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开展多种数学课外阅读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56-01
提起课外阅读,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才需要重视的。其实,数学学科的课外阅读也极为重要。因为课外阅读不但能锻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数学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一、联系新闻报道,导入新课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提起课外阅读,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辅导书或者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其实,教师可以利用新闻报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关注数学新闻,拓宽知识面。
以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学生虽然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圆,但是圆周率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一段关于圆周率日的报道来引入圆周率的概念。2016年的国际圆周率日为3月14日~16日,即3.1416,恰好是π约到小数点后四位的数字。期间,美国必胜客在门口挂上了普林斯顿教授约翰出的数学题,解答出来的幸运者可以享受3.14年的免费比萨;南京的一百多名师生共同欢度这个节日,并纪念了中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通过这个新闻,我导入了圆周率这个重要的概念,而且激起了学生对于圆周率日和祖冲之的兴趣。课后,我再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书籍去了解相关的课外知识。
联系新闻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课外阅读不再枯燥,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二、整合学科知识,拓展外延
学科与学科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探究得更深入一些,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以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教材中提到了大、小月,我便向学生提问:“大、小月分别是31天和30天,这是按照什么规则制定的?为什么整百数的公历年份,一定要是400的倍数才算是闰年?”学生一时想不出答案,我便鼓励他们自己查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有的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还有的学生直接向其他人请教……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学生通过阅读,不仅拓展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解决问题以及获取课外知识的方法,一举两得。
按照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打破学科的界限,突破教师课堂灌输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推导过程,引导探究
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充满了各种数字和公式,既枯燥又难学。其实,数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要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课外阅读,强化知识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刚刚步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公式往往较为反感。于是我在讲这节课之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查找关于乘法口诀的相关资料,上课时进行交流。经过课外阅读,学生发现,原来现在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欧洲直到十三世纪初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而其他文明古国也没有发现这种简单的基本计算规则。此外,学生还找到了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会觉得乘法口诀是一个很神奇且令他们感到骄傲的法则,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乘法口訣的记忆会十分主动,理解也更为深刻。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强化教材内容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有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的衔接,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教学的平衡。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非必修的阅读也就是课外阅读,它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能力。
(责编 罗 艳)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56-01
提起课外阅读,大多数人认为这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才需要重视的。其实,数学学科的课外阅读也极为重要。因为课外阅读不但能锻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数学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一、联系新闻报道,导入新课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提起课外阅读,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辅导书或者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其实,教师可以利用新闻报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关注数学新闻,拓宽知识面。
以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学生虽然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圆,但是圆周率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一段关于圆周率日的报道来引入圆周率的概念。2016年的国际圆周率日为3月14日~16日,即3.1416,恰好是π约到小数点后四位的数字。期间,美国必胜客在门口挂上了普林斯顿教授约翰出的数学题,解答出来的幸运者可以享受3.14年的免费比萨;南京的一百多名师生共同欢度这个节日,并纪念了中国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通过这个新闻,我导入了圆周率这个重要的概念,而且激起了学生对于圆周率日和祖冲之的兴趣。课后,我再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书籍去了解相关的课外知识。
联系新闻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课外阅读不再枯燥,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二、整合学科知识,拓展外延
学科与学科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探究得更深入一些,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以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教材中提到了大、小月,我便向学生提问:“大、小月分别是31天和30天,这是按照什么规则制定的?为什么整百数的公历年份,一定要是400的倍数才算是闰年?”学生一时想不出答案,我便鼓励他们自己查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查,有的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还有的学生直接向其他人请教……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学生通过阅读,不仅拓展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解决问题以及获取课外知识的方法,一举两得。
按照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打破学科的界限,突破教师课堂灌输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推导过程,引导探究
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充满了各种数字和公式,既枯燥又难学。其实,数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要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课外阅读,强化知识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刚刚步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公式往往较为反感。于是我在讲这节课之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查找关于乘法口诀的相关资料,上课时进行交流。经过课外阅读,学生发现,原来现在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欧洲直到十三世纪初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而其他文明古国也没有发现这种简单的基本计算规则。此外,学生还找到了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会觉得乘法口诀是一个很神奇且令他们感到骄傲的法则,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乘法口訣的记忆会十分主动,理解也更为深刻。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强化教材内容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有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的衔接,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教学的平衡。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非必修的阅读也就是课外阅读,它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能力。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