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既是教师用来教的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媒介。如何合理、科学地编排语文教材体系,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对教材的内容要素进行合理的结构组合与序列编排,一直是语文教材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认识到教材体系对教材编写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切实研究,以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
一、体现学科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中“适应实际需要”、“逐步形成”、“丰富积累”等几点正是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体现。然而传统的语文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注重认知,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教材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教材编写首先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语文就得姓“语”,学语文的目的就在于能写会道。我们认为,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课文主导的单一文选系统。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教材都是采用单一的文选系统,似乎语文只能由一篇篇文章构成,而文章的体裁无非局限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大文体。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国外的一些经验。现行德国八年级语文教材一个年级的内容就包括文学生活类(报纸、青少年杂志提要、电视节目内容)、新闻格式、时事类书籍、广告、证词、小说节选、轶事、讽刺与幽默、寓言一比喻、传说一童话、连环画、话剧、叙事诗、诗歌、歌曲一流行歌曲、语言游戏等16种。二是注重实践活动。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正日益受到改变,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出现了多渠道。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如何能生活下去。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特级教师陈钟梁如是说:“如果说人才在于流动,朋友在于走动,酒杯在于晃动,那么,我要说,语文在于活动。”英国语文教材《英语》在“导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要求活动的书”。该书写作单元中有一节的标题是《从头脑风暴到最终完成》。在这一节中,列出了如下7个步骤:什么是“头脑风暴”?组织笔记、首次起草、精制草稿、校对和誊抄,而为了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头脑风暴,更是画了一幅有趣的漫画来吸引学生。这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二、体现时代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传统的语文教材选编的名家名篇可以说是够多的,然而能够体现时代意识的却不多,倒是考试早就跟上了这样的步伐。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试题:1994年的“四角龙化石研究”、1995年的“地球外讯号研究”、1996年的“造纸新工艺研究”、1997年的“颅脑与肠脑研究”、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动物冬眠奥秘研究”,光是2000年一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涉及体现时代意识的就有西部大开发、互联网、电脑、乒乓球赛、风险投资等多个方面。这些与时代紧密关联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劲语文是从生活中而来,学好语文可以更好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语文教材必须把最新的知识纳入到教材中来,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的最新发展,培养他们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每天发表的新文章数以万计,要选出几篇优秀的体现时代意识的文章应该不难,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现在有些教材编写者在这方面正在大力探索。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就在选文中力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打破过去语文教科书陈陈相因的旧格局,选人的新课文每册均占全部课文的60%以上,占现代文总数的80%以上。
三、贯彻人本思想
学语文,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工具,使语文这个工具成为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因而语文教材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让学生了解民族承载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交际交流的能力,这就理所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的是讲自然现象的,有的是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要学生从这些材料中学到读书、作文的能力的。语文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自然的或者有关社会的知识,因为那是物理、地理、历史那些学科的工作;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文学理论知识或者文学创作技能,因为中学毕业生需要的是一般的读书、作文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写作各种各类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阅读文学书籍,必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教给学生很多政治思想的知识或理论修养,因为那是政治课的工作”。由此我想说,语文教材的目的不在于选多少名家名篇或单一地采用文选方式,因为语文教材是作为一种载体,用来培养学生交流交际能力的,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我们都可以选入教材。名家名篇可以选,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选;以往的文章可以选,现在的文章也可以选;文字可以用,图片也可以用;文学知识可以选,学习方法也可以编,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来定。我们现在的教材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名家名篇导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发挥的能力都被分解在名家名篇之中,这显然是不尽合理的。《新起点英语》在导言中就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国家课程”、“评定”以及学习的要素和过程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本书该学什么,如何学习(附有许多学习符号指导)。其中第一册在讲完“什么是戏剧”后,布置了让学生写脚本的作业,在讲完如何制订编剧计划之后,作者写道:“现在,开始编自己的剧本,祝你好运,你可能是未来的莎士比亚。”整册教材无论在内容设计上,还是编排方式上,都紧紧定位在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上,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思考。
四、重视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两段文字:“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现在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写到议论文,准是考虑如何开头结尾。引用哪几句名人名言,如何起承转合等等,成了新一代的八股文。还有什么创新可言?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培养自己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表现创造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在50个州里倒数几名,但是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则排在全美第一位,而且加州连续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州哈岗拉朋特联合学区教育总监(相当于教育局长)约翰·克拉马认为:“从学生时代起便养成创造性思维方式,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能超越别人。”现在我们仍沉湎于追求分数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普遍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要远远比美国来得扎实。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好好回过头来反思一下,到底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还是一步步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充斥语文教材的是一个个标准答案,即便选文也是选约定俗成的经典之作,不要说有不同答案,就是可能产生相关答案的也要加以回避。这大概就是“利教便学”吧!《牛津英语教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了8张大16开的篇幅,设计了一则关于《在岛上》的单元材料,这则材料分“在我的岛上”、“旅行伙伴”、“装备”、“在岛上生活”、“问题”等5个分题,用了25幅大小不等的彩色图片,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情境,用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众所周知,语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答案的模糊性和丰富性,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因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现象。所以语文教材应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广阔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与探究的有效载体,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的答案有意无意地压抑或剥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欲望。
