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独到的“一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工作室举办的一次培训活动上,我们邀请汤俊老师为大家执教示范课《北京的春节》。听完汤老师的课,我心里很激动,暗暗为他树起了大拇指:真是一节有借鉴意义的好课!
  先说说我的好课观:第一,学生有没有收获,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第二,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动起来;第三,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第四,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汤老师的课无疑是很出色的。
  第一,学生知道了散文写作的一点秘密,明白了散文阅读的一点窍门。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需不需要领略文章的秘妙?我认为是需要的,而且很有必要。缺少对文本秘妙(言语形式)揭示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完整的教学。缺少对文本秘妙关注的阅读,我认为是不完整的阅读。
  这节课,汤老师通过他的慧眼(其实是深厚的学养功底),看出了文本的秘妙,而在课堂上,他又有策略地让学生领悟到了这个秘妙。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象叠加”,还知道了选材的秘妙——选择合适的意象,意象指向的感觉要与实际一致。尽管汤老师给的关于“意象”的定义不是非常准确,但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至少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意象”的痕迹,这对学生今后的散文阅读、散文写作是很有帮助的。以后读散文,学生会主动在文中寻找并思考: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作者想借这些意象表达什么感觉?这些感觉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情感?比如,学生再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也许就和以往不一样了。他们捕捉到“花”“德国人种花”这两个意象,就会想:“花”给人什么感觉?美好?奔放?热烈? “德国人种花”给人什么感觉?为他人着想?对他人的尊重?为别人奉献?这两个意象的后面又藏着怎样的情感呢?那无疑有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对互帮互爱社会的憧憬……这样的阅读,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
  以后写散文,学生会主动思考:我想表达什么感觉?我的这些感觉需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我的感觉表达得是否充分?是否需要添加新的意象来强化?我选择的意象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是否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其实,不仅散文阅读与创作如此,诗歌的阅读与创作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说,汤俊老师此课的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
  第二,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内涵,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里蕴含的文化。
  我一直以为,无论教学什么类型的文本,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没有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基础,其他方面的学习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也是我一直不赞同“语文本体教学论”的原因。只是有的文本内容浅显,我们无须着力,学生可以自能得知(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往往在前两个板块中安排文意把握训练后,再安排其他训练项目,或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把握文意)。汤老师在教“意象”的时候,没有忘记这个任务。他让学生一次次体会意象带给他们的感觉,这就是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欢乐、温暖、富足、祥和……一一注入学生心头。我感受尤其深刻的一点是,汤老师课件的背景音乐非常妥帖。悠扬的音乐让我们深深沉浸在春节的美好氛围之中,勾起了大家对春节的无限回味,与文本内容浑然一体。对于在课堂中使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的做法一贯持审慎态度的我,也忍不住在这里为汤老师点赞了。
  第三,学生了解了本文的创作背景,知道了一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极有帮助。
  在我们以往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旧中国,就是黑暗的、悲苦的、破败的,只要一提到国民党,就是反动的、独裁的、腐败的、无能的、与人民为敌的……现在回头看,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片面历史观。随着更多史料的发现,我们得以看到一段段我们不太熟悉的历史。毫不讳言,这段历史我以前是不知道的。但是,听了汤老师的课,我仿佛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到的是,也许,学生能比我们更早地看清这段历史,不会像我们走这样一段弯路了。
  我们再来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这节课上,我们先看到的学生是沉默的、拘谨的,但是,随着汤老师的朗读指导,他们的身心慢慢打开了,口打开了,心也打开了,绷着的脸放松了,笑声多了,表情也自然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生发生这么多神奇的转变,可见汤老师课堂驾驭能力之高超。“这一段的意象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选择9个意象?”“梁实秋先生选择了哪些意象?给我们什么感觉?”“可否把斯妤文中的一段插入到梁实秋先生的文中?”这些问题密切指向文本的核心教学任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还有,课堂上汤老师多次安排朗读训练,也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
  接下来看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北京的春节》篇幅较长,汤老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选择了课文前几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细细品、细细读,从中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妙——意象叠加,感觉的强度与意象的多少成正比。这一部分做足做充分之后,学生便可以大展拳脚了。根据全息理论——整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含有整体的信息,比如,一塊玻璃碎片的构成元素与整块玻璃的构成元素是一样的,人的某个部位的DNA与整个人的DNA是一致的——如此,学生便能运用意象分析的方法解读整篇文章了。不仅能读这一篇,还能读这一类的散文。这不就是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吗?现在,很多教师研究的群文阅读其原理不就是如此吗?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汤老师本课的教学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用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情。我从来不认为语文教学有一条必须遵守而且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有,那就是遵循规律、顺应规律。而运用这个规律的前提,依然是尊重学情、符合学情。只要是尊重学情、符合学情的教法就应该值得肯定。