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规范《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断探索这一门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唤醒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规范其思想行为,使其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真正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教学要求 兴趣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观点以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情融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并没有深入体会到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只有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突破点,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先入题入境,流露真情,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角色扮演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这样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通过活动让小学生逐步分清是非、明辨道理,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更侧重未来生活的描绘和渲染,或者可以说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相比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它和学生目前的生活是相脱节的,所以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感觉思想品德课程讲解得非常好,但是在课下的生活、学习中用不上相关的知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努力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让我们的课程能够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和生活实际的良好连接。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感觉我们的思想品德学起来是很实用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身边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或是悲伤,或是喜悦。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思索,从中吸取教训,获得提高。另外,我们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我们每个家庭中,父母都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只有学校、教师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主阵地,它是对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明道理、知要求、见行动三者统一,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教学要求 兴趣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观点以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情融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并没有深入体会到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只有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突破点,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先入题入境,流露真情,以自己乃至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感染学生引其入题,以真情教学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引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节、角色扮演等来引发兴趣,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角色扮演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这样长此以往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通过活动让小学生逐步分清是非、明辨道理,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更侧重未来生活的描绘和渲染,或者可以说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相比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它和学生目前的生活是相脱节的,所以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感觉思想品德课程讲解得非常好,但是在课下的生活、学习中用不上相关的知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努力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要让我们的课程能够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和生活实际的良好连接。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感觉我们的思想品德学起来是很实用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身边会发生很多的事情,或是悲伤,或是喜悦。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思索,从中吸取教训,获得提高。另外,我们也要注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我们每个家庭中,父母都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只有学校、教师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主阵地,它是对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明道理、知要求、见行动三者统一,就是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