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这个娱乐多元化的时代,想要区分一部影片是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非常难。在娱乐化与商业化的潮流下,我国国产电影的步履艰难,而文艺片在表现力与创新力上则是不断前进的。陈凯歌导演将影片《梅兰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艺术片的心理需求,还保证了传记影片中人物故事的真实性,是一部极佳的商业片与艺术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陈凯歌导演在《梅兰芳》中所使用的独特叙事手法。
一、电影《梅兰芳》的叙事结构
(一)电影《梅兰芳》简介
由陈凯歌所导演的影片《梅兰芳》从2008年上映至今,一直都拥有着良好的口碑,并且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戏剧行业以及陈凯歌导演本人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
影片的时间线是参照梅兰芳先生的人生轨迹来展开的,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从少年时代到中年时代几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从侧面向观众介绍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民命运的悲惨,整个影片也散发出了浓浓的史诗气息。而影片的线索则是以梅兰芳先生为主线,以其人生故事为牵引,且整部影片当中穿插了许多戏剧表演,通过此种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戏剧的艺术魅力及风采。既满足了商业电影的需要,又把握了戏剧的精华,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特点完美融合到了影片当中。由于影片《梅兰芳》有着传记类电影的性质,因此其重点还是叙述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一重点的背后,陈凯歌导演却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加入了爱情、人生、时代以及艺术等多种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的加入才使得梅兰芳先生的形象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所使用到的叙事方式是传统的三段式,向观众讲述了梅兰芳先生人生最重要的三个片段,即“京城对垒”“梅孟恋”“抗日拒唱”。影片所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梅兰芳与名伶十三燕的京城对垒。因为梅兰芳先生祖上三代都与十三燕有着极深的交情,所以梅兰芳先生也与十三燕有着像爷孙一样的情感,而两者之所以会演变到最后在京城对垒比赛,是因为两人在创新戏剧表演形式这一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与十三燕的第一场对垒比赛以梅兰芳的失败而结束,但是梅兰芳先生不但没有放弃对戏剧的创新,而且顶着极大的风险对时装新戏《一缕麻》进行表演创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终赢得了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梅兰芳先生在已经能够赢下比赛的情况下,考虑到十三燕的声誉,打算放弃比赛,但是却被十三燕严词拒绝,并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十三燕最终在失败中接受了自己时代的结束。影片所讲述的第二个故事是梅兰芳与女艺人孟小冬的爱情,两人因戏剧萌生爱意,也因戏剧而分道扬镳,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凄美爱情故事。影片的最后一个故事则讲述了梅兰芳先生为了表达抗日决心,拒绝表演戏剧,直到抗日胜利才再次复出。
(二)宏大的文本叙事
由于梅兰芳先生在我国人民群众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因此影片《梅兰芳》的命名是直接采用戏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的名字进行命名的。梅兰芳先生是京剧旦角艺术集大成者,能够将刀马旦、青衣、花旦行当完美融合为一炉,且有着动听、优美、平和与甜润的梅腔,被世人尊称为“梅派”,其影响十分之广。此外,梅兰芳先生除了有着十分过硬的戏剧才能,在国际国内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梅兰芳”这三个字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名,而是作为戏剧领域的一个金字招牌、一个能够吸引国人目光的生动符号而存在,将“梅兰芳”三个字作为影片的名字,使影片叙述的故事和观众文化心态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三)宏大的舞台叙事与“他者”叙事
宏大的舞台叙事是指用固定的叙事模式与方式表达影片的永恒主题思想,而《梅兰芳》则是解构传统意义的宏大叙事,从多个角度来讲述故事并涉及不同的主题。影片《梅兰芳》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是“戏中有戏”,主要表现在对舞台的叙事当中,《梅兰芳》通过戏剧的形式在屏幕上进行展现。在戏剧舞台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他者”进行叙事。他者看似与舞台无关,实际上却又与舞台紧密相连,给观众提供了第二视角。
在影片当中,每当梅兰芳走上舞台时,台下的观众便会保持安静,而此时舞台之下的观众和荧屏之外的观众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心灵契合,这便是“他者”讲述故事的好处所在。影片中当舞台上一旦有人物出场,便会吸引起荧屏内外观众对于戏剧内容的期待,使荧屏内外观众不自觉地与舞台融为一体。
