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韩开春散文印象
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选考选用了韩开春的《荷叶》,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出自韩开春散文集《水边记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2010年《散文》选载了这篇文章(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图片和文字解说,介绍了26种水生植物。通过个例,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形态、产地、生态环境、生长特点、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有的结合了民间传说、诗歌、古籍,有的穿插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等,不仅能够让读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让读者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作者的那个年代,农村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苏北的乡村,更是水样的世界。一个人童年的生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它会给人们涂上一生的底色。水花生、兰花草、睡莲、芦苇、芋头、稗子、水莎草、水蓼……这些植物,它们大多数是人们的老相识,长在乡村广袤的深沟浅畔,昂扬着独属于它们的卑微的绿色。当然,卑微是我说的,对于它们来说,没有卑微或者高贵的分别,它们只是自顾自生长,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会如何看待它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水一样的童年,水一样的记忆,沉淀出水一样的文字。梭罗《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春光常在,和煦的春风暖融融地吹拂,抚慰着那些没有种子而繁衍的花朵。”风不停地吹过来,轻柔而和缓,水中的植物们,绿色的叶片上缀着细碎的阳光,窈窕地在清波上款摆着腰肢,若娇柔女子般妩媚。如若没有人疼惜,她们的芳华,在季节之后,会不会成为一件寂寞的事。
这些水中的事物,是独具着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的。我们每个人,行走在红尘深处,为着生存,为着欲望,忙不迭地追逐着,脚下的步子匆促而迷茫,即使路边有什么风景,也是无暇顾及的吧。而他,却能独对了波上寒烟,入目皆是绿意葱茏,是有福的了。或者也可以说,水中的这些精灵们,得遇这样一位知音,是有幸的了。
二、原文照登
荷 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呱咕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三、水样的世界,水样的文字
因为源自于与作者相同生活的童年记忆,《荷叶》留给笔者的是深深的共鸣,那种“一伸手挖出一个小水塘,一场小雨就能淹了小村庄”的水的世界里,就在这水边,记忆怎能不与水相连,于是汪汪汇成水样的文字。
这些生于水中长于水中的植物,令人想起《在水一方》,很自然的记住了《诗经》里那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生的植物,触目即是,这些水边绿色的精灵们,各个都是小孩子的玩伴,提醒着那些寡淡的岁月中无法忘怀的幸福,如此生机勃勃,充满着高涨的生命热情!韩开春用他浓淡相宜的笔触,娓娓地向我们讲述着,由草本身而拓展开去,演绎着与它们相关的种种故事。 我读着它们,这些令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草们,心中暗暗惊讶作者怎么会有如此独到的目光,又如何积累了这么广博的知识,打开他的文字,你简直就是在翻阅着一部水中植物的百科全书,他的笔纵横开阖,由点及面,由此及彼,他就像一个细致的画师,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幅幅美妙而又精致的画卷。
“与枯萎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落下它们的小飞机,歇歇脚……”(荷叶)沉浸在这样的文字里,周遭的世界也成了清凉的。谁还会在意是不是有夏日的燠热纠缠呢。我只恨不得也成了青青荷叶上流连着不肯离去的一只小小蜻蜓,扇动着薄薄的轻纱一般的翅膀,静下心来,管它浮世繁华,管它人情冷暖。
散文是本真的,拒绝矫饰。因而,它也最大程度上坦诚着自己的内心。有生命的绿色,也有水的清亮,更重要的,是那字里行间淡淡氤氲着的芳华。它丝丝缕缕地弥散着,让每一个读着这些字的人,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文字所营造的氛围里,一路回溯到过往的岁月中。
《荷叶》从残荷写起,记忆里的林林总总的片段便如鸟雀归巢一般翩翩而至,林黛玉、贾宝玉、李义山、初中的读书生活,恍惚间都拥挤在眼前。由残荷而又想到夏日的新荷,因为喜欢,作者开始洋洋洒洒,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少不了蜻蜓、青蛙和荷叶下面的黑鱼,踩荷的孩子们、与荷叶相关的游戏、荷叶粥、荷叶包着的卤猪头肉与油条,荷叶清香入口,有滋有味。
《荷叶》的语言也恰如荷叶底下的水,无声无息却又韵致无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委婉的叙述中包蕴本真情思。
四、高考题目设置及解析
2012年高考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近年来考生选做人数最多的,原因在于文本朴实无华、文字质朴生动,贴近考生童年的记忆,而不是像其他老朽类的文学类文本,总是把对人生的感悟在老朽的年纪升华成哲理的思考,你让一个风华正茂的考生怎能体会?2012年在选考内容上,文本选择独具特色,不仅文字优美,赏心悦目,而且考生驾驭文本的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试题的设置也是考生日常训练中经常涉及的,答起来也较为顺手,试题分析及解答如下:
