前瞻性政策规划以及行动指南,历史性地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空前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2012年,国家从战略层面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整合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信息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提高教师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三通两平台”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承载着教育现代化的梦想。为了深刻地理解“三通两平台”之于教育教学的意义,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梦想,我们采访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
记 者:“三通两平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性使命?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有何意义?
王馆长: “三通两平台”任务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与特点,离不开各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以及“2020中国数字教育行动计划”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在十年规划颁布之后,如何确定一个能实现、好记忆、能上口的目标和任务,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直接的背景。技术发展趋势是第二个背景。宽带泛在网络、交流社区、内容开放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这些技术映射到教育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应用,如开放资源、教育社区、智能交互等。这些技术正在改变或预示着人类教与学的变革。在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探索,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这三方面,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亲自领导提炼了“三通两平台”的发展目标。“三通两平台”和我们的十年规划、十年目标紧密结合,是对十年规划的前五年目标任务的高度凝练。它承载着加速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加速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尝试融合,推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三通两平台”任务的提出,对于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各方面力量,集中精力打好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水平这一硬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动员令。
记 者: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的总目标是什么,“三通”与“两平台”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来实现?
王馆长:“三通两平台”可以简称为“三通工程”。“三通”是目标,“两平台”是为“三通”服务的支撑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宽带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与学习环境;“优质资源班班通”——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优质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并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之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校校通”通的不是一般的网络,而是宽带网。“班班通”通的不是多媒体设施,而是优质教育资源。“人人通”通的是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这三者“宽带通”是基础,“资源通”是关键,“空间通”是方向和机制。有了空间可以促进师生经常性地应用,促进基于经常性应用的数据挖掘,以及由此带来的个性化服务,而这些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本质要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将作为支撑“三通”实现的重要措施,边建设边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应用驱动和创新机制是推动“三通工程”的关键工作思路。国家充分依托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资源中心,汇聚各方面优质资源、提供教育教学应用服务,把国家优质公益性资源免费提供给广大师生,并以此示范、引导和推进“三通”。教育部也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资源应用。教育部确定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籍、营养餐、教师培训、校车、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和支持。近两年将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等信息入库,并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
记 者:中央和地方的资源怎样对接,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王馆长: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依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推动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起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源建设投入,采取组织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加大紧缺型公益资源、特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力度,完善资源共享服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各地、各企业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共同构建中国教育云。 具体来说,第一个机制:企业竞争提供。大多数一线教师喜欢同行共享的资源,来自教学实践的资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从整体来讲,还需要系统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包括软件系统和应用服务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只有在平台或在工具层面才可以真正帮助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统一规范,统一标识,多级服务,共享沟通”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教育云建设的基本思路。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接口,实现和企业、地方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用户。同时,还希望为企业服务,减少企业多层审定。实现这个目标才有可能推进机制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投入资源建设。第二个机制:政府评估准入。通过平台建设一套评审标准,建设一套专家评审机制,同时与用户评价相结合。期望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一个最大范围共享、保证师生基本需求的服务平台。各地也要与教研、教学评价结合,提供满足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第三个机制:学校自主选择。学校按需选用,实际上,地方政府和学校、教师,应该成为选择资源的主体。这是机制创新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机制创新方面,我们还在研究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公益性资源,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标准。同时要研究学校资源使用经费应如何从教育经费中给予保证。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开通,定位是“汇聚资源,提供服务,指导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该起到枢纽的作用,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应该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优质资源和应用。今年,我们将会继续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逐步形成以共用服务平台为引领、以学校应用为主体的、以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参与为支撑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新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是把平台做好;第二是把各地的应用开展起来;第三是怎么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家服务。新格局的形成需要我们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汇聚资源的应用,二是开展评审、评价,三是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和企业。
