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直面一桩桩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思考其背后原因,与“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以鲜活的事例引入主题,以“生活即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依据,从教育存在的心理盲区展开论述,分析了现实的教育造成学生心理扭曲的三大原因。最后,对引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出见解。
【关键词】 心理健康;生活即教育;小学生
近日有幸拜读《陶行知全集》,读完以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陶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也许是自己的职业原因吧。说的正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此,我想问:当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中去?我头脑中的这个问号久久不能消逝,反之,则越来越撞击我的灵魂。
一、悲剧在上演——心理健康教育的遗憾
最近几年,常常有小学生自杀的报道见诸媒体。究其原因,说法不一。不管是哪种原因,教育是脱不了干系的。但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偏离的悲哀。
二、扭曲的教育——心理健康的无形杀手
造成以上悲剧的幕后黑手正是当今的“扭曲的教育。”有些人认为,对中小学生给予加倍的呵护,就能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当今的教育违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理念,才会造成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生活即教育”思想没有贯穿到当今的教育理念
(1)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的机会
“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看看如今的中小学生,哪有自由的空间?虽然国家早已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中小学生的书包却越减越沉重。请看:
人民网(天津视窗)2006年11月21日讯:“语文:230个学过的生字,每个字写一行,预习下一课课文中的20个生字,要求查字典组词,200字左右作文一篇;数学:10道脱式计算,10道应用题,做一页16开检测试卷。”这是本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洋记录的上周末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2)中小学落后的管理模式与“生活即教育”思想背道而驰
现在教育把学生管得过死,使学生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学校总是喜欢为学生周到地安排、周密地计划。几乎每节课都安排老师在堂,生怕没有老师时,学生会出些差错。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生活的自由,更谈不上享受生活的教育。
(3)教育改革没有触及到“生活即教育”的精神实质
时下,也有很多地方小学开设了“综合实践”课,但其中存在两种问题:
其一,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地上好“综合实践”课,这就导致了增设这门课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其二,通过每周一、两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就能从实际生活中学到书本学不到的东西吗?我看并不其然。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如今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触及到“生活即教育”的精神实质,教育的改革也只是形式上与过去有些区别,实质并无差别。
2.脱离生活的教育让学生的耐挫力下降
很多家长由于不忍心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时时处处为孩子考虑。只要能让孩子远离困难,父母愿意付出一切、为孩子遮风挡雨。可以说:每逢上下学及双休日,校门口那壮观的接送队伍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家长长期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就会造成孩子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下降。这些孩子看上去个性十足,但内心的意志力却很脆弱,不堪一击。他们一旦脱离父母的守护,就难以适应困难的环境,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蛋壳效应”。
3.错误的教育口号把学生引入死胡同
如今“学生就是上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成为教育界不变的“真理”。这其间,更不乏所谓的教育专家为这些口号呐喊助威。一路的呵护,过分的溺爱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这完全背离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
三、探寻出路——让悲剧不再上演
直面一幕幕上演的心理悲剧,凡有良知的人都会黯然神伤。那么,怎样才能让悲剧不再上演,让学生的心理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我认为首要任务是让教育回归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中来。
1.把教育融于生活之中
教育應该融之于行动之中,而非从生活中脱离实际。我们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崭新一代的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少年;而功利主义的教育与生活是背道而驰的。它只注重培养孩子发达的大脑,要求学习成绩好。这难道就是家长们的对孩子的要求吗?而家长们却不去重视培养健全的人性。不把教育融于生活之中,到头来,只会造成未成年人的知行脱节现象。
2.把“减负”口号变成:让学生走向生活
曾经有一段时间,教育研究者们高调倡导“减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其实,要想实现国家提出的“给学生减负”的目标,我个人觉得需要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让他们到生活这个大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体验。而不是把“减负”仅仅当成一句口号,或仅仅理解为少学一点知识,少做一点作业。