观众在感受戏剧艺术魅力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与荧屏当中的人物建立起连接,从而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通过感受戏剧艺术表演,进入到诗情画意的意识空间,从而达到影片观看的高潮。
二、电影《梅兰芳》的叙事手法
影片《梅兰芳》在电影属性上有着传记性质,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陈凯歌导演利用多样的叙事手法对影片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在描绘梅兰芳这一代戏剧大师的叙事方式上,陈凯歌导演所采用的是最为朴实的叙事方式,即及时性的叙事方式。通过最为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向观众展现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这不仅是对梅兰芳先生的尊敬,更是对观众的尊重。
(一)以故事为引线
因为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都是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进行的,所以通过对故事的敘述来推动电影情节发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表现形式。同样,影片《梅兰芳》也是利用对故事的叙述来推动情节向高潮阶段发展,陈凯歌导演在具体的故事表现中选择了三个故事,即“京城对垒”“梅孟恋”“抗日拒唱”。对这三个故事的选择体现出了陈凯歌导演的用心,因为就算是一个平民百姓也无法通过仅仅三个故事来展现其人生价值,就更不用说对戏剧艺术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梅兰芳先生。并且受制于影片时长的限制,导演无法向观众详细地叙述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因此在影片故事的选取上必须极具代表性。最终,陈凯歌导演决定从梅兰芳先生的事业、爱情与国家命运三个方面来展现其传奇的一生。
影片所叙述的第一个故事是梅兰芳先生与十三燕京城对垒一战成名的故事,随后便开启了其戏剧名伶传奇的一生。第二个故事则是梅兰芳先生与孟小冬小姐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也展示了二者之间有缘无分的心酸无奈。最后一个故事是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联系,在国家面临灾难时,梅兰芳先生作为一代戏剧大师所展现出来的气度,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体现。影片《梅兰芳》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这三个故事的选取有着莫大的关系,作品用最真实的情感展现了戏剧以及戏剧大师的魅力。
(二)真实与虚构的结合
影片《梅兰芳》作为有着传记性质的电影,达到了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而之所以一直强调这部影片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结合,就是因为影片《梅兰芳》并不能完全归属于艺术类电影。影片的二次创作痕迹十分明显,不符合艺术电影中不能过多创作的规定,其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是影片叙事方式的重要特征。其艺术虚构的叙事方式具体表现为对梅兰芳先生生平事件的二次艺术处理以及对其他相关人物的加工,是对人物的艺术改变和调整。例如,影片中让梅兰芳先生一战成名的十三燕,这个人物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通过影片对十三燕的描述,却可以发现这个人物与现实世界中的谭鑫培先生极为相似。通过影片对十三燕着装的描述,以及梅兰芳与十三燕京城对垒的故事,基本上可以确定人物十三燕的原型就是谭鑫培先生,但细微追究起历史上的梅兰芳先生与谭鑫培先生京城对垒的事件,其演绎过程与结果是否与影片一致却不得而知。此外,京城对垒事件也并没有让梅兰芳先生一战成名,这种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结合的叙事方式,在虚虚实实中推动了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名声赫赫的一代大师,其命运必定需要和时代以及国家相结合,艺术只有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才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亮。影片中最后一段故事就是对梅兰芳先生其历史、民族、国家以及个人的综合性叙述,整部影片所讲述故事的时间跨度达到了五十年,而这五十年的时间正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十年。从最初的清政府统治,到后来袁世凯统治,再到抗日战争,最后到新中国成立,这更像中华民族走向自强、走向成功的救赎之路。但陈凯歌导演选择弱化历史阴影对影片的影响,避免因历史的沉重而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导演的弱化不是对历史的抛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现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通过对其演艺生涯的展现,暗示着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是历史与艺术融合的叙事手法在影片《梅兰芳》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束语
