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学科,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激情的老师,采用合适的激情手段。用真情实感去进行语文教学,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让学生觉得在语文课堂上充满激情。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情;真情
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孩子的生活情趣以及处事方式也大多是在学校形成的。好的语文课堂设计将逐渐使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呢?
一、教师要充满激情
情趣是语文学科的感性特点之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充满情趣。新课标指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想要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情趣,就要求教师必须充满热情、激情。要懂得如何才能用自己的情趣燃起学生的激情。
1.教师要保持好的心情进入课堂。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无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无论心情多么糟糕。在备课时决不能将情绪备进教案,更不能带进课堂,要牢牢把握课堂轻松愉快的基调,将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2.教师要激情备课。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备课,那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找资料就是隐性备课了。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同样重要,每次备课,教师都认真的研究教材,研究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努力作品中作者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感情,做到储情于胸。
3.教师要用激情导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用激情导人,进而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对人生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向他们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自己,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他们,让他们在澎湃的激情中感受到语文的情和趣。激情导入的方法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演绎激情
教师一个人充满激情,那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自我感觉再良好,没有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还是不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好的课堂还需要教师会激情,通过形成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一起与老师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景中去,以情激趣。
1.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使之乐于学习
教育心理学讲过:动机具有指向性、启动性和强化性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是学习的前提。做任何事情兴趣是第一动力,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机,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就必须强化学习动机。用动机激发兴趣。在我日常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以教师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二,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强化学生对学习语文意义的认识,推动他们的学习,并不断激发、强化、巩固其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要以情怡情,学生才能亲师而信道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只有教师充满激情,以情怡情,感染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创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讲到先生读书时的神态动作时,我故意放慢了语速,加大了头部晃动的动作,于是大家都跟着摇头晃脑的读起书来,看到大家兴趣大增,我就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肢体语言在慢慢揣摩,在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竟然还加入了捋胡须的动作,于是我便请这个同学去前面做示范,在大家的鼓励和喝彩声中,这个学生端坐讲台前,左手执卷,右手轻捋胡须,边读边陶醉的将头拗过去……形态活脱一老私塾先生。在大家的欢愉声中,加深了理解、激发了兴趣,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三、教师要表达真情
教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学生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感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这些,为我们进行真情激发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故意煽情,例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要为了表达某英雄而过分的分析其千钧一发时刻的思想斗争,而是重点通过对人物的成长过程多做分析,让学生知道其英雄的行动来自于其成长的每一个瞬问。只是那一个瞬间让这种成长转化成一种英雄形象的升华。看是合理的牵强分析只会让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教师一定要将真情溶于课堂,抓住作者的写作心态和真实背景,真正诠释出作者的真情,来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总之,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真情,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实语文课堂上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情;真情
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孩子的生活情趣以及处事方式也大多是在学校形成的。好的语文课堂设计将逐渐使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呢?
一、教师要充满激情
情趣是语文学科的感性特点之一,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充满情趣。新课标指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想要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情趣,就要求教师必须充满热情、激情。要懂得如何才能用自己的情趣燃起学生的激情。
1.教师要保持好的心情进入课堂。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无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无论心情多么糟糕。在备课时决不能将情绪备进教案,更不能带进课堂,要牢牢把握课堂轻松愉快的基调,将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2.教师要激情备课。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备课,那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找资料就是隐性备课了。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同样重要,每次备课,教师都认真的研究教材,研究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努力作品中作者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感情,做到储情于胸。
3.教师要用激情导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用激情导人,进而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对人生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向他们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自己,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他们,让他们在澎湃的激情中感受到语文的情和趣。激情导入的方法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演绎激情
教师一个人充满激情,那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自我感觉再良好,没有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还是不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好的课堂还需要教师会激情,通过形成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一起与老师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景中去,以情激趣。
1.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使之乐于学习
教育心理学讲过:动机具有指向性、启动性和强化性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是学习的前提。做任何事情兴趣是第一动力,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机,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就必须强化学习动机。用动机激发兴趣。在我日常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以教师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二,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强化学生对学习语文意义的认识,推动他们的学习,并不断激发、强化、巩固其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要以情怡情,学生才能亲师而信道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只有教师充满激情,以情怡情,感染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情趣,创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讲到先生读书时的神态动作时,我故意放慢了语速,加大了头部晃动的动作,于是大家都跟着摇头晃脑的读起书来,看到大家兴趣大增,我就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肢体语言在慢慢揣摩,在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竟然还加入了捋胡须的动作,于是我便请这个同学去前面做示范,在大家的鼓励和喝彩声中,这个学生端坐讲台前,左手执卷,右手轻捋胡须,边读边陶醉的将头拗过去……形态活脱一老私塾先生。在大家的欢愉声中,加深了理解、激发了兴趣,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三、教师要表达真情
教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学生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感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这些,为我们进行真情激发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故意煽情,例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要为了表达某英雄而过分的分析其千钧一发时刻的思想斗争,而是重点通过对人物的成长过程多做分析,让学生知道其英雄的行动来自于其成长的每一个瞬问。只是那一个瞬间让这种成长转化成一种英雄形象的升华。看是合理的牵强分析只会让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教师一定要将真情溶于课堂,抓住作者的写作心态和真实背景,真正诠释出作者的真情,来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总之,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真情,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实语文课堂上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