3.切实推行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佛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这一切都让我们确信: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改革要真正地推行,而不是做表面文章。例如,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人的教育非本文所能道尽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让悲剧不再上演。
【关键词】 心理健康;生活即教育;小学生
近日有幸拜读《陶行知全集》,读完以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陶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也许是自己的职业原因吧。说的正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此,我想问:当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中去?我头脑中的这个问号久久不能消逝,反之,则越来越撞击我的灵魂。
一、悲剧在上演——心理健康教育的遗憾
最近几年,常常有小学生自杀的报道见诸媒体。究其原因,说法不一。不管是哪种原因,教育是脱不了干系的。但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偏离的悲哀。
二、扭曲的教育——心理健康的无形杀手
造成以上悲剧的幕后黑手正是当今的“扭曲的教育。”有些人认为,对中小学生给予加倍的呵护,就能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当今的教育违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理念,才会造成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生活即教育”思想没有贯穿到当今的教育理念
(1)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取教育的机会
“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看看如今的中小学生,哪有自由的空间?虽然国家早已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中小学生的书包却越减越沉重。请看:
人民网(天津视窗)2006年11月21日讯:“语文:230个学过的生字,每个字写一行,预习下一课课文中的20个生字,要求查字典组词,200字左右作文一篇;数学:10道脱式计算,10道应用题,做一页16开检测试卷。”这是本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洋记录的上周末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2)中小学落后的管理模式与“生活即教育”思想背道而驰
现在教育把学生管得过死,使学生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学校总是喜欢为学生周到地安排、周密地计划。几乎每节课都安排老师在堂,生怕没有老师时,学生会出些差错。这样的学生简直失去了生活的自由,更谈不上享受生活的教育。
(3)教育改革没有触及到“生活即教育”的精神实质
时下,也有很多地方小学开设了“综合实践”课,但其中存在两种问题:
其一,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地上好“综合实践”课,这就导致了增设这门课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其二,通过每周一、两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就能从实际生活中学到书本学不到的东西吗?我看并不其然。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如今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触及到“生活即教育”的精神实质,教育的改革也只是形式上与过去有些区别,实质并无差别。
2.脱离生活的教育让学生的耐挫力下降
很多家长由于不忍心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时时处处为孩子考虑。只要能让孩子远离困难,父母愿意付出一切、为孩子遮风挡雨。可以说:每逢上下学及双休日,校门口那壮观的接送队伍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家长长期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就会造成孩子对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下降。这些孩子看上去个性十足,但内心的意志力却很脆弱,不堪一击。他们一旦脱离父母的守护,就难以适应困难的环境,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蛋壳效应”。
3.错误的教育口号把学生引入死胡同
如今“学生就是上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成为教育界不变的“真理”。这其间,更不乏所谓的教育专家为这些口号呐喊助威。一路的呵护,过分的溺爱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这完全背离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念。
三、探寻出路——让悲剧不再上演
直面一幕幕上演的心理悲剧,凡有良知的人都会黯然神伤。那么,怎样才能让悲剧不再上演,让学生的心理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我认为首要任务是让教育回归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中来。
1.把教育融于生活之中
教育應该融之于行动之中,而非从生活中脱离实际。我们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崭新一代的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少年;而功利主义的教育与生活是背道而驰的。它只注重培养孩子发达的大脑,要求学习成绩好。这难道就是家长们的对孩子的要求吗?而家长们却不去重视培养健全的人性。不把教育融于生活之中,到头来,只会造成未成年人的知行脱节现象。
2.把“减负”口号变成:让学生走向生活
曾经有一段时间,教育研究者们高调倡导“减负”。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其实,要想实现国家提出的“给学生减负”的目标,我个人觉得需要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让他们到生活这个大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体验。而不是把“减负”仅仅当成一句口号,或仅仅理解为少学一点知识,少做一点作业。
3.切实推行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佛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这一切都让我们确信: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改革要真正地推行,而不是做表面文章。例如,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人的教育非本文所能道尽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让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