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新课标“四基”中的一个关键点,吸引了众多教师的目光。特别是在今天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标改革,关于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是成了一个热点。在我看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引导和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过程,对于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基本活动经验信息技术发散思维
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教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教学知识点与培养思维的双重责任。美国科学家科尔比曾经说过:“经验获得至少要经过具体经验、反思性的观察、抽象性的概括、主动实践这四个阶段,并在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中加以完成。”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需要一个过程,尊重知识生成的客观规律,从已有经验的积累,到直接经验的获得,最终获得经验的符号性现象。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所以可以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动手实践,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下是笔者关于低段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几点探索:
一、通过具体参与方法,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参与方法,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更不要说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了,一般来说,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通过获得具体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
比如有一次数学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去“数一数”,我运用多媒体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了30朵各种颜色的花。这时候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看见我屏幕上的花朵没有?针对老师手中的花,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这时候学生问题的“闸门”瞬间被打开了,有的学生问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儿?”“红色的花朵有几朵?黄色的有几朵?绿色的有几朵?”“什么颜色的花朵最多呢?”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引发学生主动提问,会比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课堂效果要好很多,主动提问说明学生在努力思考。通过具体参与的办法,学生直接领悟了具体的经验,在生活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观。
在数学低段教学中,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将原本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具备数感。在数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着重对于学生数感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数感方面的培养,提升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多媒体举例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数学小问题,比如结合多媒体给出的生活情境,出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如“我们班有34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多少人呢?”这道题考察的就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知识点,而且题目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列出算式34-18=16,从而得出班内女生是16人。此外,笔者还曾出题“爷爷比爸爸大24岁,爸爸比儿子大26岁,爷爷比孙子大多少岁啊”,这道题关键在于解题,题目很简单,考察的就是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4 26=50,爷爷比孙子大50岁。通过举例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听了这样的问题后,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逐渐领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例子的列举,主要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扮演角色,运用动画片中的一些角色代入等,使学生对于数感有更清晰的了解。
二、通过回顾反思活动,内化为合乎逻辑的经验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于一体的学科,数学知识点相对来说是灵活的,学生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具备合乎逻辑的经验。在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通过回顾反思活动,进而内化为合乎逻辑的经验,这种经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理性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利用超级画板这个直观演示为主的现代教学方式,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回忆观看以往平面图形推导过程演示,“迁移类比”出圆的面积也可能要“转化”(化曲为直)。
我带领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课堂上我提到:“同学们,我们知道圆的面积的意义了,那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呢?同学们猜猜看。”“可能是要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可能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一样有计算的公式。”我点击课件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我们一起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电脑演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图) 我提问到我们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动动脑筋,想想吧!怎样转化?学生提到可以把圆平均分好后剪开来。
随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圆平均分成4份,再拼成如下图:
在转化的过程中通过超级画板演示拼摆图形,通过学生不断的观察、想象,不仅获得了观察的经验,而且渗透了又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极限思想”。这些数学思想的获得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经验,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三、通过证实获得经验,重新领悟创造新的经验
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循环的过程,所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验证,证实或者更正自己原先的猜想,重新领悟创造新的经验,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于经验的获得不加以重视,其实证实获得经验,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
承接上一个关于园圆面积计算的案例,有学生提到:“分成四份太少了,可以更细些!”教师再用超级画板平均分成8份,慢慢拼在一起如下图:
生:上下两条边还是比较弯曲,还可以再分小些。
(教师再用超级画板平均分成16份,慢慢拼在一起如下图:)
生:还可以继续分小来,会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继续操作演示:平均分成32等份剪拼起来如图)
师:这是平行四边形了吗?
生:还不是很像,上下还有点弯,倒是像个长方形了呢!因为左右两边更直了。
师:还能细分下去吗?想象一下,如果老师继续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结果会怎样呢?(越来越像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断等分下去,最后拼成的是什么图形呢?