影片《梅兰芳》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电影业以及戏剧行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其中所叙述的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而影片故事的叙事采用了以故事为引线、真实与虚构的结合以及历史与艺术的融合的手法,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电影《梅兰芳》的叙事结构
(一)电影《梅兰芳》简介
由陈凯歌所导演的影片《梅兰芳》从2008年上映至今,一直都拥有着良好的口碑,并且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戏剧行业以及陈凯歌导演本人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
影片的时间线是参照梅兰芳先生的人生轨迹来展开的,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从少年时代到中年时代几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从侧面向观众介绍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民命运的悲惨,整个影片也散发出了浓浓的史诗气息。而影片的线索则是以梅兰芳先生为主线,以其人生故事为牵引,且整部影片当中穿插了许多戏剧表演,通过此种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戏剧的艺术魅力及风采。既满足了商业电影的需要,又把握了戏剧的精华,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特点完美融合到了影片当中。由于影片《梅兰芳》有着传记类电影的性质,因此其重点还是叙述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但是在这一重点的背后,陈凯歌导演却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加入了爱情、人生、时代以及艺术等多种元素,正是这些元素的加入才使得梅兰芳先生的形象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所使用到的叙事方式是传统的三段式,向观众讲述了梅兰芳先生人生最重要的三个片段,即“京城对垒”“梅孟恋”“抗日拒唱”。影片所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梅兰芳与名伶十三燕的京城对垒。因为梅兰芳先生祖上三代都与十三燕有着极深的交情,所以梅兰芳先生也与十三燕有着像爷孙一样的情感,而两者之所以会演变到最后在京城对垒比赛,是因为两人在创新戏剧表演形式这一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与十三燕的第一场对垒比赛以梅兰芳的失败而结束,但是梅兰芳先生不但没有放弃对戏剧的创新,而且顶着极大的风险对时装新戏《一缕麻》进行表演创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终赢得了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梅兰芳先生在已经能够赢下比赛的情况下,考虑到十三燕的声誉,打算放弃比赛,但是却被十三燕严词拒绝,并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十三燕最终在失败中接受了自己时代的结束。影片所讲述的第二个故事是梅兰芳与女艺人孟小冬的爱情,两人因戏剧萌生爱意,也因戏剧而分道扬镳,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凄美爱情故事。影片的最后一个故事则讲述了梅兰芳先生为了表达抗日决心,拒绝表演戏剧,直到抗日胜利才再次复出。
(二)宏大的文本叙事
由于梅兰芳先生在我国人民群众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因此影片《梅兰芳》的命名是直接采用戏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的名字进行命名的。梅兰芳先生是京剧旦角艺术集大成者,能够将刀马旦、青衣、花旦行当完美融合为一炉,且有着动听、优美、平和与甜润的梅腔,被世人尊称为“梅派”,其影响十分之广。此外,梅兰芳先生除了有着十分过硬的戏剧才能,在国际国内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梅兰芳”这三个字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人名,而是作为戏剧领域的一个金字招牌、一个能够吸引国人目光的生动符号而存在,将“梅兰芳”三个字作为影片的名字,使影片叙述的故事和观众文化心态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三)宏大的舞台叙事与“他者”叙事
宏大的舞台叙事是指用固定的叙事模式与方式表达影片的永恒主题思想,而《梅兰芳》则是解构传统意义的宏大叙事,从多个角度来讲述故事并涉及不同的主题。影片《梅兰芳》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是“戏中有戏”,主要表现在对舞台的叙事当中,《梅兰芳》通过戏剧的形式在屏幕上进行展现。在戏剧舞台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他者”进行叙事。他者看似与舞台无关,实际上却又与舞台紧密相连,给观众提供了第二视角。
在影片当中,每当梅兰芳走上舞台时,台下的观众便会保持安静,而此时舞台之下的观众和荧屏之外的观众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心灵契合,这便是“他者”讲述故事的好处所在。影片中当舞台上一旦有人物出场,便会吸引起荧屏内外观众对于戏剧内容的期待,使荧屏内外观众不自觉地与舞台融为一体。
观众在感受戏剧艺术魅力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与荧屏当中的人物建立起连接,从而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通过感受戏剧艺术表演,进入到诗情画意的意识空间,从而达到影片观看的高潮。
二、电影《梅兰芳》的叙事手法
