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个标准答案的质疑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题目往往有大家公认的标准答案,但这些标准答案中也不乏错误,由于我们没有细致推敲就接受了标准答案,在讲解练习和批改作业时,甚至在阅卷时都用这个“标准答案”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这样,错误的“标准答案”就以讹传讹地流传了很多年.下面,笔者对两个广泛流传的错误的“标准答案”进行探讨.
  题1: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上听,试解释这样做的道理.
  标准答案: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土地中比空气中传播快. 当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时,就发出了声音,而声音沿土地传播的时间比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短,所以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土地上,能够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
  与此类似的题目被多种学习资料和各类考试试卷转抄(百度一下,找到有该题目的网页有195篇),更多的是变形为选择题: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 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 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 马蹄声不能通过空气传到人耳
  D.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标准答案:C,那么A、B、D就是正确的解释了.
  笔者认为这种用比较传声快慢的说法来解释不符合实际:假定我们可以听见2千米远的敌人骑兵马蹄声,通过空气传播过来大约需要6秒多的时间,而通过大地传播过来大约1秒左右,那么就提前5秒的时间发现了敌人,这个提前量在实际战斗中似乎意义不大.而更为合理的说法是: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传播过程中声音能量衰减小,所以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够比在空气中听到更远的马蹄声.比如:耳朵贴紧地面能听到3千米远的马蹄声,在空气中能够听见2千米外的马蹄声,并估计战马较长距离的奔跑速度为5米/秒,那么发现敌人的提前时间就为战马跑完这1千米所用的时间200秒,这样才能够及早做好战斗准备.
  因此,题1的标准答案的关键点应该更正为:这是由于固体的传声能力强,气体传声能力弱造成的.而前面的这道选择题的选项D的说法本身没有错误,但却不能解释题干的问题,所以选项D应该更改为:土地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宋代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器用〉篇中有如此的记载: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牛马皮所做的中空箭囊,当作枕头,贴地而听,可以将远处的人马声放大.这种设置沈括的解释是“虚能纳声”,其实是共鸣器的原理,导致能够发现更远处敌人的动静,而与声音传播速度大小关系不大.有习题却把该现象说成“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 的缘故(填‘快’或‘慢’)”.
  题2:为什么灯泡总是容易在开灯的瞬间损坏?
  标准答案: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和温度有关.一般金属材料的电阻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丝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开灯的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所以开灯瞬间电流较大,灯丝易出现过热而熔断.工作一段时间后,灯丝温度升高,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的电流和功率接近额定值,因而难以损坏(百度该问题后,找到相关网页422篇文章均是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广为大家接受,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实际上自相矛盾:既然是由于灯丝温度低才导致电阻小、电流大、发热快的,怎么又同时“过热而熔断”呢?注意:这里“过热而熔断”的意思就是:温度过高,超过了灯丝的熔点,而温度的高低与发热的快慢并不是一回事.开灯的时候,灯丝温度低,产生的大量的热主要用来使灯丝温度升高,温度越高灯丝电阻就越大,电流随之减小,发热就会逐渐减慢,最后达到稳定的温度值.所以,从开灯瞬间到灯泡稳定发光过程中并不会出现远高于稳定工作时的温度.
  笔者认为灯丝断裂的原因不是温度的高低,而是温度的急剧变化造成的:通电前,灯丝处于常温状态;通电后,由于灯丝此时电阻小,电流就会很大,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灯丝温度急剧上升,灯丝同时急速膨胀,有些地方或许出现了膨胀不均匀的情况而导致灯丝断裂.如果灯丝没有断裂,那么灯丝在极短的时间内温度已经上升到一定程度,电阻也同时增大,电流减小,产生的电热逐渐减慢,而灯丝与环境的温度差逐渐变大而导致散热逐渐加快.当灯丝产生的电热与灯丝散热相平衡时,灯丝就处于最高温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灯丝不会再急剧膨胀而出现断裂的可能了.
