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历史老师也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放弃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上和学生做到很好的互动。教师要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知道他们怎样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培养兴趣
学生升入初中以后,接收到很多新知识,平日所学的科目也有所增加,内容难度加大,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刚开始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要如何调节自己的状态,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丝毫不能松懈。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难度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万不可给学生留下“可以随便应付”的印象,初中历史是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初中时期将这门课学好,才能为接下来继续学习提供保障。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虽没有数学等理科学科那样有规律可循,但初中历史课本里有许多直到今天都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对于从小在中华文化耳濡目染长大的学生来说,已具有了基本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讲千遍万遍,学生如果没有认真听讲,那教学成果只会付诸东流。很多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的时候有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课文念一遍,讲讲重点,让学生背下来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无聊,收效甚微。我们的历史课本是教研人员苦心经营,多次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很值得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分享成果。
教师可以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产生新的发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众说纷纭,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真理。比如学习“陈胜吴广起义”这部分内容时,最后起义的结果是令人叹息的。我会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然后每一组同学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结果大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有的学生认为他们是英雄,敢于推翻暴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失败根本归结于自己眼光太低,一旦小有成就就踟蹰不前,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学完这一课的心得,而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必将调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以驳倒自己不同意的观点,于是发言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学习。
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答案有千千万万,但教师在最后一定要有一个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以纠正他们的学习误区。因为学生毕竟人生阅历有限,可能看问题没有那么透彻,免不了对待一切问题过于片面,所以虽然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但仍旧少不了教师的正确指导,虽然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转变,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仍有很高的要求。
二、排练历史剧,巩固知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足以说明自己亲自实践的重要性。一般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而排练历史剧是历史这门学科基于它的学科特点所独有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排练历史剧的过程中不得不仔细阅读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抓住每一个细节,有时候为了排演的准确、可信,还会去翻阅大量的相关历史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历史知识。
著名的历史事件经过后世的不断演说,大多数情况下会变得内容繁杂,真假难辨,学生在排练之前,要需不断地商榷剧本,对冗杂的内容进行概括,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的表现出来,以符合舞台剧的表演需要,这个过程无疑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初中学生正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一群人,喜欢表现自己,而历史剧的排练使他们得到个性的展示。
比如在学习楚汉相争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班里同学利用课后活动课的时间,排练了鸿门宴这一出戏,通过学生们饶有生趣的表演,“演员”和“观众”在嘻嘻哈哈中感受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剑拔弩张的场面,从而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剧本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表演完之后,让作为观众的学生提出意见或是指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反思,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历史课本的认识,加强对课本的理解,达到排演历史剧的目的。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学过程不断得到验证,作为教师,我有深切的体会,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愿意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这一门学科上,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讲,一个学生的学习劲头,往往会带动周围其他人跟他齐头并进,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法”,干巴巴的讲课,学生很容易上课开小差、走神,或者对这个老师形成固有的“讲课很无聊”的印象,导致对这门课程彻底失去学习的欲望。创设情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学习有关祖国统一问题时,我先在班里联系实际,讲了一下当前的两岸关系,以及香港、澳门如今的发展情况,然后向学生提问,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统一祖国的方法是什么?然后带领大家进入课文内容,学习我们国家政府提出了怎样的有效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由于涉及的内容跟身边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去倾听,一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从古人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外交辞令当中吸取历史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历史课不是干巴巴的背课文就可以完成任务的一门学科,它蕴含了无穷的奥秘,值得师生们共同探究。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虽然这条道路可能是漫长的,但值得代代传承下去,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榜样。初中历史是学生升学不得不过的一条河,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要转变学生把历史当副科的传统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培养兴趣
学生升入初中以后,接收到很多新知识,平日所学的科目也有所增加,内容难度加大,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刚开始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要如何调节自己的状态,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后,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丝毫不能松懈。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难度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万不可给学生留下“可以随便应付”的印象,初中历史是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初中时期将这门课学好,才能为接下来继续学习提供保障。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虽没有数学等理科学科那样有规律可循,但初中历史课本里有许多直到今天都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对于从小在中华文化耳濡目染长大的学生来说,已具有了基本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小组讨论,自主探究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讲千遍万遍,学生如果没有认真听讲,那教学成果只会付诸东流。很多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的时候有个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课文念一遍,讲讲重点,让学生背下来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无聊,收效甚微。我们的历史课本是教研人员苦心经营,多次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很值得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分享成果。
教师可以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产生新的发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众说纷纭,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真理。比如学习“陈胜吴广起义”这部分内容时,最后起义的结果是令人叹息的。我会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然后每一组同学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结果大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有的学生认为他们是英雄,敢于推翻暴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失败根本归结于自己眼光太低,一旦小有成就就踟蹰不前,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发言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学完这一课的心得,而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必将调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以驳倒自己不同意的观点,于是发言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学习。
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答案有千千万万,但教师在最后一定要有一个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以纠正他们的学习误区。因为学生毕竟人生阅历有限,可能看问题没有那么透彻,免不了对待一切问题过于片面,所以虽然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但仍旧少不了教师的正确指导,虽然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转变,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仍有很高的要求。
二、排练历史剧,巩固知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足以说明自己亲自实践的重要性。一般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而排练历史剧是历史这门学科基于它的学科特点所独有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排练历史剧的过程中不得不仔细阅读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抓住每一个细节,有时候为了排演的准确、可信,还会去翻阅大量的相关历史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储备得到了丰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历史知识。
著名的历史事件经过后世的不断演说,大多数情况下会变得内容繁杂,真假难辨,学生在排练之前,要需不断地商榷剧本,对冗杂的内容进行概括,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的表现出来,以符合舞台剧的表演需要,这个过程无疑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初中学生正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一群人,喜欢表现自己,而历史剧的排练使他们得到个性的展示。
比如在学习楚汉相争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班里同学利用课后活动课的时间,排练了鸿门宴这一出戏,通过学生们饶有生趣的表演,“演员”和“观众”在嘻嘻哈哈中感受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剑拔弩张的场面,从而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剧本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表演完之后,让作为观众的学生提出意见或是指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反思,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历史课本的认识,加强对课本的理解,达到排演历史剧的目的。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学过程不断得到验证,作为教师,我有深切的体会,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愿意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这一门学科上,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讲,一个学生的学习劲头,往往会带动周围其他人跟他齐头并进,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法”,干巴巴的讲课,学生很容易上课开小差、走神,或者对这个老师形成固有的“讲课很无聊”的印象,导致对这门课程彻底失去学习的欲望。创设情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学习有关祖国统一问题时,我先在班里联系实际,讲了一下当前的两岸关系,以及香港、澳门如今的发展情况,然后向学生提问,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统一祖国的方法是什么?然后带领大家进入课文内容,学习我们国家政府提出了怎样的有效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由于涉及的内容跟身边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去倾听,一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从古人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外交辞令当中吸取历史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历史课不是干巴巴的背课文就可以完成任务的一门学科,它蕴含了无穷的奥秘,值得师生们共同探究。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虽然这条道路可能是漫长的,但值得代代传承下去,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榜样。初中历史是学生升学不得不过的一条河,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要转变学生把历史当副科的传统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