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是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要奏响幼儿进餐习惯培养“三步曲”,将幼儿用餐习惯培养落到实处,实现幼儿“乐进餐”。
【关键词】 幼儿进餐;进餐习惯;习惯培养
幼儿阶段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良好的习惯能让幼儿终身受益。小班幼儿刚入园,存在着诸多不良习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进餐习惯”。有些幼儿偏食、挑食,有些幼儿进餐时叽叽喳喳、大声喧哗,还有些幼儿喜欢边进餐边玩耍、敲打, 等等。在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我们从幼儿进餐开始,关注幼儿进餐细节,努力让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落到实处。
一、情境包,奏响餐前“序曲”
进餐气氛对幼儿的进餐习惯影响很大。良好的进餐情境能够唤醒幼儿的食欲,促进幼儿的进餐。在幼儿进餐前,教师可以组织适当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就餐习惯。对于有不良进餐习惯的幼儿,教师不应对其强制、胁迫,而应努力站到幼儿立场上,和幼儿共同面对。
班上的一位幼儿小A,每次吃饭前,手都是黑黑的,脏兮兮的,而且从不洗手,拿起东西就吃。对小A这样的进餐习惯,我多次引导,无果。一天,我在小A就餐前,也将自己的手故意弄脏,然后让小A看,脏兮兮的手让他不敢直视。间隙间,他转了一下眼珠,舌头伸得老长、老长。显然,我的脏兮兮的手让小A感受到不可接受。在此基础上,我和小A共同洗手,并教给他一首儿歌——“卷起小袖子,用水冲一冲,肥皂来帮忙,手心手背都搓搓,小手冲干净,甩一甩,再请毛巾来帮忙”。有了教师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有了师生的共同境遇,有了对幼儿的耐心倾听,小A也就渐渐改掉陋习,养成了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
幼儿就餐前,需要稳定幼儿的心境。一个温馨、愉悦、亲切的氛围能够增进幼儿的食欲。为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个情境,运用情境组织幼儿就餐。如让幼儿欣赏一些轻音乐,做一些智力游戏,猜一猜谜语,讲一讲故事,说一说笑话,等等。在情境活动中,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节奏拍拍手、跺跺脚,既让幼儿形成了良好情绪,又暗示了幼儿的某些良好就餐行为。
二、文化墙,奏响餐中“进行曲”
幼儿用餐过程是进餐环节的重点,也是较难组织的环节。有些幼儿,进餐中有许多坏习惯,如喜欢边吃饭边讲话,边吃饭边玩耍,就餐时挑食,遇到荤菜就抢,遇到素食就不尝,等等。凡此种种,都昭示着幼儿就餐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例如,班上的一位幼儿小B从来不吃青菜,但是遇到红烧肉就狼吞虎咽,有时候还将其他小孩的肉都抢过来。如此就餐,一方面造成幼儿自身的营养不均,从而导致幼儿的肥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位孩子以“自我中心”的不良品性。在家可能是独苗,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宠儿。对于小B,批评教育也是无济于事的。为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文化墙”和小B谈心,同时将小B分到进餐习惯良好的小组中。主题文化的熏染、进餐习惯良好的幼儿示范,奏响了幼儿餐中“进行曲”。“小小身体靠吃饭,荤素搭配营养全”“小嘴巴不说话,小勺子也安静”“脏东西,真听话,乖乖进入垃圾盘”“小毛巾、手中拿,擦嘴巴、真听话”等。 有了幼儿的积极示范,有了文化的潜在濡染,孩子们都争着表现。 这里,彰显着群体的教育力量和文化的教育功用。
幼儿吃饭拖拉、吃饭讲话、吃饭挑食等系列习惯问题在“就餐文化”的濡染下,渐渐脱掉了。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的压抑、约束,而是宽松的、快乐的、自主的、自由的、充满人性化的。多给幼儿一些就餐时间,多给幼儿一些就餐空间,对幼儿的就餐行为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期待、多一份引导,幼儿的用餐习惯就能悄然改变。
三、游戏屋,奏响餐后“圆舞曲”
幼儿用餐习惯不仅包括餐前、餐中习惯,也包括餐后习惯。有些幼儿,餐后展开剧烈运动(如跳、跑等);有些幼儿,餐后打闹;还有些幼儿,餐后做一些危险活动,等等。因此,组织幼儿餐后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幼儿看书、搭积木,可以让幼儿展开区域游戏活动,如编织毛线、剪裁树叶等。同时,教師对餐前、餐后表现优异的幼儿要进行积极评价。通过餐后游戏活动,走向幼儿餐后“圆舞曲”。
