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套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赏析叙述类文本的模式鉴赏高中古诗词,本文对此以人教版必修3、4中的古诗词为例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叙事学;意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意图是将古诗词神秘而尊贵的面纱揭去,试图与普通中学生一道学习回答大纲、考纲下所设题目的本事,在这个层面上,对诗词抒情灵魂的虔诚必然要被搁置在象牙塔中了。限于篇幅,只对涉及问题粗浅而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力所能及地详为述及。
一、诗词题中自含叙述意味
联系内容来看,诗词的题目原本就有浓厚的叙述意味,这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被挖掘重视的。
二、叙事框架下的诗词内容:状物绘景
《蜀道难》中,四万八千岁与秦不通人烟起到烘托作用,高、险、上、下、折,为写“难”,描绘都极尽夸饰,这正是叙事状景的大手笔,鸟兽物声,笔笔见奇。笔墨夸饰铺排且准确警策,想象关联的使用很普遍,用词有力,衬托反复常用,掺杂着诗人深切体会的状物词语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秋兴八首(其一)》中,秋日枫林虽然以“凋伤”简切描写,却给人以审美空间,巫山巫峡秋氣森森,江波连天涌动,阴冷接天连地,便是很好的“写秋”之叙事状物。白帝城内处处赶制新衣以备过冬,每到傍晚,不远处传来令人满怀凄楚的捣衣声,也是一派生动的情景描写。《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一段文字铺排扬丽颇似赋作,“赋者,铺也”,可以肯定,“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是典型的描写。妙喻不断,以物喻物,以声写声,徐急有致,张弛自如,真切具体,动作画面皆有呈现,用词灵活,形式丰富,通感写声,状物之大手笔。
三、诗词的写人:简练、传神、费思量
诗词内容中塑造着丰满动人的形象。精通音律、词风通俗的柳三变用极尽夸饰铺排的笔墨赞美孙何治下的繁华钱塘,其目的无非是“归去凤池夸”,足见其投其所好的真诚可爱。晚秋的凄风苦雨中送别的他泪眼相对、无语凝噎,前途迷惘,一醉毕竟难解千愁,醒来后的孤寂忧伤却化成由己及人的普世关怀,任是何人罹此情景,不会生出“更与何人说”的怅惘呢?这不又是真诚可爱、鲜活生动的柳永吗?遭贬的心情不是很糟糕吗?瞻仰赤壁遗址,苏东坡竟然想起二十多岁就被封“建威中郎将”的周瑜,不但没有自惭,其超拔豪迈、自警自励令人折服!苏轼的释道情怀是一种大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甘贫苦、淡泊自许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乐观、处变不惊在《定风波》这首小词中不是诠释得很鲜活吗?自许英雄、用笔如舞剑的辛稼轩“栏杆拍遍”却无人会意,怎么会不柔肠顿生、泪洒盼揾呢?那是无人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辛酸苦泪,家国之思、求田问舍的内心犹豫充其量只是杂抹小菜。烈士尚有暮年,当功业未树岁月匆匆后,一个英雄自然满脑子“英雄群像激荡翻滚”,其自伤自悼便会激荡人心,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留给后人多少无奈呢?
四、叙述技巧:线索、详略、次序、章法、构思、谋篇
《雨霖铃》中,首句点出时空情景,次写送别之情景,且先以“兰舟催发”铺垫衬托分别时之错觉——时间急迫,紧随的是对此去之担忧和留下之空虚的设想,诗的行文线索极其明确,贯串各节点的是复杂心情之变化。下阕竟升华体会、放大主旨,由己及人,离愁也被渲染开来,脱去了上片的凝重集中,变得更加清淡而无处不在了。上下片的构思很清晰。《登建康赏心亭》中,先大笔勾勒以构图设色,接着以情驭景,由物及人,于上篇结束时一抒胸臆,“无人会,登临意”。下片脱开眼前实景,笔墨触及古人,这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申述,三典便是三种人生感触,看起来既不关景,又不关己,实则句句写心,末句以问作结,属于叙述艺术上的空白,意味深长,余韵不绝,以女子喻君王,不失含蓄隽永。《蜀道难》中,此作可近似为一篇游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复出现在从头至尾的各个部分,收到了一唱三叹的结构效果,每一次绝非简单的重复,首次有开门见山、拔节警策之效。从秦沿蜀道至太白鸟道,至青泥岭,其间杂以古蜀历史,开山神话,有奇崛的想象,有惊人的观瞻,用笔予取予求,信手拈来,夸张自如,开合有度,且行笔所到之处,无不紧扣危、高,足见行文自由与锁题之紧的统一。次段模拟劝人,衬托首段所写,又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线穿珠般写蜀道之难,渲染险、畏。末段在次段劝人意味的基础上,既紧紧关切蜀道之难,又放大眼光,又从历史长河中政治军事上要冲关塞的角度思考着墨,临了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结。精巧的构思掩盖在放荡恣纵的行文笔墨中,然实为散文手法。
我们的思路就是套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赏析叙述类文本的模式鉴赏高中古诗词,上面只是一点儿想法而已。
