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皇帝逼出来的“学霸”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58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丰年间,吴县有个名字叫冯桂芬的人,以翰林编修的职务进入南书房任职。一天,冯桂芬没什么事儿要做,就在外面随意溜达,正巧遇到了咸丰皇帝。两人聊天之际,皇帝顺口问道:“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呢?”
  冯桂芬回答道:“我在读《汉书》呢。”皇帝听了很高兴,因为他正巧也在读《汉书》,已经读到了《匡衡传》,就聊起书中的一些內容,也想听听冯桂芬的看法。不料,面对皇帝的提问,冯桂芬显得惊惶失措,大汗淋漓,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读过《汉书》,只是隨口胡说了一句,根本无法答对。咸丰帝对这样的欺骗行为人为恼火,当即命令他回到原籍去,读三年《汉书》再回来复职。
  冯桂芬回到老家,根本没把皇帝的话放在心里,他每天吃吃喝喝,悠闲自在地过了三年田园生活,就重新回到京城复职去了。冯桂芬以为皇帝日理万机,大概早就忘了让他读《汉书》的事情。不久,皇帝召见冯桂芬,一看到他就问道:“你不是奉旨去读《汉书》的那个编修吗?”冯桂芬立刻惊恐万状,硬着头皮勉强回答:“是的。”皇帝又问:“那么党铟案涉及的人物,你能够全部说出来吗?”冯桂芬只好红着脸说:“我所读的是《前汉书》,您说的这段历史好像在《后汉书》里,一直没来得及读呢。”皇帝听了大怒,又一次下令让他回原籍去读三年《汉书》。
  这次,冯桂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回到家乡,拒绝一切访客,每天关起门来,发愤苦读两部《汉书》,研究治理天下的学问,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他已经将《汉书》的內容背得滚瓜烂熟,信心满满地回京复职,可惜的是,这时候咸丰皇帝已经死了,再也没有人在乎他是否读过《汉书》……
  说起来这个冯桂芬真是胆子够大,最开始假装爱读书,接下来被皇帝命令去读书却企图敷衍了事,后来发现无法蒙混过关,不得已硬着头皮啃书,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学霸”,却为时已晚。人不怕犯错,就怕一错再错,冯桂芬就是没有珍惜皇帝给他的第一次机会,白白在乡下荒废了三年的时光。看似很潇洒,最终荒废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其他文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生动鲜活的民间艺术,向来被誉为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的“根”和“魂”。但是,“今天,残存的古老民俗正面临前所未有剧烈的文化转型危机”,“对于这些积淀数千年的民俗‘活化石’,若不能及早、尽快、大量进行调查、记录和保存,三五年后。许多珍贵的民俗事物或都将永远由乡野中消失无踪”。从1986年起,画家杨先让率领考察隊十四次深入黄河流域,从黄河
期刊
从前,有位秀才很喜欢猴子,他从耍猴艺人那里买来了两只猴子,一只叫猴大,一只叫猴二。  秀才把两只猴子领进家以后,整日像宾客一样对待,好吃好喝,热情温和,关怀备至。  一段时间下来。猴二便瞧不起主人了.不仅连起码的礼貌不讲,而且经常亵慢奚落秀才。  这一天,秀才抚摸着猴二的脑袋,关切地说:“看看,身上的毛已经脏乱了,让我给你洗刷洗刷吧。”  猴二把秀才猛地一推,阴阳怪气地说:“谁稀罕你瞎摆弄!”  
期刊
春天一向很文艺的上海,今年因了一下数十天的细雨,氤氳的街市像极了吴冠中的水墨悬于窗前。某日,忽推窗,枝头新叶片片,桠间细雨点点,远处银亮亮的黄浦江奔涌而来。如此良辰美景,我选择读向继东编《2018中国杂文年选》。否则,岂不有负春天!  《2018中国杂文年选》一书,延续了向继东先生在选稿上高标准、严要求的一贯风格。入选作家既有鄢烈山、宋志坚、吴非、陆春祥、朱大路这样的杂文名家,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杂
期刊
《杂文月刊》2019年4月上原创版上《安全通报何妨指名道姓》一稿很切中时弊,说的是通报不点名,使大家“心中无数”,被通报者“有了侥幸心理”的现象。时下通报不点名很普遍,多用姓加“某”,如赵某、钱某某。文字学家说“某”字上甘下木,是结甜果子的树,但把“某”字用在通报上,这果子不酸不甜倒透着点怪味。“某”字有不明晰、不明确的意思。不记得哪天了,可说某天,而把清晰明确的事,故意往糊涂里整,有点像我国北方
期刊
天呐,我捅了一个马蜂窝!  那一日,雨过天晴,老伴到一楼阳光房观察云雨气象,抬头一看,突然发现二楼墙角处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似球状,大如碗口。近前凝视,原是一个马蜂窝,不知何时聚结而成。  于是我找来一根钓鱼长竿,轻轻开启一扇小窗,用竿捅之。只一下,馬蜂随即倾巢而出,密密麻麻,上下翻飞。四处逃窜,景象十分骇人。我急忙抽竿,迅速关窗。稍停片刻,只见四处飞散的马蜂重又聚于蜂窝之中。于是,又开窗捅之,成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今年第4期原创版《学校也需警惕“痕迹主义”》后,深有同感,该文似乎给人“猛击一掌”的感觉。  说到形式主义,就可能想到人们俗称的面子活、做秀、应景等现象。其实,这仅是表面现象。“痕迹主义”就是花样翻新的形式主义。之所以能糊弄人,原因有三:一是“显摆”的需要,“痕迹”记录了工作过程,  让人看了很“真实”、很“养眼”;二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检查必然要看资料,留下“痕迹”,就是工作成效;
期刊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我最近自费出版的一本杂文集,出版后,留下几十本自用,其余,悉数捐赠给了社会上的图书爱好者。  却没想到,身边有位好心朋友,帮我算了一笔账。他说:老兄啊,你集四五年时间发表的100多篇杂文结集出书,当然是好事,值得庆贺。但是,你想过没有,出书之前,每篇杂文稿酬平均150元吧。总共可得一万多元,而自费出书也花了一万多元。再把书捐赠出去,前后算下来,你是不赔不赚呀,或者说,这些年,
期刊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诞辰138周年。重提鲁迅,旨在学习鲁迅,继承和弘扬鲁迅杂文传统。那么,应当向鲁迅学习什么呢?鲁迅杂文传统的精髓又表现在哪里呢?窃以为,所谓鲁迅杂文传统,其精髓就集中表现为鲁迅精神。若非虚应故事,第一要务则是弄懂、认清鲁迅精神究竟是什么?  早于80年前,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其大著《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肯定:“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期刊
读今年前几期《杂文月刊》,看到“寻人启事”和“杂文有新人”栏目的几篇文章,心里乐开了花。因为,据我所知经常给贵刊撰稿的作者,如我这般的中老年人居多。我们还能再写几年?恐怕谁也说不准。现在贵刊吸引在校高中生这些新人,加入到作者队伍,真可谓别出心裁、高瞻远瞩。我衷心地为这一创举点赞。特别是看到小作者的几篇文章,将小青年特有的那股可爱的朝气与杂文必备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情不自禁的高呼,咱们《杂文
期刊
前些年,有些因贪腐落马的官员在忏悔时,将自己走上贪腐之路的原因归咎为“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贪官的这种诡辩自然遭到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口诛笔伐:难道我们老百姓也会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贪腐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包二奶吗?由于贪官们如此忏悔的说辞实在没有技术含量,实在荒唐,实在拙劣,所以近几年贪官落马后的忏悔中“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的说辞几乎绝迹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