影片《梅兰芳》在电影属性上有着传记性质,因此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陈凯歌导演利用多样的叙事手法对影片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在描绘梅兰芳这一代戏剧大师的叙事方式上,陈凯歌导演所采用的是最为朴实的叙事方式,即及时性的叙事方式。通过最为真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向观众展现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这不仅是对梅兰芳先生的尊敬,更是对观众的尊重。
(一)以故事为引线
因为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都是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进行的,所以通过对故事的敘述来推动电影情节发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表现形式。同样,影片《梅兰芳》也是利用对故事的叙述来推动情节向高潮阶段发展,陈凯歌导演在具体的故事表现中选择了三个故事,即“京城对垒”“梅孟恋”“抗日拒唱”。对这三个故事的选择体现出了陈凯歌导演的用心,因为就算是一个平民百姓也无法通过仅仅三个故事来展现其人生价值,就更不用说对戏剧艺术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梅兰芳先生。并且受制于影片时长的限制,导演无法向观众详细地叙述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因此在影片故事的选取上必须极具代表性。最终,陈凯歌导演决定从梅兰芳先生的事业、爱情与国家命运三个方面来展现其传奇的一生。
影片所叙述的第一个故事是梅兰芳先生与十三燕京城对垒一战成名的故事,随后便开启了其戏剧名伶传奇的一生。第二个故事则是梅兰芳先生与孟小冬小姐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两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也展示了二者之间有缘无分的心酸无奈。最后一个故事是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联系,在国家面临灾难时,梅兰芳先生作为一代戏剧大师所展现出来的气度,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体现。影片《梅兰芳》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这三个故事的选取有着莫大的关系,作品用最真实的情感展现了戏剧以及戏剧大师的魅力。
(二)真实与虚构的结合
影片《梅兰芳》作为有着传记性质的电影,达到了真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而之所以一直强调这部影片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结合,就是因为影片《梅兰芳》并不能完全归属于艺术类电影。影片的二次创作痕迹十分明显,不符合艺术电影中不能过多创作的规定,其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结合是影片叙事方式的重要特征。其艺术虚构的叙事方式具体表现为对梅兰芳先生生平事件的二次艺术处理以及对其他相关人物的加工,是对人物的艺术改变和调整。例如,影片中让梅兰芳先生一战成名的十三燕,这个人物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通过影片对十三燕的描述,却可以发现这个人物与现实世界中的谭鑫培先生极为相似。通过影片对十三燕着装的描述,以及梅兰芳与十三燕京城对垒的故事,基本上可以确定人物十三燕的原型就是谭鑫培先生,但细微追究起历史上的梅兰芳先生与谭鑫培先生京城对垒的事件,其演绎过程与结果是否与影片一致却不得而知。此外,京城对垒事件也并没有让梅兰芳先生一战成名,这种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结合的叙事方式,在虚虚实实中推动了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名声赫赫的一代大师,其命运必定需要和时代以及国家相结合,艺术只有经历过时间的洗礼,才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亮。影片中最后一段故事就是对梅兰芳先生其历史、民族、国家以及个人的综合性叙述,整部影片所讲述故事的时间跨度达到了五十年,而这五十年的时间正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十年。从最初的清政府统治,到后来袁世凯统治,再到抗日战争,最后到新中国成立,这更像中华民族走向自强、走向成功的救赎之路。但陈凯歌导演选择弱化历史阴影对影片的影响,避免因历史的沉重而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导演的弱化不是对历史的抛弃,而是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展现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通过对其演艺生涯的展现,暗示着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是历史与艺术融合的叙事手法在影片《梅兰芳》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束语
影片《梅兰芳》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电影业以及戏剧行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其中所叙述的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而影片故事的叙事采用了以故事为引线、真实与虚构的结合以及历史与艺术的融合的手法,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