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本文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谈谈如何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挖掘散文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散文,又称“美文”,它取材自由广泛,感情真挚充沛,文笔优美动人,有着其他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
1. 丰富的意境
散文是写实的,又是抒情的。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感情与意象的结合体,是文章主题的升华,富有感染力。好的散文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朱自清的散文意境优美,感情浓厚,会使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背影》中作者首先写家中祸不单行,光景惨淡,营造一种淡淡哀愁的氛围,然后写浦口车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精彩瞬间——背影,选取“背影”作为刻画的重心,视角独特而且情意深重。“背影”这一意象凝聚着父子深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者往往能体会到“背影”的内在美,进行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解读。
2. 真挚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是一种表达作者生活体验的文体,它注重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大家朱自清更是抒情高手,作品中总是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背影》抒发了儿子拳拳的爱父之心和深深的自责之情,也充满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父子深情在朴实的文字里荡漾,使多少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父亲!
3. 简洁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讲究准确简洁,讲究修辞,句式多变,能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背影》中作者用白描手法,运用几个动词,准确勾画出父亲穿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作者抓住“走”“探身”“穿过”“爬上”“攀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表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抒发父子深情。
4. 巧妙的构思
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即取材自由,写法灵活,但主题鲜明。不管它的结构如何汪洋恣肆、摇曳多姿,但始终有一条串珠似的线贯穿全文。例如《背影》中四次写到“背影”,三次写到“流泪”。“在南京勾留一日”一言带过,这是略写之法。花了三节文字交代家中惨淡的光景,这是铺陈之法,为下文描写“背影”做了铺垫。散文是作者感情的抒发,构思十分巧妙。《背影》选用独特视角,选取平凡小事表现了伟大永恒的主题,这种构思富有创新性,令人拍案叫绝。
二、实施散文美育的途径
初中生年龄尚小,大多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生活体验也不是很深刻,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但他们精力充沛,热爱美,追求美。因此应发挥散文富含美育因素的优势,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那么实施散文美育的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吟咏中感受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文章中的每个形象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提炼,也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通过诵读,能达到审美传情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教师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技巧,并采用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等手段,使学生感到文如己出,“耳醉其音,心同其情”。
2. 展开想象诱发美
想象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欣赏和创造,也就没有意境。而散文的艺术之美正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中,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探索其蕴藏的艺术之美,获取其艺术的真谛呢?这就要诱发学生展开想象,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审美联系,进而感受形象中包含的美,达到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就《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父亲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之职被解除,还借钱办丧事,处于人生的低谷。在困苦中,父亲不光为“我”和兄妹们付学费、车费及生活费,还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看到父亲的黑布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联想到铺在座位上的父亲给“我”做的新紫毛皮大衣;看到父亲攀月台的挣扎,联想到父亲为谋生而奔波。通过想象,散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上了一座桥梁,学生对作品从表层的审美感知进入到审美的全新天地,从而把握蕴含在文章深层的艺术美。
3. 创设情境提升美
心理学研究显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诱发主体强烈的审美期待,而阅读美文,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在分析了《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之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此时播放黄磊的音乐《背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谈谈家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编辑手机短信发给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当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就会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层领略作品营造的美学意境。
当然,要充分体会散文的美感,还要揣摩散文的语言,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老师要指导学生赏析散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品味文章修辞的美妙动人之处,体会其形象感。要充分体会散文的美感,還要做到读写结合,模仿课文抒真情、绘美景,创造自己的“哈姆雷特”。
朱自清先生说过:“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定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甚么用处。”(《文心·序》)叶圣陶先生指出,读文学作品应“遵路识斯真,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二十韵》)。散文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教师与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沿着作者的感情脉络,才能到达那风光无限的美学顶峰,同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审美教育。
一、挖掘散文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散文,又称“美文”,它取材自由广泛,感情真挚充沛,文笔优美动人,有着其他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
1. 丰富的意境
散文是写实的,又是抒情的。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感情与意象的结合体,是文章主题的升华,富有感染力。好的散文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朱自清的散文意境优美,感情浓厚,会使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背影》中作者首先写家中祸不单行,光景惨淡,营造一种淡淡哀愁的氛围,然后写浦口车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精彩瞬间——背影,选取“背影”作为刻画的重心,视角独特而且情意深重。“背影”这一意象凝聚着父子深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者往往能体会到“背影”的内在美,进行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解读。
2. 真挚的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是一种表达作者生活体验的文体,它注重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大家朱自清更是抒情高手,作品中总是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背影》抒发了儿子拳拳的爱父之心和深深的自责之情,也充满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父子深情在朴实的文字里荡漾,使多少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父亲!
3. 简洁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讲究准确简洁,讲究修辞,句式多变,能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背影》中作者用白描手法,运用几个动词,准确勾画出父亲穿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作者抓住“走”“探身”“穿过”“爬上”“攀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表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抒发父子深情。
4. 巧妙的构思
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即取材自由,写法灵活,但主题鲜明。不管它的结构如何汪洋恣肆、摇曳多姿,但始终有一条串珠似的线贯穿全文。例如《背影》中四次写到“背影”,三次写到“流泪”。“在南京勾留一日”一言带过,这是略写之法。花了三节文字交代家中惨淡的光景,这是铺陈之法,为下文描写“背影”做了铺垫。散文是作者感情的抒发,构思十分巧妙。《背影》选用独特视角,选取平凡小事表现了伟大永恒的主题,这种构思富有创新性,令人拍案叫绝。
二、实施散文美育的途径
初中生年龄尚小,大多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生活体验也不是很深刻,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但他们精力充沛,热爱美,追求美。因此应发挥散文富含美育因素的优势,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那么实施散文美育的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吟咏中感受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文章中的每个形象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提炼,也是作者情感的结晶。通过诵读,能达到审美传情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教师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技巧,并采用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等手段,使学生感到文如己出,“耳醉其音,心同其情”。
2. 展开想象诱发美
想象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欣赏和创造,也就没有意境。而散文的艺术之美正蕴含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中,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探索其蕴藏的艺术之美,获取其艺术的真谛呢?这就要诱发学生展开想象,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审美联系,进而感受形象中包含的美,达到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就《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父亲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之职被解除,还借钱办丧事,处于人生的低谷。在困苦中,父亲不光为“我”和兄妹们付学费、车费及生活费,还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看到父亲的黑布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联想到铺在座位上的父亲给“我”做的新紫毛皮大衣;看到父亲攀月台的挣扎,联想到父亲为谋生而奔波。通过想象,散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上了一座桥梁,学生对作品从表层的审美感知进入到审美的全新天地,从而把握蕴含在文章深层的艺术美。
3. 创设情境提升美
心理学研究显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诱发主体强烈的审美期待,而阅读美文,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在分析了《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之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此时播放黄磊的音乐《背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谈谈家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或者编辑手机短信发给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当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就会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层领略作品营造的美学意境。
当然,要充分体会散文的美感,还要揣摩散文的语言,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老师要指导学生赏析散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品味文章修辞的美妙动人之处,体会其形象感。要充分体会散文的美感,還要做到读写结合,模仿课文抒真情、绘美景,创造自己的“哈姆雷特”。
朱自清先生说过:“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定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甚么用处。”(《文心·序》)叶圣陶先生指出,读文学作品应“遵路识斯真,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学二十韵》)。散文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教师与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沿着作者的感情脉络,才能到达那风光无限的美学顶峰,同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