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因此,学分制成为高校收费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校弹性教学模式的推进,学分制收费环境已经成熟。研究我国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收费工作经验,构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学分制收费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收费;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53-03
一、推行学分制收费的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分制下学费是弹性的,按学生实际选修课的学分来确定学费,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综合考虑选修课程,在完成专业学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主动去选修,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创造力,更好地培养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实行学分制管理,只要修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达标学分即可申请毕业,降低了学生的时间成本。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为了避免重修增加的学分收费,学分制收费倒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降低重修费用增加的学习成本。
第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和对教学工作的量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优秀、负责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能力差的教师可能会少有学生选课,就会因为听课学生少而面临待岗乃至下岗的风险。反之,优秀教师会出现学生抢课现象,这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目了然,工作量得到了相对合理的量化,进而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机制。所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给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注重授课方法,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竞争力。
第三,加强师资条件保障学分制收费的质量。实行学分制收费后,学生有权选择同一课程不同的授课教师,学生选的教师、选的课程等情况都可以从学生缴纳的学费收入中体现,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量化依据。对选课人数多、教学工作成绩优异的教师,在教学业绩计算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高水平教师多开高质量的课程。
第四,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学校根据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及各专业课程选修的人数配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有目的地投入人力、物力,减少了盲目投入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的现象,使教学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第五,相对体现高校收费的公平性。学分制收费的依据是学生实际选修的学分总数,实际每选修一门课程就意味着要消耗相应的教学资源,选修的学分多就应该多交学费,所修学分少就少交费,用学生学分来计量教学资源的耗费更能够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性。对学生来讲,学分制的公平性还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决定选修学分的多少,真正的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第六,增强高校收费的公开透明性。学分制收费满足了学生及家长对所支出学费的知情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修学分和学制计算出应交学费,增加高校学费收取透明性。
第七,细化高校收费管理模式。对学校来讲,关于收取学费的一系列细则需要重新修订,学生重修、复修课程的学费需要重新制定明确的制度,细化了高校收费章程,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收费行为。
第八,实现校内或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按选修的课程缴费,使高校各院系之间甚至相邻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在本校或外校选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相近学校之间开通互相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双学位等渠道,互相承认学分,只需要按该学校专业学分缴费即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二、高校学分制收费信息化模式的建立
(一)建立可操作的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学分制的推行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应将高校收费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运用制度的规范性进行科学的管理。
1.建立弹性学制。随着学分制改革,各高校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为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学校可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不但应支持校内文理科互选和跨校攻读学位,而且应建立起跨专业的复合型学分制等。建立学分制的灵活性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可以方便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或延长学习时间。
2.建立专业注册学分制。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培养成本不同,学生缴费对教学成本的补偿也应该不同,再加上“双一流”大学和热门专业未来预期收益较高,预期收益的现值即培养成本也应该较高,因此应有专业注册学费的差异。
3.实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近些年来,学分制改革向深度发展。各个学校都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防止学生盲目选课,淡化专业界限,使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选课。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大幅增加选修课比例,规定选修课部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规定时间内修满两个专业学分的可获双专业证书;必修课不及格课程可以重修或自學重考,选修课不及格可以重新选课;减少必修课,将一般专业的必修课数量降至60%以下。
4.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部门为主体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各部门都开发有自己部门的业务平台,但全是为本部门需求服务,并未涉及相关部门业务,在学分制收费的形势下,这样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诸多不便,办一件业务可能需要跨很多部门,频繁地在各部门切换并重复录入信息,浪费时间、效率低。如果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部门为主体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学生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包括学分信息、政策制度甚至成绩信息等,教师也可以查询到教学工作等相关信息。高校部门之间因管理权限不同,在平台上可以查阅相关部门工作信息的范围也不同。比如,经授权,学工部门、教务等部门可以查询学生欠费情况,财务部门可以查询学生的所选修学分情况,便于核对学分、结算应缴学费等。此举实现了教务、研究生部、学工部及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了各部门的信息沟通。 (二)完善高校学分制收费的定价方法
