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清酒诞生于平淡无奇的大米之中,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国酒。但除了制造方法与中国有关,清酒的命名也和中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清酒名有着“中国古典迷你百科”的说法,许多清酒的名字更是引经据典,为酒赋予了更多寓意。细呷之下,仿佛在眼前会幻化出不同的意境。
酒名江湖
在日本有一款清酒,名为“上善如水”,是纯米吟酿高级酒,有着如丝般的口感。这款酒,得名于对中国古贤老子的致敬。
或许由于国民性使然,日本人对于崇尚锋芒不外露、谦虚、低姿态、谨慎的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便出自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日版为‘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节。
类似的清酒名,还有出自《庄子》的“明镜止水”,出自《史记》的“国士无双”。
中国古代的诗人,也成为日本酒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例如,岐阜县生产的纯米酒“梅寒山”,便得名于中国唐代白话诗人寒山。寒山在中国籍籍无名,甚至连生卒都未留下,但在日本却作为大诗人备受推崇。
明治、大正时期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曾以寒山为素材写下小说《寒山拾得》。寒山的诗富含禅宗的思想,讲究与自然的融合并不富修饰,因此可谓符合日本人不崇矫饰的国民性格。
类似的清酒名,还有出自《庄子》的“明镜止水”,出自《史记》的“国士无双”。
而岛根县产的纯米吟酿酒“李白”,对于中国人而言就亲切多了。该酒厂甚至直接取名“李白酒造有限公司”。诗仙李白好酒人人皆知,因此以他冠名酒厂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据说,该酒厂的名字源于在战前曾担任首相、岛根县出身的若槻礼次郎的创意。他还亲自为酒厂题字,迄今为止他的题字还留在李白酒的商标上。
若槻礼次郎是日本政界数一数二的酒豪,作为战前日本政党政治家的代表,他反对日本对中国的军事扩张,主张缩减军备,因此饱受日本右翼、军部的攻击。据说在煎熬之下,他每天在结束公务回家之后,一定要通过一番狂饮来摆脱烦恼。或许,这也是他羡慕“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的原因吧。
除了以“李白”直接命名的清酒,他诗篇中的名句也是丰富的酒名资源。“月下独酌”“两人对酌”“桃花仙人”,光是听到这些酒名,就不禁让人对酒的味道开始遐想起来。
清酒的命名还有很多种方式,有的用一年四季的花木和鸟兽及自然风光等命名,如“月桂冠”“菊正宗”“白牡丹”“松竹梅”“白鹤”等。
有以各类吉祥话作酒名的,如“福禄寿”“开运”“来福”“延寿万年”。
有以单个汉字玩味的,如“空”“和”“爱”“贵”“侠”。
还有一堆美人,“雪美人”“菊美人”“东洋美人”“南部美人”“千岛美人”……
日式分级
大家在吃日料时,总喜欢点上几壶清酒来助兴,但大多数人看到清酒标签上纷繁复杂的名字,恐怕是要头疼一番。就拿清酒知名的品牌“八海山”为例,同样的“八海山”又分成八海山特别本酿造酒、八海山吟醸酒、八海山纯米吟醸酒……若不是对清酒有一番研究,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区别,只能打个马虎眼随便喝上一通了事。
但要细究起来,清酒的分类标准其实也不难。只要记住以下两条标准,基本上就可以明白清酒的分类了。
一是是否有添加物,二是精米率。
清酒的基本原料为大米、米麹(酒母)和水,但部分清酒会在酿造后添加部分原料。当然,这部分添加的原料也有严格的标准,规定只能添加酿造酒精。无添加物的清酒,会一律冠上“纯米”二字,没有“纯米”二字的便是加入了酿造酒精的清酒。
相比添加物的有无,精米率是评判清酒品质的一个更重要的基准。
“米越磨,酒才越香”,根据日本政府的生产标准,根据精米率可以将清酒依次分成純米酒、本酿造酒(70%以下)、特别本酿造酒(60%以下,特别方法酿造)、特别纯米酒(60%以下,特别方法酿造)、吟酿酒(60%以下)、纯米吟酿酒(60%以下)、大吟酿酒(50%以下)、纯米大吟酿酒(50%)八个等级。精米率的数字越小,就代表清酒越高级。
清酒酿造行业认为,把大米削得越薄,越能去除大米的杂味,让酿出的清酒味道更加清爽。而且,要将精米率控制在很低的数值的话,不能依靠精米机处理,必须交由人工慢慢削磨。因此,精米率反映了一款酒投入的人力成本,成为衡量清酒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日常我们食用的白米的精米率大约为90%,也就是只从玄米中去除了10%的表皮。虽然精米率在40%以下就可以荣升为“大吟酿”了,但是本着匠人精神日本人在追求品质的极限上总是不遗余力。
在清酒中,精米率的记录是日本宫崎县新泽酿造店生产的“残响”。这款酒依日本歌手福山雅治的专辑而命名,它的精米率只有7%,也就是他们去除掉了玄米表皮的93%!
