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科是初中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必修课程,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转变教学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形势下,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一、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生物学是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不是基础工具课,容易被学生忽视。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凭兴趣的,要上好生物课,就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但要靠强力把学生硬拉到生物这边来是行不通的,我想关键还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生物上来。
1.充分运用生物插图作用。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是具体实在的事物,在课堂中如果不用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材料,无论教师的语言怎样动人,逻辑怎样严密,学生始终感到看不见摸不着,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相反,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实物、模型和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地观察、讨论、思考、归纳、探索,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学,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材料相对欠缺。因此,充分运用课本中的插图,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图文并茂,教材配有大量的实拍照片、图片、绘图等。每册教科书一般在100页左右,插图则超过150幅。多数图片精美、逼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满足学生的兴趣追求。如有的显示生物的微细结构,有的展示生物外部形态。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有些生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所以课本中的大量生物插图学生很感兴趣。
2.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不仅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实验教学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时,由于在教材中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和七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一些,所以教师要逐步演示并指导学生实验:要想撕下的洋葱表皮不带果肉而且薄,就要撕得快;盖盖玻片时要强调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直观的观察与实验在学习中就更为重要。初中生物义务教育的新教材也正是因此将探究实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使这些探究实验发挥其最大作用,就成为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生物课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不亦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一条途径。
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途径时,先讲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同学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数都是空腹喝,光喝牛奶不吃其它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牛奶的营养都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对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1. 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在学习在还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那么对他所教的每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同时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凝难问题。
例如:施肥过多,植物为什么会烧苗?南瓜的子房会有发育良好和发育不全之故?这样做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讲究趣味性。
语言的艺术性是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科学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间接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细胞膜的结构时,把它比喻成一块双层的蛋糕上(磷脂双分子层)镶嵌着一些果仁(蛋白质分子)。再如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把它类比成人过河,若此人会水,他可以直接从上游漂流到下游(高浓度→低浓度)(自由扩散);若此人不会水,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当他从上游到下游时(高→低),不需花费力气(不要ATP)(协助扩散);当他从下游到上游时,需奋力划船(消耗ATP)(主动运输)。这样,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吸引学生注意听讲,且过耳不忘。
3.讲究导课艺术,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首要的环节。如果一堂课设计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引起兴趣的疑问,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及道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被悬念紧紧吸引,真正进入学生的角色。
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可采用“先松后精”方式。既先来段精神的开场白,讲“含羞草”等神密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及彷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插入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这样旁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讲解免疫与计划免疫时,提问“你们是否想知道当一个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可否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学了免疫与计划免疫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新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对课堂教学的展开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开始。
1)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从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各个方面去说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宣传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2) 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来谈。
生物作为一个窗口让学生认识自然,更启发学生该如何去改造自然,特别是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理应摆正生物的位置,平等地对待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生物学是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不是基础工具课,容易被学生忽视。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凭兴趣的,要上好生物课,就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但要靠强力把学生硬拉到生物这边来是行不通的,我想关键还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生物上来。
1.充分运用生物插图作用。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是具体实在的事物,在课堂中如果不用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材料,无论教师的语言怎样动人,逻辑怎样严密,学生始终感到看不见摸不着,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相反,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实物、模型和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地观察、讨论、思考、归纳、探索,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学,实物、模型、标本等直观材料相对欠缺。因此,充分运用课本中的插图,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图文并茂,教材配有大量的实拍照片、图片、绘图等。每册教科书一般在100页左右,插图则超过150幅。多数图片精美、逼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满足学生的兴趣追求。如有的显示生物的微细结构,有的展示生物外部形态。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有些生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所以课本中的大量生物插图学生很感兴趣。
2.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不仅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实验教学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时,由于在教材中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和七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一些,所以教师要逐步演示并指导学生实验:要想撕下的洋葱表皮不带果肉而且薄,就要撕得快;盖盖玻片时要强调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直观的观察与实验在学习中就更为重要。初中生物义务教育的新教材也正是因此将探究实验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使这些探究实验发挥其最大作用,就成为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生物课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不亦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一条途径。
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途径时,先讲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同学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数都是空腹喝,光喝牛奶不吃其它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牛奶的营养都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对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1. 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在学习在还带有很浓的情绪色彩。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那么对他所教的每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同时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凝难问题。
例如:施肥过多,植物为什么会烧苗?南瓜的子房会有发育良好和发育不全之故?这样做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讲究趣味性。
语言的艺术性是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科学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间接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细胞膜的结构时,把它比喻成一块双层的蛋糕上(磷脂双分子层)镶嵌着一些果仁(蛋白质分子)。再如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把它类比成人过河,若此人会水,他可以直接从上游漂流到下游(高浓度→低浓度)(自由扩散);若此人不会水,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当他从上游到下游时(高→低),不需花费力气(不要ATP)(协助扩散);当他从下游到上游时,需奋力划船(消耗ATP)(主动运输)。这样,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吸引学生注意听讲,且过耳不忘。
3.讲究导课艺术,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首要的环节。如果一堂课设计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轶事,引起兴趣的疑问,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及道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被悬念紧紧吸引,真正进入学生的角色。
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可采用“先松后精”方式。既先来段精神的开场白,讲“含羞草”等神密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及彷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插入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这样旁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讲解免疫与计划免疫时,提问“你们是否想知道当一个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可否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学了免疫与计划免疫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新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对课堂教学的展开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
行为是由意识决定,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首先要从培养学生重视生命科学的意识开始。
1) 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从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各个方面去说明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宣传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2) 结合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来谈。
生物作为一个窗口让学生认识自然,更启发学生该如何去改造自然,特别是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理应摆正生物的位置,平等地对待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