成本系数计算法:充分考虑了各学科培养成本之间的差异,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人均培养成本不同,各个专业培养成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应运用一个合理系数来进行折算。首先,按学科分为以下几个大类:理工类、艺术类、文史类。其次,确定标准成本系数即基准数据。再次,按该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重,计算出每个学科相应的成本系数。最后,用专业基准学分数乘以该学科成本系数,得出本专业学分价格,而后根据学生实际选课数量计收学费。
学分制收费定价模型如下:
F=P*Q+C1*H1+C2*H2+…
其中,F为学分制收费年度收费总额;P为基准学分单价,就是在不考虑各专业教育成本差异、学校办学差异等的情况下,每个学分单价,Q为学生选修课程学分数合计;C1,C2…为不同专业的学分差异系数,根据各专业的办学成本差异而赋予的不同系数,可以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成本差异,H1,H2…为对应专业的修课学分。
影响学分差异系数因素分析如下:一是按学校分:国家“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四类;二是按学科分:理工类、艺术类、文史类;三是按社会上的热门程度分:热门专业、非热门专业;四是按国家政策扶持程度分:一般扶持专业、国家扶持专业。
以上各分类成为学分差异系数的影响因素,按程度不同折算系数差异。
(三)建立高校信息化的学分制收费管理平台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校园局域网络技术使各类学生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建立财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银行收费系统相连接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信息平台,开通学生学费查询系统,使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实现从大类管理到个性化管理的转变。
笔者分析多所高校的收费流程,建立学分制收费管理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收费流程是涉及到教务、财务、银行和学生等多方面的,难度比较大。教务要制订出详尽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院系以每个学生按教学计划选课的情况制定出学生的选课表,然后系统会依据选课表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应缴学费。该系统包括教务管理和收费管理两大模块。教务管理模块又分为选课、统计学分、计算学费三个子模块,学籍注册、选修课和成绩管理都包含在其中。收费模块的流程是:经过授权的财务收费人员登录收费系统,依据教务管理模块录入的信息——每人每年的收费标准和收费金额进行操作。收费管理人员在收费时,只要录入学生学籍信息,就可以产生应缴学费数据,并进行收费的統计、分析工作。学生将学费存入指定的银行账户中,此时,对于完成缴费的学生,系统会自动生成发票,财务根据收费金额记账。而对于未缴费的学生,系统会自动生成 应缴未交费名单,同时会进行学生欠费统计等批处理工作,将其返回教务系统。这一系列环节如采用手工操作则极为烦琐,因此,应设计一套包括财务和教务信息在内的高校学分制收费具体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结语
教育成本在学生、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分担,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学分制收费改革,是教育体制的重大突破,已经迈出了卓有成效的第一步。但是,学分制是以优质课程资源作为保障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资源还比较短缺,与学生需求量差距较大,这样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应从制度上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学分制改革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崇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探讨[J].商业会计,2019,(24):112-113.
[2] 慕兴宏.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9,(14):24-25.
[3] 马彬.我国高校学分制收费问题及建议[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8):30-31.
[4] 侯爱荣.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4,(6):90-92.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收费;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53-03
一、推行学分制收费的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分制下学费是弹性的,按学生实际选修课的学分来确定学费,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综合考虑选修课程,在完成专业学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主动去选修,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自身创造力,更好地培养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实行学分制管理,只要修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达标学分即可申请毕业,降低了学生的时间成本。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为了避免重修增加的学分收费,学分制收费倒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降低重修费用增加的学习成本。
第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和对教学工作的量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优秀、负责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的、能力差的教师可能会少有学生选课,就会因为听课学生少而面临待岗乃至下岗的风险。反之,优秀教师会出现学生抢课现象,这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目了然,工作量得到了相对合理的量化,进而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机制。所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给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注重授课方法,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竞争力。
第三,加强师资条件保障学分制收费的质量。实行学分制收费后,学生有权选择同一课程不同的授课教师,学生选的教师、选的课程等情况都可以从学生缴纳的学费收入中体现,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量化依据。对选课人数多、教学工作成绩优异的教师,在教学业绩计算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鼓励高水平教师多开高质量的课程。
第四,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学校根据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及各专业课程选修的人数配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有目的地投入人力、物力,减少了盲目投入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的现象,使教学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第五,相对体现高校收费的公平性。学分制收费的依据是学生实际选修的学分总数,实际每选修一门课程就意味着要消耗相应的教学资源,选修的学分多就应该多交学费,所修学分少就少交费,用学生学分来计量教学资源的耗费更能够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性。对学生来讲,学分制的公平性还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决定选修学分的多少,真正的学有所好、学有所成。
第六,增强高校收费的公开透明性。学分制收费满足了学生及家长对所支出学费的知情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修学分和学制计算出应交学费,增加高校学费收取透明性。
