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bin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重点工程,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乃至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学生的作文难写,更难教,课程改革之后更是找不到教作文的方向。如何变难为易,我认为关键在于方法,教师的方法掌握好了就不算什么难事。长期以来,教师愁批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定“圈、框”,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囿于限制之中,没有创新的余地,只能死搬硬套;课后,教师的办公桌上则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每天“搬山”不止,一筹莫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被逼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
  由于一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新课程标准》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这样朝三暮四,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
  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存在着这样两种错误的做法:其一是大讲特讲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写作,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便让学生接二连三的写个不停,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三、训练形成呆板,缺乏创新意识。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沉寂呆板,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熟悉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系统、实用、灵活的训练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盲目地照搬和工作中的随意性,使作文教学规范化、有效化。
  四、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信息选择、处理、加工并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长足的发展。因此,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没有创新意识,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试想,在被动的心态下写作,怎么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呢?
  要摆脱以上作文教学的困境,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具有意识,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探索出一条适合教学实际的新路子,让作文教学真正插上创新的翅膀!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而且显示了很强的系统性。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于是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学可以完全放弃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由发展、发挥。
  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注重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写作语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我在教学中,摸索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①“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一首古诗,每周一首歌;②每天200字的摘抄;③每天一条好新闻;④课前10分钟的“记者招待会”;⑤开展评选“班级之最”的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获得了多种写作素材,而且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基础。
  2、开拓学生作文写作思路,激活学生写作兴趣。
  怎样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①原型启发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常有赖于“原型启发”。教师凭借优秀课文为原型进行启发,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了《白杨礼赞》一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后,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你们所熟悉的事物中,哪些东西可用它的特点来比喻人的高尚品格的。这一点拨学生们的想象闸门便打开了。
  ②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定势,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发现新的形象。例如,写牵牛花,一般人多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为“四化”进军“吹响号角”,逆向思维则讽刺它沿着绳索树枝上爬,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
  ③未来畅想法
  青少年最富于幻想,幻想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能激励人们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面临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人类的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二十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怎样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我们可以出类似于《2020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试作,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为实现“四化”而奋发学习的热情。
  三、巧下作文评语,激发习作兴趣
  作文评语是习作教学的一部分,当前,作文评语仍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缺少童趣、缺少激励、缺少启发”等弊端,这样的评语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不想看,不爱看。
  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针对每次习作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写评语,首先要针对每次习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写评语。
  2、充分激励,催人奋进。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与充分的激励则使人发挥自身潜力的80%—90%。因此,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努力发现并抓住中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之获得前进的动力。
  总之,作为学生,文章最忌随人后,要敢于创新,独辟蹊径,做到"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倘若立意新、选材新、表达新,那文章的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示范,首先做到。“自己强大了”,办法多了,改变别人,改变外界才会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一;营养供给,将身心调整至最佳状态,让自己随时拥有充沛的精力和敏锐的思维,信心满怀地成长。  莫让营养拖后腿;  孩子成长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精力,而合理均衡的饮食是学生的物质与营养基础。除了保证摄入足够的主食补充足够的热量外,还应多补充各类营养物质以满足身体需要。  1;益脑健脑,促进脑成长;  蛋白质是脑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学生成长大脑中蛋白质代谢非常旺盛,其学习、记忆、语言、思考等智力活动都
该论文选择半夏泻心汤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通过对半夏泻心汤配伍意义的研究,为该方临床疗效的提高,临床运用的加减化裁和开发中药新药打下一定基础,并且为中药复方配伍意义的
教育心理学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有两种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品质。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这些都是认识过程所必须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习惯、动力、意志、情感、勇于探索精神等,这些都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而学生朴素情感的培养是少先队中队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从早期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后来几十年的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在农村,尤其偏远山区小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却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作文题材雷同,千篇一律  农村大多远离城市,村里又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很单一,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大,差距较长。边远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现在又面临素质教育这个新问题,更是困惑多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城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生源的流逝严重;教师能力、素质的在培养在提高有很大的局限性;边远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家庭教育缺陷;留守儿童的逐年增加;社会教育的局限性(农村扫盲教育的不彻底)等等,给我们边远农村的素质教育带
【摘要】余秋雨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著名哲学大师周国平这样认为:“人生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书籍里有生命所需要的一切营养: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心灵,获得生命成长的快乐;在与童话、寓言中人物交流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的真谛,获得生命成长的滋养;在与诗歌
一、教育现象  到了高年级孩子的零用钱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下课很多同学往学校商店跑,短短的十分钟时间,孩子的心思都寻摸着怎样买好吃的,而不是休息好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一段时间下来,班里的垃圾桶常常爆满,卫生公共场地也常常看到五颜六色的垃圾袋,卫生流动红旗好几个星期没有光顾我们班级了。一个个每天花了好几块钱,可身体却没有长壮,反而经常有人闹肚子疼,嗓子疼,扁桃体发炎。  二、教育意义  看着孩子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