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始终相信:一堂高效、生动的语文课是一个功夫深的语文教师之杰作;一群能言善辩、妙笔生花的学生一定也有一个同样优秀的语文老师。回望不经意间走过的十载小语生涯,多少跌跌撞撞、多少雾里看花,但我坚信:教师本身的素养才是打造优质课堂的关键。特别是这次有幸到成都参加了由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小学语文阅读、作文教学研讨会”,见识了来自成都和外省及台湾的教育专家执教的七堂观摩课和两堂专题讲座,更是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作为一名一直追求高效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夫,才能做到让自己满意、让学生满意 、让学校满意、让家长满意?
一、用教师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活体;课堂是一幅灵动生成的画面。当教师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木讷的程序预设者。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才是真正考验教师的功夫所在。由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小学的王慧棻老师执教的《山与海的书信》一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她那高挑的身子着一件极其宽大休闲的外衣,她那夸张、极富儿童个性的肢体语言,还有她那幽默、特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都深深地吸引了第一次听她上课的陌生孩子,也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听课老师。在笑声中、在不经意间,一篇课文的两课时完整教学就这样结束了。但我想:这些孩子不会忘记她,因为听她上课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没有负担的享受。也让我确信:课堂有没有气氛、学生是否能动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也有一颗同样“好动”的心,教师是否真的成了一个“孩子王”。也许,无论我们年龄几何,无论我们心情如何,当我们站上讲台,面对这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时,神奇的魔法师便赋予了我们魔力,我们便是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老顽童”。也正因为我们放下了教师的身份,才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听到他们幸福花开的声音。
二、用教师的文化底蕴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是一门生动的课程。同样的教学内容,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口,也许都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迥异。由江西师大附小熊海滨校长执教的《古诗两首》和绵阳市花园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左涛执教的《窃读记》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对文本都有非常深刻的挖掘。如教学《古诗两首》,熊老师首先让孩子自读诗歌,力求读准、读通。然后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发现、去想象,并抓住重点字词深入体会人物心情,再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展现诗人情怀。最后抓住一个“河”字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宇宙的奥秘。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教师的教学语言朴实中渗着情感,过渡衔接自然。对古诗词也颇有研究。如在学习李商隐的古诗《嫦娥》时,熊老师还补充了李白、毛主席的诗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诗歌文化氛围。又如左老师在教学《窃读记》时,不动声色中也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中,左老师从窃读的滋味入手,让学生用批读法默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想象画面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窃读的滋味,并上台板书。最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设置几种生活场景,激发生爱读书的兴趣。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也让我听的津津有味。我很喜欢这种朴实、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我甚至认为这种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就好似得道高人,看似其貌不扬,一举手一投足却令人叹服。总结这几堂观摩课,我再一次深深地告诉自己:一个喜欢阅读和思考的语文教师,一个自身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那精辟的见解、那生动的语言,那丰富的知识……就像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必定能深深地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引起他们对阅读的爱好、对知识的向往。所以,我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拾起我多久没碰的书本,坚持每天读一小时的好书,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充电中提升自己,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美丽承诺,努力实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意人生。
三、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高效学习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影响一两节课的学习,更是对学生长远的影响。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为学生的一堂课、一学期所考虑,更应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回忆这七堂观摩课,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格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成都市北站小学张瑶老师在执教《雨后》这首儿童诗时,她会亲切地说“想象可比知识重要多了!”“读书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 “捧起书来好好读,注意读书的姿势。”“有声的朗读是一种交流,无声的朗读更是一种思考。”又如成都市成华小学的丁臣惠老师在教学《丝绸之路》时,她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的发言,注重学生用完整的话来交流。又如在左老师的课堂中,他会不经意地说 “会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抓住机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敢于表达,敢于展现自己”。再如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院语文教研员在执教《獾的礼物》时,她告诉学生“三分写,七分读,认真地读可以帮助你修改作文。”她也告诉每一个听课老师“不要再忽视作文的讲评课,讲评课比指导课更重要。同时不要忘记对学生的习作做出独特的评价,要让学生从中学会写作,得到激励,并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每次作文让学生进步一点,六年下来就有大进步。”其实,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讲座,你都能轻松感觉到这些专家都在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意走进文本,抓重点词体会;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意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学习习惯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一定会让学生一生受用。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的人文性。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走在新课程改革之路上,需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打造出有效课堂,才能培养出优秀学生。我很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他们既增长了我的见识,又引起了我对自己平常课堂教学的反思。