16.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文学类文本多次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具体到本篇文章,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是在开头,属于景物描写,只要考生能够结合文本解答,就可以得到分数。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答案瑕疵:本题分值4分,答案点数三点,这是不完备的,按照考生的思维模式,这个试题至少应该有四点:第一为点明时间、地点、季节;第二才会有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因为没有时间季节在先,就不可能有残荷出现;第三,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这个答案的表述有问题,文章不是在渲染气氛,而是在抒写古徽州的人文文化景观,引起读者对古徽州的兴趣,从而跟着作者一起探究这里的环境的美好;第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散文的开头,作者们通常采用的技法,就是吸引读者跟着他一起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跟着作者一起感受或感悟。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④引起读者对作者小时候生活环境的兴趣,跟着作者一起走进童年世界。(笔者添加)
17. 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层级为C级,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在筛选文中信息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很强。分析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考生要能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加以梳理。所谓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总体思维技巧主要有:(1)从核心词句角度思考;(2)从结构、对应处思考;(3)运用文体特点进行思考。
概括的原则: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具体来说,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答案瑕疵:本题在答案设置上与分值不符,有故意刁难考生之嫌,三个答题点,5分的分值,不能让考生得到良好的思维趋向,而且要点不“要”,给考生的表述准确增加了困难。第一点比较准确,考生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数,这是考生擅长的,直接从文章中就可以找出,而且考生也能读懂,后面的内容都是对这一中心句的具体说明;第二点需要考生概括出来,按照题目的设置意思,应该准确概括为——给孩子的夏天增加快乐,是他们的“玩伴”,“玩伴”这个词,几十万的考生无人能够答出,这是设置答案人的失败;第三个答案概括就更不完全了,总领句是“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概述为给生活带来诸多美味,如妈妈做的清香的荷叶粥,爷爷用荷叶包卤猪头肉有清香的味道,让作者念念不忘。
【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
标准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使人顿生喜爱之情;②给孩子的夏天增加快乐,是孩子的“玩伴”,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增加无穷乐趣;③给作者的生活带来诸多美味,如妈妈做的清香的荷叶粥,爷爷用荷叶包卤猪头肉有清香的味道,都让作者念念不忘。
18. 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解析】这大概是今年最难的试题,考生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要对古典文学《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身世以及处世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学生基本上都学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但是,也有的考生可能基本没看过,因为中学里有些老师不去教学文学类文本,这一题也是得分最低的,考生可以得到的信息应该是“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而且“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这个时候,作者的心灵与林黛玉是共鸣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当然,这不在答题的范围。
至于感受的不同,考生可以从第三节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这是因为作者的年龄、情感经历、身世差别,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女有别,这一点,考题的答案无从涉及,因为从一些考生的解答之中就可以看到男女考生的显著区别,一个初中的男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体会感受如此多情的林黛玉的心情的。
答案瑕疵:这个答案,按照阅卷者来说是比较中肯和标准的,但是对于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再次掉入成人思维的陷阱。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总之,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文本选考题材、文本、语言、素材都能够切合考生实际,给考生以情感的陶冶,美文、美读、美赏,让考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可以纾解考生应试的压力,愉悦了考生的心情。
(作者单位:江门市开平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