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比如,第一课时应该干什么,这还是问题吗?比如,这节课没有教写字,是问题吗?这节课没有让学生动笔,是问题吗?语文特级教师郭蕾说:“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不在于他(她)把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在于他(她)的讲座讲得多么美妙,而在于他(她)对每个学生学习状态的了如指掌。”我觉得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这里所说的学习状态就是学情,而且郭老师强调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要清楚,不仅指对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清楚,还指教师要知道怎么帮学生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让他(她)获得进步。汤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学情是有充分预测和准确预测的,所以,他的教学很有针对性。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学完后有看得见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我们更要练就的本领是怎样巧妙地调控学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着办公桌上的一叠作文本,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学生们平时不是最爱看童话故事吗?怎么自己写出来的童话故事内容还是那么单调,题材还是那么单一?这不,看看这篇,写的是《狼和小羊》;瞧瞧那篇,写的是《龟兔赛跑》……每次遇到编童话故事的作文,学生们几乎选择的都是这些内容,似乎它们已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看到这一现象,笔者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作文课堂,可能是课堂中
一、读起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我们已经学过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生:清平乐。  (有学生读成了lè)  师:跟我读一遍,“清平乐(yuè)”。后面是这首词的题目,叫——  生:村居。  师:光看这两个字,能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乡村的美景。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地把这首词读一遍?好,这位男同学。  (生朗读,把“媚”读成了“méi”。)  师:可以得99分,有哪个地
语文教学已经进入“语用时代”。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依然存在许多困惑,有理念上的摇摆,也有实践中的迷茫。经常有老师问我:看你拿到任何一篇教材,最多短短的半个小时,就可以理出思路拿出设计,而且可以马上上课,还能上出不错的效果,这个本事是怎么来的?快速备课的奥秘是什么?拿到一个文本,怎样才能迅速找到“抓手”?  一、“发现”——生长点选择的原则路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优美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情感。  3.学习从平常的地方质疑。【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抓住精神  1.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者25岁时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留学10年。198
作为“光与影”的艺术——电影,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于一体,其呈现出的万千形态就是一部人类史。而儿童电影更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配音、扣人心弦的情节感染着儿童,在浸润中启发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那么,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儿童电影作为一种超文本形式引入课堂,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既探索了习作教学新视界,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播下希望的种子。一、依据学段特点,精选电影篇目  儿童电影题材广
一、课题引入  师:《山行》这首诗同学们还记得吧?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山行》)  师:真好!不愧是有实力的班,背诵得那么有韵味。同学们,在这首诗中,“人家”在云雾深处,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是一户怎样的“人家”,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出来。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去领略一下那“人家”独特的小院风光吧。  【点评:巧引古诗话“人家”。高老师从学过的古诗《山行》入手,让学生背诵,抓住古诗
尽管“教课文”与“教语文”仅仅一字之差,但涵义却大不相同。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借助全脑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走进“教语文”的境界。《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美丽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0年前一提到石油,大多数人只会联想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和黑油这3个关键词,那时老百姓对石油用途的认知还很浅显。而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已让更多人会首先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想到一起。  要将石油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的产品,需要在炼厂进行一系列加工,其中加氢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加氢技术一方面是生产清洁油品所必须的技术,另一方面它也是将炼油与化工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在绿色发展理念
记者:许老师,您好!您的“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已经成功培养了两期学员,当初成立工作室的源起是什么呢?  许友兰:名师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品牌和资源,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区域教育的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名师的打造和培育,离不开名师的支撑与引领。培养新一代名师,将优秀青年教师中的杰出者逐步培养成学科领军人、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振兴区域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2008年,如皋市教
一、梦蝶飞飞,飞入元曲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观看一个小视频。(课件播放《庄周梦蝶》)  师:今天这只蝴蝶飞出了庄周的梦里,飞到了我们的身旁。  (师课件播放诗文《咏大蝴蝶》)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仔细看,这首曲词和我们平时吟诵的唐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题目不同,唐诗的题目只有一个,可这首曲词有三个。  师:猜猜哪个是题目?  生:咏大蝴蝶。  师:那其他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