班上的一位幼儿小C,餐后喜欢恶作剧,尤其趁着老师不在的时候,更是捣蛋不止,令搭班老师头疼不已。他们都说,小C是一个“魔王”。作为班主任,我也煞费脑筋。适逢学校准备开家长会,我感受到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会前两周,我约好小C,让小C在家长会上展示个人才艺“拼插雪花片”。小C嘟着小嘴,显然,孩子内心有想法,可能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我每天在餐后和小C共同探究。从简单的“一字插”“十字插”开始,到“圆形插”“辐射插”,等等。在逐渐掌握了拼插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后,我引导小C拼插蝴蝶。渐渐地,小C已经开始注意颜色了。在我的引导下,小C拼插出生动的蝴蝶,用颜色、花纹、对称等表现出蝴蝶的身体、触须和翅膀。在家长会上,小C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赢得家长的纷纷点赞。小C的家长也乐在其间。他说,“自己从来没想到小C还有这么强的动手能力。看来,做家长的不只是要管好小孩的衣食住行,更要发现孩子、引导孩子。”精彩的展示不仅唤醒了家长,而且唤醒了孩子。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小C 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捣蛋、不恶作剧了。不仅如此,小C还成了班上的“小首领”,餐后在老师关照下带领幼儿玩各种有益游戏,如娃娃家、玩纸杯等,整个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
幼儿的餐后管理应该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多伯森深刻地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并且要发挥最大的效用。小C 餐后行为习惯的改变,正是源于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引领、鼓励,源于家长对幼儿的无限期待、宽容。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幼儿用餐习惯是幼儿习惯养成的起点,当幼儿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有了良好的用餐礼貌、礼仪后,幼儿才能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品质。培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需要家园共育,只有家园合作,发挥出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幼儿健康的“乐进餐”。
【参考文献】
[1]吴蕴.奏响午餐“三部曲”,炫听幼儿“乐进餐”[J].都市家教,2016(7).
[2]邵怡.幼儿进餐习惯培养三部曲[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8(6).
【关键词】 幼儿进餐;进餐习惯;习惯培养
幼儿阶段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良好的习惯能让幼儿终身受益。小班幼儿刚入园,存在着诸多不良习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进餐习惯”。有些幼儿偏食、挑食,有些幼儿进餐时叽叽喳喳、大声喧哗,还有些幼儿喜欢边进餐边玩耍、敲打, 等等。在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我们从幼儿进餐开始,关注幼儿进餐细节,努力让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落到实处。
一、情境包,奏响餐前“序曲”
进餐气氛对幼儿的进餐习惯影响很大。良好的进餐情境能够唤醒幼儿的食欲,促进幼儿的进餐。在幼儿进餐前,教师可以组织适当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就餐习惯。对于有不良进餐习惯的幼儿,教师不应对其强制、胁迫,而应努力站到幼儿立场上,和幼儿共同面对。
班上的一位幼儿小A,每次吃饭前,手都是黑黑的,脏兮兮的,而且从不洗手,拿起东西就吃。对小A这样的进餐习惯,我多次引导,无果。一天,我在小A就餐前,也将自己的手故意弄脏,然后让小A看,脏兮兮的手让他不敢直视。间隙间,他转了一下眼珠,舌头伸得老长、老长。显然,我的脏兮兮的手让小A感受到不可接受。在此基础上,我和小A共同洗手,并教给他一首儿歌——“卷起小袖子,用水冲一冲,肥皂来帮忙,手心手背都搓搓,小手冲干净,甩一甩,再请毛巾来帮忙”。有了教师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有了师生的共同境遇,有了对幼儿的耐心倾听,小A也就渐渐改掉陋习,养成了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
幼儿就餐前,需要稳定幼儿的心境。一个温馨、愉悦、亲切的氛围能够增进幼儿的食欲。为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个情境,运用情境组织幼儿就餐。如让幼儿欣赏一些轻音乐,做一些智力游戏,猜一猜谜语,讲一讲故事,说一说笑话,等等。在情境活动中,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节奏拍拍手、跺跺脚,既让幼儿形成了良好情绪,又暗示了幼儿的某些良好就餐行为。