附 注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叙事学视角探析;课题编号:DX[2017]GHB4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叙事学;意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意图是将古诗词神秘而尊贵的面纱揭去,试图与普通中学生一道学习回答大纲、考纲下所设题目的本事,在这个层面上,对诗词抒情灵魂的虔诚必然要被搁置在象牙塔中了。限于篇幅,只对涉及问题粗浅而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力所能及地详为述及。
一、诗词题中自含叙述意味
联系内容来看,诗词的题目原本就有浓厚的叙述意味,这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被挖掘重视的。
二、叙事框架下的诗词内容:状物绘景
《蜀道难》中,四万八千岁与秦不通人烟起到烘托作用,高、险、上、下、折,为写“难”,描绘都极尽夸饰,这正是叙事状景的大手笔,鸟兽物声,笔笔见奇。笔墨夸饰铺排且准确警策,想象关联的使用很普遍,用词有力,衬托反复常用,掺杂着诗人深切体会的状物词语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秋兴八首(其一)》中,秋日枫林虽然以“凋伤”简切描写,却给人以审美空间,巫山巫峡秋氣森森,江波连天涌动,阴冷接天连地,便是很好的“写秋”之叙事状物。白帝城内处处赶制新衣以备过冬,每到傍晚,不远处传来令人满怀凄楚的捣衣声,也是一派生动的情景描写。《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一段文字铺排扬丽颇似赋作,“赋者,铺也”,可以肯定,“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是典型的描写。妙喻不断,以物喻物,以声写声,徐急有致,张弛自如,真切具体,动作画面皆有呈现,用词灵活,形式丰富,通感写声,状物之大手笔。
三、诗词的写人:简练、传神、费思量
诗词内容中塑造着丰满动人的形象。精通音律、词风通俗的柳三变用极尽夸饰铺排的笔墨赞美孙何治下的繁华钱塘,其目的无非是“归去凤池夸”,足见其投其所好的真诚可爱。晚秋的凄风苦雨中送别的他泪眼相对、无语凝噎,前途迷惘,一醉毕竟难解千愁,醒来后的孤寂忧伤却化成由己及人的普世关怀,任是何人罹此情景,不会生出“更与何人说”的怅惘呢?这不又是真诚可爱、鲜活生动的柳永吗?遭贬的心情不是很糟糕吗?瞻仰赤壁遗址,苏东坡竟然想起二十多岁就被封“建威中郎将”的周瑜,不但没有自惭,其超拔豪迈、自警自励令人折服!苏轼的释道情怀是一种大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甘贫苦、淡泊自许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乐观、处变不惊在《定风波》这首小词中不是诠释得很鲜活吗?自许英雄、用笔如舞剑的辛稼轩“栏杆拍遍”却无人会意,怎么会不柔肠顿生、泪洒盼揾呢?那是无人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辛酸苦泪,家国之思、求田问舍的内心犹豫充其量只是杂抹小菜。烈士尚有暮年,当功业未树岁月匆匆后,一个英雄自然满脑子“英雄群像激荡翻滚”,其自伤自悼便会激荡人心,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留给后人多少无奈呢?
四、叙述技巧:线索、详略、次序、章法、构思、谋篇
《雨霖铃》中,首句点出时空情景,次写送别之情景,且先以“兰舟催发”铺垫衬托分别时之错觉——时间急迫,紧随的是对此去之担忧和留下之空虚的设想,诗的行文线索极其明确,贯串各节点的是复杂心情之变化。下阕竟升华体会、放大主旨,由己及人,离愁也被渲染开来,脱去了上片的凝重集中,变得更加清淡而无处不在了。上下片的构思很清晰。《登建康赏心亭》中,先大笔勾勒以构图设色,接着以情驭景,由物及人,于上篇结束时一抒胸臆,“无人会,登临意”。下片脱开眼前实景,笔墨触及古人,这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申述,三典便是三种人生感触,看起来既不关景,又不关己,实则句句写心,末句以问作结,属于叙述艺术上的空白,意味深长,余韵不绝,以女子喻君王,不失含蓄隽永。《蜀道难》中,此作可近似为一篇游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重复出现在从头至尾的各个部分,收到了一唱三叹的结构效果,每一次绝非简单的重复,首次有开门见山、拔节警策之效。从秦沿蜀道至太白鸟道,至青泥岭,其间杂以古蜀历史,开山神话,有奇崛的想象,有惊人的观瞻,用笔予取予求,信手拈来,夸张自如,开合有度,且行笔所到之处,无不紧扣危、高,足见行文自由与锁题之紧的统一。次段模拟劝人,衬托首段所写,又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线穿珠般写蜀道之难,渲染险、畏。末段在次段劝人意味的基础上,既紧紧关切蜀道之难,又放大眼光,又从历史长河中政治军事上要冲关塞的角度思考着墨,临了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结。精巧的构思掩盖在放荡恣纵的行文笔墨中,然实为散文手法。
我们的思路就是套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赏析叙述类文本的模式鉴赏高中古诗词,上面只是一点儿想法而已。
附 注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叙事学视角探析;课题编号:DX[2017]GHB4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