清酒的种类其实并不算多,因为严格的清酒分类标准所限,清酒很难在制造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硬要说的话,同类清酒的风味差别,体现在“东西”之分上。东日本生产的清酒因为选用早稻,味道偏淡和清冽。而西日本的清酒,会经过熟成这一步骤,有浓浓的熟成风味,因此比较适合加热饮用。
把大米削得越薄,越能去除大米的杂味,让酿出的清酒味道更加清爽。
獭祭模式
由于清酒风味相对单一,在日本本土的烧酒、外来的啤酒、红酒、洋酒的冲击之下,清酒的市场正在不断地萎缩。
据日本国税厅统计,日本国内的清酒产量,从1973年的峰值142万千升,降到了2016年的42万千升,缩水到原先的1/3。其中,只有作为高级礼品的大吟酿酒,保持了较好的销量,其余种类的廉价清酒,市场几乎全线崩盘。在日本年轻人中,更有清酒“土气”“过时”“不好喝”这些标签。
为了摆脱清酒面临的困境,各大酒厂可谓绞尽脑汁。但他们考虑的主要不是如何提高工艺,而是怎么卖出去。近来出现了诸如“超级S”(岐阜县)“夜之帝王”(广岛县)“最低野郎”(福冈县)“无风”(岐阜县)“獭祭”(山口县岩国市)“死神”(岛根县)这样的无厘头清酒品牌名。
但无厘头销售方式的源头,还是要追溯到“獭祭”。
獭祭的生产商—山口县岩国市周东町獭越的旭酒造,原本是专注于生产大吟酿酒的一家传统地方酒厂。80年代他们希望进军东京市场,将自己产品命名为“旭富士”。但没想正逢老社长去世,刚刚接手酒厂、子承父业的新社长樱井博志,不顾整个酒厂的反对,紧急叫停了这个项目。
樱井社长认为这个名字太过于平淡、缺乏吸引力,这样一款酒在东京是绝对卖不出去的。他灵机一动想到了酒厂所在的獭越,取其中一个字加上“祭”,便构成新品牌“獭祭”。
社长的异想天开之举,本可能是一场灾难—“獭祭”两字为难读字,甚至在读音上和日语的“土气”发音相似。但没想到这一招歪打正着,居然正对东京人的胃口,这款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在日本国内的同类大吟酿酒中销量名列前茅,更是出口欧美,获得了欧美顾客的好评。
獭祭酒名的来源,引发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有人将酒名来源解读为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号。李商隐的号,取自《诗经》中“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一节。他热爱书籍如同水獭爱捕鱼,因此自比为水獭,并将书籍比喻为鱼,自号“獭祭鱼”。此后,獭祭常用于指代勤于阅读、创作的文人。日本词人正冈子规,也将自己称为“獭祭书屋主人”。
但日后人们在采访樱井社长时,发现他根本对文学没什么興趣,所谓獭祭的附庸风雅,也不过是人们强加的想象。
人们这时才恍然大悟,但“獭祭模式”已经成功,只需要用品牌名称创造足够的话题性,就可以带动销量的增长。
这种模式,为日后的清酒厂商群起而效仿。例如前述的“超级S”,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花费150小时,将精米率降到18%,因此自嘲生产过程就如同一场自虐。
清酒在商品包装上的创新,也得益于战后生长于城市的新一代酒厂社长的生长环境。相比传统的酒厂社长,他们从小远离酒厂在城市中长大,对于清酒的工艺本身的兴趣并不大。
在都市中成长的背景,让他们非常了解城里人求新、求奇的口味。在80、90年代接手酒厂之前,他们往往从事其他工作,有丰富的现代商业知识,因此相比于老一辈的匠人他们可谓“外行领导”,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去包装产品而非改善工艺。这也是近来清酒在包装、创意、名字上不断推陈出新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