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發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必然要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不再狭隘。教师既是学生的公仆,又是学生的向导;既是学生助手,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只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合作、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从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能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构建 新型 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 改善 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陈旧的权威式的师道尊严教育,确立了使命与服从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教师绝不允许学生说半个“不”字,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说一不二,学生惟命是从,师“白”生“白”,师“黑”生“黑”,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那种学生视教师为知识的代表、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旧模式,其弊端日趋显露,这就必然要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革新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交往,构建师生间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我国学生创新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落后的教学方式有关。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加班加点,拼命灌输,而学生则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形成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机械、呆板的状态,缺乏适应性、应变性和创新性。因此,必须革新教学方式,通过构建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来改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如果能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采取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将构建师生间新型的教学关系,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氛围,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大胆实践合作教学,并把民主性原则融入到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探索。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以及偏重死记硬背,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寻找规律,使学生自己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三、采取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选择性的增加、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更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从“传话”教学走向“对话”教学,把“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精神提出来,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接受一种好的教育可以挖掘出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为孩子创造一个令他心灵舒展的成长环境,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学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改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茹《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甘肃教育》,2002年,12期,第11页。
2.王文清《实施创新教育谈》.《甘肃教育》,2002年,12期,第40页。
3.赵玉琳 管然荣《“扬长避短”与教育创新——兼谈中外教育的差异》.《人民教育》,2003年,12期,第11页。
4.高桂荣《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人民教育》,2003年,12期,第19页。
5.梁彩霞《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年,第10期,第4页。
关键词:构建 新型 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 改善 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陈旧的权威式的师道尊严教育,确立了使命与服从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教师绝不允许学生说半个“不”字,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说一不二,学生惟命是从,师“白”生“白”,师“黑”生“黑”,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那种学生视教师为知识的代表、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旧模式,其弊端日趋显露,这就必然要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革新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交往,构建师生间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我国学生创新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落后的教学方式有关。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加班加点,拼命灌输,而学生则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形成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机械、呆板的状态,缺乏适应性、应变性和创新性。因此,必须革新教学方式,通过构建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来改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如果能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采取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将构建师生间新型的教学关系,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氛围,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大胆实践合作教学,并把民主性原则融入到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探索。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以及偏重死记硬背,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寻找规律,使学生自己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三、采取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选择性的增加、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更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从“传话”教学走向“对话”教学,把“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精神提出来,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接受一种好的教育可以挖掘出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为孩子创造一个令他心灵舒展的成长环境,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就能被激发出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学生,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改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茹《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甘肃教育》,2002年,12期,第11页。
2.王文清《实施创新教育谈》.《甘肃教育》,2002年,12期,第40页。
3.赵玉琳 管然荣《“扬长避短”与教育创新——兼谈中外教育的差异》.《人民教育》,2003年,12期,第11页。
4.高桂荣《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人民教育》,2003年,12期,第19页。
5.梁彩霞《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年,第10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