二、文化墙,奏响餐中“进行曲”
幼儿用餐过程是进餐环节的重点,也是较难组织的环节。有些幼儿,进餐中有许多坏习惯,如喜欢边吃饭边讲话,边吃饭边玩耍,就餐时挑食,遇到荤菜就抢,遇到素食就不尝,等等。凡此种种,都昭示着幼儿就餐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例如,班上的一位幼儿小B从来不吃青菜,但是遇到红烧肉就狼吞虎咽,有时候还将其他小孩的肉都抢过来。如此就餐,一方面造成幼儿自身的营养不均,从而导致幼儿的肥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位孩子以“自我中心”的不良品性。在家可能是独苗,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宠儿。对于小B,批评教育也是无济于事的。为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文化墙”和小B谈心,同时将小B分到进餐习惯良好的小组中。主题文化的熏染、进餐习惯良好的幼儿示范,奏响了幼儿餐中“进行曲”。“小小身体靠吃饭,荤素搭配营养全”“小嘴巴不说话,小勺子也安静”“脏东西,真听话,乖乖进入垃圾盘”“小毛巾、手中拿,擦嘴巴、真听话”等。 有了幼儿的积极示范,有了文化的潜在濡染,孩子们都争着表现。 这里,彰显着群体的教育力量和文化的教育功用。
幼儿吃饭拖拉、吃饭讲话、吃饭挑食等系列习惯问题在“就餐文化”的濡染下,渐渐脱掉了。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的压抑、约束,而是宽松的、快乐的、自主的、自由的、充满人性化的。多给幼儿一些就餐时间,多给幼儿一些就餐空间,对幼儿的就餐行为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期待、多一份引导,幼儿的用餐习惯就能悄然改变。
三、游戏屋,奏响餐后“圆舞曲”
幼儿用餐习惯不仅包括餐前、餐中习惯,也包括餐后习惯。有些幼儿,餐后展开剧烈运动(如跳、跑等);有些幼儿,餐后打闹;还有些幼儿,餐后做一些危险活动,等等。因此,组织幼儿餐后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幼儿看书、搭积木,可以让幼儿展开区域游戏活动,如编织毛线、剪裁树叶等。同时,教師对餐前、餐后表现优异的幼儿要进行积极评价。通过餐后游戏活动,走向幼儿餐后“圆舞曲”。
班上的一位幼儿小C,餐后喜欢恶作剧,尤其趁着老师不在的时候,更是捣蛋不止,令搭班老师头疼不已。他们都说,小C是一个“魔王”。作为班主任,我也煞费脑筋。适逢学校准备开家长会,我感受到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会前两周,我约好小C,让小C在家长会上展示个人才艺“拼插雪花片”。小C嘟着小嘴,显然,孩子内心有想法,可能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我每天在餐后和小C共同探究。从简单的“一字插”“十字插”开始,到“圆形插”“辐射插”,等等。在逐渐掌握了拼插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后,我引导小C拼插蝴蝶。渐渐地,小C已经开始注意颜色了。在我的引导下,小C拼插出生动的蝴蝶,用颜色、花纹、对称等表现出蝴蝶的身体、触须和翅膀。在家长会上,小C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赢得家长的纷纷点赞。小C的家长也乐在其间。他说,“自己从来没想到小C还有这么强的动手能力。看来,做家长的不只是要管好小孩的衣食住行,更要发现孩子、引导孩子。”精彩的展示不仅唤醒了家长,而且唤醒了孩子。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小C 像变了个人似的,不捣蛋、不恶作剧了。不仅如此,小C还成了班上的“小首领”,餐后在老师关照下带领幼儿玩各种有益游戏,如娃娃家、玩纸杯等,整个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
幼儿的餐后管理应该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多伯森深刻地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并且要发挥最大的效用。小C 餐后行为习惯的改变,正是源于教师对幼儿的积极引领、鼓励,源于家长对幼儿的无限期待、宽容。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幼儿用餐习惯是幼儿习惯养成的起点,当幼儿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有了良好的用餐礼貌、礼仪后,幼儿才能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品质。培育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需要家园共育,只有家园合作,发挥出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幼儿健康的“乐进餐”。
【参考文献】
[1]吴蕴.奏响午餐“三部曲”,炫听幼儿“乐进餐”[J].都市家教,2016(7).
[2]邵怡.幼儿进餐习惯培养三部曲[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