随后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利用课件演示一个物体的摆放。学生从不同角度共同观察。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需要充分调动课堂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石,在渗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观念,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信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渗透,数学有效教学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之下,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探索,点亮了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孙敏、马美南,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生长——以《实际测量》的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年6期
[2]张卫星,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与内涵,[J],辽宁教育,2012年11期
[3]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基本活动经验信息技术发散思维
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教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教学知识点与培养思维的双重责任。美国科学家科尔比曾经说过:“经验获得至少要经过具体经验、反思性的观察、抽象性的概括、主动实践这四个阶段,并在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中加以完成。”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需要一个过程,尊重知识生成的客观规律,从已有经验的积累,到直接经验的获得,最终获得经验的符号性现象。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所以可以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动手实践,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下是笔者关于低段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几点探索:
一、通过具体参与方法,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参与方法,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更不要说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了,一般来说,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通过获得具体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
比如有一次数学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去“数一数”,我运用多媒体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了30朵各种颜色的花。这时候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看见我屏幕上的花朵没有?针对老师手中的花,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吗?”这时候学生问题的“闸门”瞬间被打开了,有的学生问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儿?”“红色的花朵有几朵?黄色的有几朵?绿色的有几朵?”“什么颜色的花朵最多呢?”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引发学生主动提问,会比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课堂效果要好很多,主动提问说明学生在努力思考。通过具体参与的办法,学生直接领悟了具体的经验,在生活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观。
在数学低段教学中,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将原本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具备数感。在数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着重对于学生数感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数感方面的培养,提升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多媒体举例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数学小问题,比如结合多媒体给出的生活情境,出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如“我们班有34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多少人呢?”这道题考察的就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知识点,而且题目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列出算式34-18=16,从而得出班内女生是16人。此外,笔者还曾出题“爷爷比爸爸大24岁,爸爸比儿子大26岁,爷爷比孙子大多少岁啊”,这道题关键在于解题,题目很简单,考察的就是两位数的进位加法,24 26=50,爷爷比孙子大50岁。通过举例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听了这样的问题后,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逐渐领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例子的列举,主要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扮演角色,运用动画片中的一些角色代入等,使学生对于数感有更清晰的了解。
二、通过回顾反思活动,内化为合乎逻辑的经验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于一体的学科,数学知识点相对来说是灵活的,学生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具备合乎逻辑的经验。在双边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通过回顾反思活动,进而内化为合乎逻辑的经验,这种经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理性的发散思维能力。
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利用超级画板这个直观演示为主的现代教学方式,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回忆观看以往平面图形推导过程演示,“迁移类比”出圆的面积也可能要“转化”(化曲为直)。
我带领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课堂上我提到:“同学们,我们知道圆的面积的意义了,那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呢?同学们猜猜看。”“可能是要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可能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一样有计算的公式。”我点击课件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我们一起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电脑演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图) 我提问到我们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动动脑筋,想想吧!怎样转化?学生提到可以把圆平均分好后剪开来。
随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圆平均分成4份,再拼成如下图:
在转化的过程中通过超级画板演示拼摆图形,通过学生不断的观察、想象,不仅获得了观察的经验,而且渗透了又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极限思想”。这些数学思想的获得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经验,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三、通过证实获得经验,重新领悟创造新的经验
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循环的过程,所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验证,证实或者更正自己原先的猜想,重新领悟创造新的经验,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于经验的获得不加以重视,其实证实获得经验,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
承接上一个关于园圆面积计算的案例,有学生提到:“分成四份太少了,可以更细些!”教师再用超级画板平均分成8份,慢慢拼在一起如下图:
生:上下两条边还是比较弯曲,还可以再分小些。
(教师再用超级画板平均分成16份,慢慢拼在一起如下图:)
生:还可以继续分小来,会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继续操作演示:平均分成32等份剪拼起来如图)
师:这是平行四边形了吗?
生:还不是很像,上下还有点弯,倒是像个长方形了呢!因为左右两边更直了。
师:还能细分下去吗?想象一下,如果老师继续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结果会怎样呢?(越来越像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断等分下去,最后拼成的是什么图形呢?
随后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利用课件演示一个物体的摆放。学生从不同角度共同观察。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需要充分调动课堂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石,在渗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观念,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信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渗透,数学有效教学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之下,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探索,点亮了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孙敏、马美南,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生长——以《实际测量》的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年6期
[2]张卫星,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与内涵,[J],辽宁教育,2012年11期
[3]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