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说得非常科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为了应试,教学中侧重解题技巧的传授,使得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渐渐流失,课堂失去了感染力、吸引力。在课堂上,语文似乎正在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在课堂外。学生更钟情于图片类的漫画卡通、各种“大话”类名著的书籍,他们正在远离我们的语文阅读,远离人文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这个载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性格。就必须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利用教材,利用阅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课文作者往往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利用阅读教学,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默读、诵读、浏览、精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如在教《我的信念》一文,作者居里夫人对金钱、对生活、对工作、对科学的态度,就是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好素材。尤其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高尚品质和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会给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如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引导学生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走向成功。在教《理想》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认识到理想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牺牲。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传授。帮助学生选择人生、思考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学习,仅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当然,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中学生博览》等,每学期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两到三部中外名著,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背诵名篇名句。在长期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写作是主体内在精神和个体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主体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作文的人文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自主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主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只要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可以写崇高的情怀,也可以写平凡的有趣的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的景物,也可以写幻象的未来世界;可以和老师商榷,也可以和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出个性色彩。
2 在写作中塑造健康人格
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老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训练。以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如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博大真挚的仁爱心肠和责任感。因为爱心和责任感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可以从培育学生爱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写作。可以让学生描写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一切亲人,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懂得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在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这种责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动力。
四、开展语文活动课提升和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大语文角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现实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广阔空间,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除了完成课本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外,还在校内举办制作手抄报、演讲、辩论、朗诵、联欢、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在校外开展参观、游览、采访乃至文学创作等活动。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朗读训练和办手抄报。朗读兴趣小组的同学。每周两次交自己录制的磁带。朗读小组成员在录制的过程中。反复体会、摹仿、研究和探讨,其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每周办一张手抄报。优美的语言文字摘抄、工整的文字书写、精妙的版面设计、精美的插图装饰,令人爱不释手。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的读写、归纳、概括、综合、信息的获取筛选、统筹、检索摘要、分类编辑、创新、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提高。而写作小组的同学关注社会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抒写,在抒写中提高。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合作意识,也提高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这个载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性格。就必须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利用教材,利用阅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课文作者往往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利用阅读教学,选准切入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默读、诵读、浏览、精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如在教《我的信念》一文,作者居里夫人对金钱、对生活、对工作、对科学的态度,就是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好素材。尤其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今天,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高尚品质和献身科学的人格魅力,会给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如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引导学生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走向成功。在教《理想》一课时,我启发学生认识到理想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牺牲。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传授。帮助学生选择人生、思考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学习,仅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当然,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中学生博览》等,每学期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两到三部中外名著,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背诵名篇名句。在长期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写作是主体内在精神和个体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主体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作文的人文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自主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主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只要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可以写崇高的情怀,也可以写平凡的有趣的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的景物,也可以写幻象的未来世界;可以和老师商榷,也可以和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出个性色彩。
2 在写作中塑造健康人格
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老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训练。以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如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博大真挚的仁爱心肠和责任感。因为爱心和责任感是一切善行的基石。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可以从培育学生爱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写作。可以让学生描写爸爸、妈妈以及其他一切亲人,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懂得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在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这种责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动力。
四、开展语文活动课提升和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大语文角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现实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广阔空间,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除了完成课本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外,还在校内举办制作手抄报、演讲、辩论、朗诵、联欢、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在校外开展参观、游览、采访乃至文学创作等活动。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朗读训练和办手抄报。朗读兴趣小组的同学。每周两次交自己录制的磁带。朗读小组成员在录制的过程中。反复体会、摹仿、研究和探讨,其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每周办一张手抄报。优美的语言文字摘抄、工整的文字书写、精妙的版面设计、精美的插图装饰,令人爱不释手。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的读写、归纳、概括、综合、信息的获取筛选、统筹、检索摘要、分类编辑、创新、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提高。而写作小组的同学关注社会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抒写,在抒写中提高。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合作意识,也提高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个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