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选考选用了韩开春的《荷叶》,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出自韩开春散文集《水边记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2010年《散文》选载了这篇文章(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图片和文字解说,介绍了26种水生植物。通过个例,分别讲述了它们的形态、产地、生态环境、生长特点、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等。有的结合了民间传说、诗歌、古籍,有的穿插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等,不仅能够让读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让读者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作者的那个年代,农村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苏北的乡村,更是水样的世界。一个人童年的生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它会给人们涂上一生的底色。水花生、兰花草、睡莲、芦苇、芋头、稗子、水莎草、水蓼……这些植物,它们大多数是人们的老相识,长在乡村广袤的深沟浅畔,昂扬着独属于它们的卑微的绿色。当然,卑微是我说的,对于它们来说,没有卑微或者高贵的分别,它们只是自顾自生长,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会如何看待它们——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水一样的童年,水一样的记忆,沉淀出水一样的文字。梭罗《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春光常在,和煦的春风暖融融地吹拂,抚慰着那些没有种子而繁衍的花朵。”风不停地吹过来,轻柔而和缓,水中的植物们,绿色的叶片上缀着细碎的阳光,窈窕地在清波上款摆着腰肢,若娇柔女子般妩媚。如若没有人疼惜,她们的芳华,在季节之后,会不会成为一件寂寞的事。
这些水中的事物,是独具着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的。我们每个人,行走在红尘深处,为着生存,为着欲望,忙不迭地追逐着,脚下的步子匆促而迷茫,即使路边有什么风景,也是无暇顾及的吧。而他,却能独对了波上寒烟,入目皆是绿意葱茏,是有福的了。或者也可以说,水中的这些精灵们,得遇这样一位知音,是有幸的了。
二、原文照登
荷 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呱咕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三、水样的世界,水样的文字
因为源自于与作者相同生活的童年记忆,《荷叶》留给笔者的是深深的共鸣,那种“一伸手挖出一个小水塘,一场小雨就能淹了小村庄”的水的世界里,就在这水边,记忆怎能不与水相连,于是汪汪汇成水样的文字。
这些生于水中长于水中的植物,令人想起《在水一方》,很自然的记住了《诗经》里那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生的植物,触目即是,这些水边绿色的精灵们,各个都是小孩子的玩伴,提醒着那些寡淡的岁月中无法忘怀的幸福,如此生机勃勃,充满着高涨的生命热情!韩开春用他浓淡相宜的笔触,娓娓地向我们讲述着,由草本身而拓展开去,演绎着与它们相关的种种故事。 我读着它们,这些令我既熟悉又陌生的草们,心中暗暗惊讶作者怎么会有如此独到的目光,又如何积累了这么广博的知识,打开他的文字,你简直就是在翻阅着一部水中植物的百科全书,他的笔纵横开阖,由点及面,由此及彼,他就像一个细致的画师,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幅幅美妙而又精致的画卷。
“与枯萎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落下它们的小飞机,歇歇脚……”(荷叶)沉浸在这样的文字里,周遭的世界也成了清凉的。谁还会在意是不是有夏日的燠热纠缠呢。我只恨不得也成了青青荷叶上流连着不肯离去的一只小小蜻蜓,扇动着薄薄的轻纱一般的翅膀,静下心来,管它浮世繁华,管它人情冷暖。
散文是本真的,拒绝矫饰。因而,它也最大程度上坦诚着自己的内心。有生命的绿色,也有水的清亮,更重要的,是那字里行间淡淡氤氲着的芳华。它丝丝缕缕地弥散着,让每一个读着这些字的人,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文字所营造的氛围里,一路回溯到过往的岁月中。
《荷叶》从残荷写起,记忆里的林林总总的片段便如鸟雀归巢一般翩翩而至,林黛玉、贾宝玉、李义山、初中的读书生活,恍惚间都拥挤在眼前。由残荷而又想到夏日的新荷,因为喜欢,作者开始洋洋洒洒,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少不了蜻蜓、青蛙和荷叶下面的黑鱼,踩荷的孩子们、与荷叶相关的游戏、荷叶粥、荷叶包着的卤猪头肉与油条,荷叶清香入口,有滋有味。
《荷叶》的语言也恰如荷叶底下的水,无声无息却又韵致无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委婉的叙述中包蕴本真情思。
四、高考题目设置及解析
2012年高考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是近年来考生选做人数最多的,原因在于文本朴实无华、文字质朴生动,贴近考生童年的记忆,而不是像其他老朽类的文学类文本,总是把对人生的感悟在老朽的年纪升华成哲理的思考,你让一个风华正茂的考生怎能体会?2012年在选考内容上,文本选择独具特色,不仅文字优美,赏心悦目,而且考生驾驭文本的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试题的设置也是考生日常训练中经常涉及的,答起来也较为顺手,试题分析及解答如下:
16.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文学类文本多次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具体到本篇文章,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是在开头,属于景物描写,只要考生能够结合文本解答,就可以得到分数。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答案瑕疵:本题分值4分,答案点数三点,这是不完备的,按照考生的思维模式,这个试题至少应该有四点:第一为点明时间、地点、季节;第二才会有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因为没有时间季节在先,就不可能有残荷出现;第三,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这个答案的表述有问题,文章不是在渲染气氛,而是在抒写古徽州的人文文化景观,引起读者对古徽州的兴趣,从而跟着作者一起探究这里的环境的美好;第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散文的开头,作者们通常采用的技法,就是吸引读者跟着他一起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跟着作者一起感受或感悟。