  同样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电炉丝,在通电开始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由暗逐渐变亮最后达到稳定亮度的过程,而并没有出现突然特别明亮的现象(如图1所示).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螺旋状的电炉丝在通电后逐渐变亮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形变,甚至还可以听到电炉丝在形变过程中由于颤抖而发出的声音.
  灯泡的灯丝也是螺旋状的,除可以减小灯丝的散热面积,提高灯丝温度达到提高灯泡的发光效率外,还可以使灯丝富于弹性,减少由于灯丝急剧膨胀或收缩时引起灯丝断裂现象的发生.
  可见,对于标准答案不能人云亦云,需要独立思考,更要有质疑的精神.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解题反思就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当解答完一道题后,就要去反思本题的题意理解过程、知识点、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等等。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思考,是不断调整思维结构、深化思维层次、提高思维水平的过程,是进一步开发解题智力的过程,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  本学习模式下的高考化学复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题活动中的反思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解题反思学习活动创设氛围、条件,促使解题反
作文是语文的窗户,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可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存有不同程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对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重视作文之源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的知识80%来自课外。作文之道也应是这样。  我认为作文之源有两点:一是从阅读中积累;二是从生活中积累。  先谈阅读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摘要】传统的投资审计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不断探索投资审计新路子,把节约投资和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必须注意把握审计重点、加强质量控制、处理好相关的关系、防范审计风险,量力而行实施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关键词】 必要性和迫切性思路关系防范风险     建设投资是政府投资支出的重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不断上马。传统的投资审计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
期刊
“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有文采”包含“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四个方面。简而言之,“有文采”就是写的文章内容蕴含浓厚的情感,言语朴实自然,并且有节奏感。文采是高考作文得分的重要“增长点”。考场作文应在“有文采”方面下足功夫,让阅卷教师投入到你的语言中,使其受到感染,从而获得高分。考场作文怎样才有文采呢?    一、妙用词语    在高考
一、题目  (2010年理科卷第20题,14分)已知双曲线x2/2-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点P(x1,y1),Q(x1,-y1)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1)求直线A1P与A2Q交点的轨迹E的方程;(2)若过点H(0,h)(h>1)的两条直线l1和l2与轨迹E都只有一个交点,且l1⊥l2,求h的值.  二、得分情况统计  随机选取290300万份样卷进行统计,考生平均得分1.47
第四次新课程下的2010年广东高考数学试题(理科),语言朴实简洁,构思自然流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新课标理念;细细品味,试题精彩纷呈,难易试题错落有致,解答时如同欣赏一首名曲,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澎湃,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些都无不显示出命题者的用心和智慧,也禁不住让人佩服和赞叹!  亮点一:让数学试题“现代化”  翻开今年的试卷,最令高三备考人吃惊的是在课程改革时新增加的数学知识考查的分量比往年
本文基于旅游评价网站Tripadvisor中西方游客对上海五个地标性景点外滩、东方明珠、豫园、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博物馆的评价,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出西方游客对上海地标性景
我校采用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已有几年了,它以话题展开学习,在5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里共有 33 个话题,涉及人民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自然和环保、社会和社会生活、未来世界等。Stroller
案例: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90-91.  片段回放:  (在学生初步会认读半时后,教师展示一些半时的钟面.)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半时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针都指向6.  师:(板书:分针指向6)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还补充一点,除了分针指向6,时针都在格子的中间.  师:格子的中间是什么意思?  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大格,如果是半时,时针就正对着格子的正中间.  师:说
英语新课标人教版选修六教材第二单元的中心话题是“Poems”,并且在Reading部分重点介绍了五种简单的英语诗歌形式。在设计本单元教学的时候,我计划学完这个单元的内容后让学生尝试写英文诗。  一、利用Brainstorming形式让学生说出诗歌的写作目的  我在Warming up部分引入话题,请学生背诵他们学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或最喜爱的中文诗或童谣。然后提问:Why do people w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