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觉醒,人生的解脱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jzs1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让许多文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然的行为,连苏轼都觉得难以“师范其万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仍不得不为官12载,从29岁起“投耒去学仕”,到41岁毅然决然地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他终于在周而复始的分裂中理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归去来兮辞》发出从此与官场永隔,终身与自然亲近的宣言。从身心分裂的痛苦到最后对“天命”的接受顺随和对造化的臣服参破中,陶渊明完成了自我解脱。全文从四个层面对生命觉醒、人生解脱进行了阐释。
  一、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解脱是摆脱“形役”
  陶渊明生命的觉醒首先表现在他意识到身心分裂的传警告急。全文从“心”和“形”的关系展开。“既自以心为形役”,“形”指的是躯体,“心”指的是精神的追求与憧憬。“既自以心为形役”代表身心之间的南辕北辙,严重分裂。心想自由翱翔,而身体却沉陷虚假浮滥、利益谋算的官场,不得不为“口腹自役”。这种不能身心合一的困境带来的紧张与冲突,是心灵痛苦的根源,难免要“惆怅而独悲”。用梁启超的一个比方来说:“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
  摆脱身心分离的困境,便是清醒地认识到“今是而昨非”,与临深履薄的官场生活彻底告别。落脱世故,回归田园,为的是恪守求真,不再劳神损身。当他终于摆脱了被视为“迷途”的官场,回乡之路身轻气闲、意似飘风。这种摆脱“形役”的感觉,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飘逸绝尘,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义无反顾。错觉里船行太快,时光太慢,一个“恨”字让陶渊明的焦急一览无遗。
  二、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解脱是傲世心安
  回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园子,“僮仆”“稚子”迎面而来。虽然是仅能“容膝”的弹丸之地,却是逃离现实樊笼,远离名利羁绊,寄托心灵最好的场所。既已到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所期待的生活就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杂诗十二首》其四)。乐享天伦,诗酒尽欢,人生夫复何求。他渴望的就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清淡自持,笃定坦然。在这里,可以用无所求的高傲应对身陷官场的折腰乞怜。当窗而坐,傲视人生。“眄”,义为“斜着眼睛看”。这个深得其乐的神情,正是心不为欲累、形不为物役才能深悟到的有酒怡颜的情趣和傲世心安的境界的体现。当人们在其他地方发动战争、追逐权力、积累金钱……陶渊明给了自己一个可以任性发呆的庭院。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随意所适,风光处处。他看到了一个令人迷醉的画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情此景,追名逐利的人只会错过。只有尘埃落定后的心安理得,方能妙悟大味至淡的自然真境,从而摆脱各种利害纷扰,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
  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解脱是生的喜悦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要对车马喧嚣的官场彻底否定,以息交绝游来营造与坚守内心的世外桃源。这种决绝告白着陶渊明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世与我而相违”,实是他的心之所感,毫不隐讳。“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他只要这样平凡纯朴的欢愉,来守护不同俗流的心志。“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他只要乐享琴书,与亲友述古畅怀的温馨,来营造自我的精神家园。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桃柳抽芽,繁荫夹道,春水灵动,流泉淙淙,生命的喜悦理应如此。当万物在自然中蓬勃舒展,人有什么理由用名利的缰锁让自己在虚假浮滥的困顿中萎靡“交病”?生命的喜悦是参与自然的生生化育,是感受丘壑的婉转曲折,是抚触生命的自由绽放。“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光阴怎忍再错过,只恐觉迟的念头萦之不去。
  四、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解脱是无惧无忧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天地赋命,有生必有死。既然死亡对生命的颠覆无人抗拒,何不将死亡的焦虑痛苦代之以坦然接受?“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两句悔不当初的扪心自问,确实把陶渊明曾经的彷徨和当下的痛悔刻画了出来。在时间的无涯里,生命的盛衰无常、人生的得失进退,终如过眼云烟。名利富贵和帝乡仙界都不过虚无缥缈之物,并非人生的必然追求,何必惶惶然不知所措,苦苦强求?解脱触手可及,又被一再错过,何不趁此良辰胜景去“植杖”“耘籽”,去登高“舒啸”,去临水“赋诗”,追求一种“冥忘物我”的天地境界,来替代向外求的期待和忧虑?登高可以畅怀,临流能够清心。自己的形体消融在自然之中,才能带来精神上的彻底解放、愉悦与舒适。“乐夫天命复奚疑”,“复奚疑”三个字充满了坚定的“归去来”的意志,与题目遥相呼应,这三个字辛酸疲惫又来路迢迢,真是道尽一切。
  陶渊明退回到田园之中,他找到了一种隐身与匿名的快感,与亲故诗酒言欢的快感,以自然的名义逃避官场折磨的快感。《归去来兮辞》是经历大悲痛、大忧虑后的大觉醒、大解脱。这种解脱并不刚强猛烈,他在拯救心灵的道路上撕开虚名浮利的羁绊,用傲世心安的境界倾听感受自然真境中的生命喜悦,在无惧无忧中乐天安命。这样,他的心终于在剑拔弩张的撕裂中得以安放。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看见——日落时分,湖水被天光层层染红,渐至夜色浸染,晨光熹微,陶渊明衣袂飘飘,船行如风,背后则是动荡不安的晋朝天空。