第七,细化高校收费管理模式。对学校来讲,关于收取学费的一系列细则需要重新修订,学生重修、复修课程的学费需要重新制定明确的制度,细化了高校收费章程,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收费行为。
第八,实现校内或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按选修的课程缴费,使高校各院系之间甚至相邻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在本校或外校选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相近学校之间开通互相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双学位等渠道,互相承认学分,只需要按该学校专业学分缴费即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二、高校学分制收费信息化模式的建立
(一)建立可操作的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学分制的推行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应将高校收费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运用制度的规范性进行科学的管理。
1.建立弹性学制。随着学分制改革,各高校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为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学校可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不但应支持校内文理科互选和跨校攻读学位,而且应建立起跨专业的复合型学分制等。建立学分制的灵活性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可以方便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或延长学习时间。
2.建立专业注册学分制。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培养成本不同,学生缴费对教学成本的补偿也应该不同,再加上“双一流”大学和热门专业未来预期收益较高,预期收益的现值即培养成本也应该较高,因此应有专业注册学费的差异。
3.实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近些年来,学分制改革向深度发展。各个学校都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防止学生盲目选课,淡化专业界限,使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选课。同时优化课程结构,大幅增加选修课比例,规定选修课部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规定时间内修满两个专业学分的可获双专业证书;必修课不及格课程可以重修或自學重考,选修课不及格可以重新选课;减少必修课,将一般专业的必修课数量降至60%以下。
4.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部门为主体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各部门都开发有自己部门的业务平台,但全是为本部门需求服务,并未涉及相关部门业务,在学分制收费的形势下,这样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诸多不便,办一件业务可能需要跨很多部门,频繁地在各部门切换并重复录入信息,浪费时间、效率低。如果建立学生、教师及管理部门为主体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学生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包括学分信息、政策制度甚至成绩信息等,教师也可以查询到教学工作等相关信息。高校部门之间因管理权限不同,在平台上可以查阅相关部门工作信息的范围也不同。比如,经授权,学工部门、教务等部门可以查询学生欠费情况,财务部门可以查询学生的所选修学分情况,便于核对学分、结算应缴学费等。此举实现了教务、研究生部、学工部及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了各部门的信息沟通。 (二)完善高校学分制收费的定价方法
成本系数计算法:充分考虑了各学科培养成本之间的差异,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人均培养成本不同,各个专业培养成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应运用一个合理系数来进行折算。首先,按学科分为以下几个大类:理工类、艺术类、文史类。其次,确定标准成本系数即基准数据。再次,按该学科专业学生培养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重,计算出每个学科相应的成本系数。最后,用专业基准学分数乘以该学科成本系数,得出本专业学分价格,而后根据学生实际选课数量计收学费。
学分制收费定价模型如下:
F=P*Q+C1*H1+C2*H2+…
其中,F为学分制收费年度收费总额;P为基准学分单价,就是在不考虑各专业教育成本差异、学校办学差异等的情况下,每个学分单价,Q为学生选修课程学分数合计;C1,C2…为不同专业的学分差异系数,根据各专业的办学成本差异而赋予的不同系数,可以体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成本差异,H1,H2…为对应专业的修课学分。
影响学分差异系数因素分析如下:一是按学校分:国家“双一流”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四类;二是按学科分:理工类、艺术类、文史类;三是按社会上的热门程度分:热门专业、非热门专业;四是按国家政策扶持程度分:一般扶持专业、国家扶持专业。
以上各分类成为学分差异系数的影响因素,按程度不同折算系数差异。
(三)建立高校信息化的学分制收费管理平台
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校园局域网络技术使各类学生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建立财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银行收费系统相连接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信息平台,开通学生学费查询系统,使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实现从大类管理到个性化管理的转变。
笔者分析多所高校的收费流程,建立学分制收费管理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收费流程是涉及到教务、财务、银行和学生等多方面的,难度比较大。教务要制订出详尽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院系以每个学生按教学计划选课的情况制定出学生的选课表,然后系统会依据选课表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应缴学费。该系统包括教务管理和收费管理两大模块。教务管理模块又分为选课、统计学分、计算学费三个子模块,学籍注册、选修课和成绩管理都包含在其中。收费模块的流程是:经过授权的财务收费人员登录收费系统,依据教务管理模块录入的信息——每人每年的收费标准和收费金额进行操作。收费管理人员在收费时,只要录入学生学籍信息,就可以产生应缴学费数据,并进行收费的統计、分析工作。学生将学费存入指定的银行账户中,此时,对于完成缴费的学生,系统会自动生成发票,财务根据收费金额记账。而对于未缴费的学生,系统会自动生成 应缴未交费名单,同时会进行学生欠费统计等批处理工作,将其返回教务系统。这一系列环节如采用手工操作则极为烦琐,因此,应设计一套包括财务和教务信息在内的高校学分制收费具体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结语
教育成本在学生、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分担,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学分制收费改革,是教育体制的重大突破,已经迈出了卓有成效的第一步。但是,学分制是以优质课程资源作为保障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资源还比较短缺,与学生需求量差距较大,这样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应从制度上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学分制改革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崇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探讨[J].商业会计,2019,(24):112-113.
[2] 慕兴宏.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9,(14):24-25.
[3] 马彬.我国高校学分制收费问题及建议[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8):30-31.
[4] 侯爱荣.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4,(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