都说 “读写是一家”,期待自己能够为学生的语文生涯打开一扇窗,帮助孩子们看到语文世界那异彩纷呈的景象,引导他们体验到大千世界那至真至善的情怀,也期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能早日具备语文教师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一、用教师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活体;课堂是一幅灵动生成的画面。当教师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木讷的程序预设者。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才是真正考验教师的功夫所在。由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小学的王慧棻老师执教的《山与海的书信》一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她那高挑的身子着一件极其宽大休闲的外衣,她那夸张、极富儿童个性的肢体语言,还有她那幽默、特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都深深地吸引了第一次听她上课的陌生孩子,也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听课老师。在笑声中、在不经意间,一篇课文的两课时完整教学就这样结束了。但我想:这些孩子不会忘记她,因为听她上课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没有负担的享受。也让我确信:课堂有没有气氛、学生是否能动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也有一颗同样“好动”的心,教师是否真的成了一个“孩子王”。也许,无论我们年龄几何,无论我们心情如何,当我们站上讲台,面对这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时,神奇的魔法师便赋予了我们魔力,我们便是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老顽童”。也正因为我们放下了教师的身份,才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听到他们幸福花开的声音。
二、用教师的文化底蕴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是一门生动的课程。同样的教学内容,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口,也许都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迥异。由江西师大附小熊海滨校长执教的《古诗两首》和绵阳市花园实验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左涛执教的《窃读记》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对文本都有非常深刻的挖掘。如教学《古诗两首》,熊老师首先让孩子自读诗歌,力求读准、读通。然后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发现、去想象,并抓住重点字词深入体会人物心情,再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展现诗人情怀。最后抓住一个“河”字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宇宙的奥秘。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教师的教学语言朴实中渗着情感,过渡衔接自然。对古诗词也颇有研究。如在学习李商隐的古诗《嫦娥》时,熊老师还补充了李白、毛主席的诗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诗歌文化氛围。又如左老师在教学《窃读记》时,不动声色中也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中,左老师从窃读的滋味入手,让学生用批读法默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想象画面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窃读的滋味,并上台板书。最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设置几种生活场景,激发生爱读书的兴趣。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也让我听的津津有味。我很喜欢这种朴实、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我甚至认为这种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就好似得道高人,看似其貌不扬,一举手一投足却令人叹服。总结这几堂观摩课,我再一次深深地告诉自己:一个喜欢阅读和思考的语文教师,一个自身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那精辟的见解、那生动的语言,那丰富的知识……就像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必定能深深地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引起他们对阅读的爱好、对知识的向往。所以,我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拾起我多久没碰的书本,坚持每天读一小时的好书,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充电中提升自己,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美丽承诺,努力实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意人生。
三、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高效学习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影响一两节课的学习,更是对学生长远的影响。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为学生的一堂课、一学期所考虑,更应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回忆这七堂观摩课,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格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成都市北站小学张瑶老师在执教《雨后》这首儿童诗时,她会亲切地说“想象可比知识重要多了!”“读书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 “捧起书来好好读,注意读书的姿势。”“有声的朗读是一种交流,无声的朗读更是一种思考。”又如成都市成华小学的丁臣惠老师在教学《丝绸之路》时,她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的发言,注重学生用完整的话来交流。又如在左老师的课堂中,他会不经意地说 “会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抓住机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敢于表达,敢于展现自己”。再如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院语文教研员在执教《獾的礼物》时,她告诉学生“三分写,七分读,认真地读可以帮助你修改作文。”她也告诉每一个听课老师“不要再忽视作文的讲评课,讲评课比指导课更重要。同时不要忘记对学生的习作做出独特的评价,要让学生从中学会写作,得到激励,并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每次作文让学生进步一点,六年下来就有大进步。”其实,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讲座,你都能轻松感觉到这些专家都在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意走进文本,抓重点词体会;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意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学习习惯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一定会让学生一生受用。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的人文性。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走在新课程改革之路上,需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打造出有效课堂,才能培养出优秀学生。我很珍惜每一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他们既增长了我的见识,又引起了我对自己平常课堂教学的反思。都说 “读写是一家”,期待自己能够为学生的语文生涯打开一扇窗,帮助孩子们看到语文世界那异彩纷呈的景象,引导他们体验到大千世界那至真至善的情怀,也期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能早日具备语文教师实实在在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