记 者:如何通过“三通两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落地,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王馆长:第一步,我们要在32个地区(以县为最小的单位)试点,开展以边片应用、日常应用为目标的规模化实验,总结经验。第二步,探讨与区域平台的接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探讨公益性服务和平台的增值型服务,促进根据不同需要来实现优质资源落地。第三步是系统培训。教育部要求我们尽快对整个电教系统开展全员培训,进一步深化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修订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以适应“三通两平台”的要求。教育部在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其中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现代化指标会从督导的角度去落实。现在“三通两平台”将会在下一步教育督导中落实。
“三通两平台”会从两个方面实施,第一是国家层面的号召、宣传和推广,地方的组织实施。第二是教育部通过工程或示范试点来推动。从全国范围的情况来看,“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任务依然很重。2011年,中小学带宽在4M以上的不足20%,地区差异非常大,北京到达了87.5%,有些省不到5%。因此,教育部提出各地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作用来接入宽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很多地方都做了试点,比如贵州、甘肃。广东肇庆就非常好地发挥了运营商的作用,以低成本发挥多个运营商作用,实现了学校宽带接入。“优质资源班班通”,前提就要把网络基础设施通到多媒体教室。所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今年重要工作。我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一方面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另一方面也存在设备闲置等问题。在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支持下,今年中西部地区30%以上的教室能够改造为多媒体教室,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有了多媒体,班班通就能够把优质资源通过教师空间送到学校、教室,送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这个指向是非常明确的。目前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络资源非常多,但是优质资源不多,特别是免费优质资源不多。二是教师和学生共享的资源数量比较大,但是系统化、系列化不够,不能够支持完整教学过程,不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三是智能化资源开发推广难,应用更难。没有应用案例学校不敢用,但产品和服务试用机制没有建立,低水平重复建设状况转变的阻力很大。学习空间人人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形成一个倒逼机制,促使教师带领学生应用,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记 者: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
王馆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多种形式的资源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质量。社会各级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短期内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比如北京的数字学校,它解决了系统化学习的问题,相比以前的资源,虽然说形式单一,但是学生可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成体系的课程就可以解决系统学习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优质教学走向了每名学生,这就可以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当然,除了讲授之外,可能还要鼓励其他形式的学习,比如说智能化的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这些都直接和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资源直接相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活。我觉得北京数字学校已经开头,从目前情况看,许多方面,如拍课、录课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的整个思路正在向着“三通两平台”方向发展,是可喜的。
记 者:在“三通两平台”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机遇与挑战?请您展望一下“三通两平台”发展前景。
王馆长:一是要采用新的技术,特别是涉及互联互通的技术问题。二是利益问题,主要涉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共赢机制问题。怎么样把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生态链弄好,是最大的挑战。三是要有人气,要牢牢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用户出发,真正在为他们服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有领导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团队,协调圆通,与教育内外部的各方面合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现在是要抓住机遇,乘领导重视,投入保障之势,扎实工作,力争“三通两平台”建设在2013年取得关键性进展。
记 者:“三通两平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性使命?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有何意义?
王馆长: “三通两平台”任务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与特点,离不开各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以及“2020中国数字教育行动计划”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在十年规划颁布之后,如何确定一个能实现、好记忆、能上口的目标和任务,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直接的背景。技术发展趋势是第二个背景。宽带泛在网络、交流社区、内容开放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这些技术映射到教育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应用,如开放资源、教育社区、智能交互等。这些技术正在改变或预示着人类教与学的变革。在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探索,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这三方面,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亲自领导提炼了“三通两平台”的发展目标。“三通两平台”和我们的十年规划、十年目标紧密结合,是对十年规划的前五年目标任务的高度凝练。它承载着加速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加速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尝试融合,推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三通两平台”任务的提出,对于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各方面力量,集中精力打好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水平这一硬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动员令。
记 者: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的总目标是什么,“三通”与“两平台”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来实现?