其他文献
我和冯渊老师,因文字而结缘。  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有较多关注,也会看看语文类杂志上的文章,这其中,冯老师回忆他学生时代几位语文老师的一篇随笔,给我留下过很深印象。我在大学开设写作基础课,在开始“感觉和记忆”的训练单元时,还把这篇文章作为例文推荐给学生。后来,我发现,他不但写得一手充满形象感的记叙类好文章,而且,在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探讨语文教学的学理性问题时,也能提出一些益人心智
在“夏丐尊研究”著述中,汲安庆这部书较为宏观、系统、深入,颇具学术含量。  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这代学人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没有一部宏观性、体系化的语文教育学理论专著。他们写的多是随笔、杂感、短论,极少称得上论文,而且零散杂乱。少数成系统的著作,一般是语文教学法方面的,也罕见严密的论述、论证,理论性偏低。夏丐尊研究,得从诸多散漫的文章、著作中去归纳、提炼出语文教育思想,
《(红楼梦)选读》是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一种,教材选取《红楼梦》的部分章节编为四个单元十二课。每课包括“提示…‘正文”“鉴赏与探究…‘链接资料”四个部分,每个单元后有一个助读。编者在前言中介绍了编写宗旨:帮助学生较深入地了解这部名著,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把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这一宗旨体现了语文版教材选修与必修的对应衔接。    一、学情分析    为了在教学设
朱德熙(1920-1992),江苏省苏州市人,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1939年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第二年转入中文系学习。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教学与研究工作,为祖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发表过许多重要观点,尤其对作文批改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两部作文指导的普及性读物《作文指导》和《作文批改》。  《作文指导》一书1951年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编了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很多老师都将这两篇短文分开来教,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欠妥当的。编者之所以将这两篇短文编在一处,是要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如果分开,就会失去这种作用。  那么,如何将这两篇文章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文本内在的联系。这是两篇事理说明文,其说明对象不像事物说明文那样明显,而是具有一定的隐晦性,但两篇文章在说明方
日常人际交往,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有一个表达与理解的过程。说和写是表达,弄懂人家的意思自然是理解。一般的言语应对,彼此容易达成默契,如果要给人家讲一通道理,还想让人家接受自己的主张,那就不太容易。  首先,需要挑好交谈对象。孔子就明白这一点,谆谆告诫我们:“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以谈的人不去跟人家谈,错失了一个人物;不可以谈的人却要跟人家谈,就浪费了言语。孔子是这么说的,
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之际,为了帮助语文版教材实验区的教师深入领会《纲要》精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10年11月25日,语文出版社在沈阳举办了“全国小学语文(语文版)阅读教学研讨会”。研讨会专门请来了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用东北人的幽默言语,把从教31年的生动案例提炼成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让与会的近七百
投入作文教学探索近二十年,我和研究团队教师对所见的数千篇儿童习作中显露出来的共性越发感到不安。寻找问题根源,我们发现,正是不当教学所致。写作似乎已被逼入“不可教”的尴尬境地,但是,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时,好像在混沌中看到希望之光:“我们依然相信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但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没有人能够靠天赋或者灵感写一辈子。即便是天才的作家,一旦真正的写作开始,鸿篇巨制的写作也会变成一种劳役。很多作家创作生涯
根据文体特点解读文本和组织教学,是我们通常的做法。小说教学也大多如此,从复述情节开始,到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是分析环境的特点和作用。问为什么这样设计?答曰:小说教学就是要抓住三要素进行,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  但这种教学设计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分析情节离不开人物,分析人物亦离不开故事情节,把人物与情节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必然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节奏拖沓的现象,于是教学思路就不够清晰。
小学生真正对作文感兴趣的少,普遍的情况是他们害怕作文,觉得无内容可写。放眼国内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多彩,但这纷繁多样的习作教学研究,大多数都是“规定”好的,就是说,是教师给学生规定了习作的题目、对象、内容等等。而“约定”则不同。约定是指某些事物名称或行为规范是由人们共同认定或由共同习惯形成的。“约定作文”的内容、背景、事件、人物、活动等是双方约定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约定”首先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