一、体现学科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中“适应实际需要”、“逐步形成”、“丰富积累”等几点正是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具体体现。然而传统的语文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注重认知,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教材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教材编写首先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语文就得姓“语”,学语文的目的就在于能写会道。我们认为,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课文主导的单一文选系统。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教材都是采用单一的文选系统,似乎语文只能由一篇篇文章构成,而文章的体裁无非局限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大文体。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国外的一些经验。现行德国八年级语文教材一个年级的内容就包括文学生活类(报纸、青少年杂志提要、电视节目内容)、新闻格式、时事类书籍、广告、证词、小说节选、轶事、讽刺与幽默、寓言一比喻、传说一童话、连环画、话剧、叙事诗、诗歌、歌曲一流行歌曲、语言游戏等16种。二是注重实践活动。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正日益受到改变,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出现了多渠道。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如何能生活下去。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特级教师陈钟梁如是说:“如果说人才在于流动,朋友在于走动,酒杯在于晃动,那么,我要说,语文在于活动。”英国语文教材《英语》在“导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要求活动的书”。该书写作单元中有一节的标题是《从头脑风暴到最终完成》。在这一节中,列出了如下7个步骤:什么是“头脑风暴”?组织笔记、首次起草、精制草稿、校对和誊抄,而为了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头脑风暴,更是画了一幅有趣的漫画来吸引学生。这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二、体现时代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传统的语文教材选编的名家名篇可以说是够多的,然而能够体现时代意识的却不多,倒是考试早就跟上了这样的步伐。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试题:1994年的“四角龙化石研究”、1995年的“地球外讯号研究”、1996年的“造纸新工艺研究”、1997年的“颅脑与肠脑研究”、1998年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动物冬眠奥秘研究”,光是2000年一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涉及体现时代意识的就有西部大开发、互联网、电脑、乒乓球赛、风险投资等多个方面。这些与时代紧密关联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劲语文是从生活中而来,学好语文可以更好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语文教材必须把最新的知识纳入到教材中来,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的最新发展,培养他们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每天发表的新文章数以万计,要选出几篇优秀的体现时代意识的文章应该不难,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现在有些教材编写者在这方面正在大力探索。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就在选文中力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打破过去语文教科书陈陈相因的旧格局,选人的新课文每册均占全部课文的60%以上,占现代文总数的80%以上。
三、贯彻人本思想
学语文,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工具,使语文这个工具成为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因而语文教材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让学生了解民族承载的文化积淀,培养学生交际交流的能力,这就理所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的是讲自然现象的,有的是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要学生从这些材料中学到读书、作文的能力的。语文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自然的或者有关社会的知识,因为那是物理、地理、历史那些学科的工作;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文学理论知识或者文学创作技能,因为中学毕业生需要的是一般的读书、作文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写作各种各类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阅读文学书籍,必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教给学生很多政治思想的知识或理论修养,因为那是政治课的工作”。由此我想说,语文教材的目的不在于选多少名家名篇或单一地采用文选方式,因为语文教材是作为一种载体,用来培养学生交流交际能力的,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我们都可以选入教材。名家名篇可以选,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选;以往的文章可以选,现在的文章也可以选;文字可以用,图片也可以用;文学知识可以选,学习方法也可以编,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来定。我们现在的教材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名家名篇导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需要发挥的能力都被分解在名家名篇之中,这显然是不尽合理的。《新起点英语》在导言中就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国家课程”、“评定”以及学习的要素和过程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本书该学什么,如何学习(附有许多学习符号指导)。其中第一册在讲完“什么是戏剧”后,布置了让学生写脚本的作业,在讲完如何制订编剧计划之后,作者写道:“现在,开始编自己的剧本,祝你好运,你可能是未来的莎士比亚。”整册教材无论在内容设计上,还是编排方式上,都紧紧定位在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上,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思考。
四、重视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两段文字:“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现在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写到议论文,准是考虑如何开头结尾。引用哪几句名人名言,如何起承转合等等,成了新一代的八股文。还有什么创新可言?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培养自己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在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表现创造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在50个州里倒数几名,但是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则排在全美第一位,而且加州连续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州哈岗拉朋特联合学区教育总监(相当于教育局长)约翰·克拉马认为:“从学生时代起便养成创造性思维方式,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能超越别人。”现在我们仍沉湎于追求分数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普遍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要远远比美国来得扎实。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好好回过头来反思一下,到底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还是一步步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充斥语文教材的是一个个标准答案,即便选文也是选约定俗成的经典之作,不要说有不同答案,就是可能产生相关答案的也要加以回避。这大概就是“利教便学”吧!《牛津英语教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了8张大16开的篇幅,设计了一则关于《在岛上》的单元材料,这则材料分“在我的岛上”、“旅行伙伴”、“装备”、“在岛上生活”、“问题”等5个分题,用了25幅大小不等的彩色图片,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情境,用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众所周知,语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答案的模糊性和丰富性,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因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现象。所以语文教材应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广阔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与探究的有效载体,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的答案有意无意地压抑或剥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