王馆长:“三通两平台”可以简称为“三通工程”。“三通”是目标,“两平台”是为“三通”服务的支撑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宽带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与学习环境;“优质资源班班通”——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优质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并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之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校校通”通的不是一般的网络,而是宽带网。“班班通”通的不是多媒体设施,而是优质教育资源。“人人通”通的是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这三者“宽带通”是基础,“资源通”是关键,“空间通”是方向和机制。有了空间可以促进师生经常性地应用,促进基于经常性应用的数据挖掘,以及由此带来的个性化服务,而这些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本质要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将作为支撑“三通”实现的重要措施,边建设边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应用驱动和创新机制是推动“三通工程”的关键工作思路。国家充分依托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资源中心,汇聚各方面优质资源、提供教育教学应用服务,把国家优质公益性资源免费提供给广大师生,并以此示范、引导和推进“三通”。教育部也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资源应用。教育部确定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籍、营养餐、教师培训、校车、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和支持。近两年将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等信息入库,并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
记 者:中央和地方的资源怎样对接,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王馆长: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依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推动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起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源建设投入,采取组织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加大紧缺型公益资源、特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力度,完善资源共享服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各地、各企业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共同构建中国教育云。 具体来说,第一个机制:企业竞争提供。大多数一线教师喜欢同行共享的资源,来自教学实践的资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从整体来讲,还需要系统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包括软件系统和应用服务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只有在平台或在工具层面才可以真正帮助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统一规范,统一标识,多级服务,共享沟通”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教育云建设的基本思路。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接口,实现和企业、地方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用户。同时,还希望为企业服务,减少企业多层审定。实现这个目标才有可能推进机制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投入资源建设。第二个机制:政府评估准入。通过平台建设一套评审标准,建设一套专家评审机制,同时与用户评价相结合。期望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一个最大范围共享、保证师生基本需求的服务平台。各地也要与教研、教学评价结合,提供满足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第三个机制:学校自主选择。学校按需选用,实际上,地方政府和学校、教师,应该成为选择资源的主体。这是机制创新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机制创新方面,我们还在研究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公益性资源,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标准。同时要研究学校资源使用经费应如何从教育经费中给予保证。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开通,定位是“汇聚资源,提供服务,指导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该起到枢纽的作用,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应该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优质资源和应用。今年,我们将会继续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逐步形成以共用服务平台为引领、以学校应用为主体的、以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参与为支撑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新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是把平台做好;第二是把各地的应用开展起来;第三是怎么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家服务。新格局的形成需要我们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汇聚资源的应用,二是开展评审、评价,三是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和企业。
记 者:如何通过“三通两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落地,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王馆长:第一步,我们要在32个地区(以县为最小的单位)试点,开展以边片应用、日常应用为目标的规模化实验,总结经验。第二步,探讨与区域平台的接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探讨公益性服务和平台的增值型服务,促进根据不同需要来实现优质资源落地。第三步是系统培训。教育部要求我们尽快对整个电教系统开展全员培训,进一步深化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修订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以适应“三通两平台”的要求。教育部在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其中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现代化指标会从督导的角度去落实。现在“三通两平台”将会在下一步教育督导中落实。
“三通两平台”会从两个方面实施,第一是国家层面的号召、宣传和推广,地方的组织实施。第二是教育部通过工程或示范试点来推动。从全国范围的情况来看,“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任务依然很重。2011年,中小学带宽在4M以上的不足20%,地区差异非常大,北京到达了87.5%,有些省不到5%。因此,教育部提出各地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作用来接入宽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很多地方都做了试点,比如贵州、甘肃。广东肇庆就非常好地发挥了运营商的作用,以低成本发挥多个运营商作用,实现了学校宽带接入。“优质资源班班通”,前提就要把网络基础设施通到多媒体教室。所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今年重要工作。我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一方面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另一方面也存在设备闲置等问题。在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支持下,今年中西部地区30%以上的教室能够改造为多媒体教室,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有了多媒体,班班通就能够把优质资源通过教师空间送到学校、教室,送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这个指向是非常明确的。目前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络资源非常多,但是优质资源不多,特别是免费优质资源不多。二是教师和学生共享的资源数量比较大,但是系统化、系列化不够,不能够支持完整教学过程,不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三是智能化资源开发推广难,应用更难。没有应用案例学校不敢用,但产品和服务试用机制没有建立,低水平重复建设状况转变的阻力很大。学习空间人人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形成一个倒逼机制,促使教师带领学生应用,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记 者: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
王馆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多种形式的资源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质量。社会各级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短期内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比如北京的数字学校,它解决了系统化学习的问题,相比以前的资源,虽然说形式单一,但是学生可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成体系的课程就可以解决系统学习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优质教学走向了每名学生,这就可以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当然,除了讲授之外,可能还要鼓励其他形式的学习,比如说智能化的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这些都直接和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资源直接相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活。我觉得北京数字学校已经开头,从目前情况看,许多方面,如拍课、录课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的整个思路正在向着“三通两平台”方向发展,是可喜的。
记 者:在“三通两平台”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机遇与挑战?请您展望一下“三通两平台”发展前景。
王馆长:一是要采用新的技术,特别是涉及互联互通的技术问题。二是利益问题,主要涉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共赢机制问题。怎么样把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生态链弄好,是最大的挑战。三是要有人气,要牢牢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用户出发,真正在为他们服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有领导力、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团队,协调圆通,与教育内外部的各方面合作、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现在是要抓住机遇,乘领导重视,投入保障之势,扎实工作,力争“三通两平台”建设在2013年取得关键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