【答案】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④引起读者对作者小时候生活环境的兴趣,跟着作者一起走进童年世界。(笔者添加)
17. 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5分)
【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层级为C级,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在筛选文中信息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很强。分析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考生要能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加以梳理。所谓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总体思维技巧主要有:(1)从核心词句角度思考;(2)从结构、对应处思考;(3)运用文体特点进行思考。
概括的原则: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具体来说,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结构,再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最后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表述。 答案瑕疵:本题在答案设置上与分值不符,有故意刁难考生之嫌,三个答题点,5分的分值,不能让考生得到良好的思维趋向,而且要点不“要”,给考生的表述准确增加了困难。第一点比较准确,考生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数,这是考生擅长的,直接从文章中就可以找出,而且考生也能读懂,后面的内容都是对这一中心句的具体说明;第二点需要考生概括出来,按照题目的设置意思,应该准确概括为——给孩子的夏天增加快乐,是他们的“玩伴”,“玩伴”这个词,几十万的考生无人能够答出,这是设置答案人的失败;第三个答案概括就更不完全了,总领句是“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概述为给生活带来诸多美味,如妈妈做的清香的荷叶粥,爷爷用荷叶包卤猪头肉有清香的味道,让作者念念不忘。
【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作者念念不忘。
标准答案: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使人顿生喜爱之情;②给孩子的夏天增加快乐,是孩子的“玩伴”,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增加无穷乐趣;③给作者的生活带来诸多美味,如妈妈做的清香的荷叶粥,爷爷用荷叶包卤猪头肉有清香的味道,都让作者念念不忘。
18. 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解析】这大概是今年最难的试题,考生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要对古典文学《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身世以及处世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学生基本上都学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但是,也有的考生可能基本没看过,因为中学里有些老师不去教学文学类文本,这一题也是得分最低的,考生可以得到的信息应该是“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而且“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这个时候,作者的心灵与林黛玉是共鸣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当然,这不在答题的范围。
至于感受的不同,考生可以从第三节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这是因为作者的年龄、情感经历、身世差别,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女有别,这一点,考题的答案无从涉及,因为从一些考生的解答之中就可以看到男女考生的显著区别,一个初中的男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体会感受如此多情的林黛玉的心情的。
答案瑕疵:这个答案,按照阅卷者来说是比较中肯和标准的,但是对于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再次掉入成人思维的陷阱。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答案】①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②“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③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
总之,2012年广东高考文学类文本选考题材、文本、语言、素材都能够切合考生实际,给考生以情感的陶冶,美文、美读、美赏,让考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可以纾解考生应试的压力,愉悦了考生的心情。
(作者单位:江门市开平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校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