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第一条,从原来的“双基”扩展到“四基”,其中增加的就有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和儿童新知的生长和建构密切相关,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在参与游戏中总结经验,在画图表征中发展经验,在观察对比中提炼经验,在回归生活中应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儿童;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的第一条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目标简称“四基”,与实验版的课标相比,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
所谓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是指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史宁中教授认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恰恰是这种隐性的东西体现了数学素养.”也就是说,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谈一谈基于儿童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
皮亞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他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把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因此教师教学中需要大量直观的素材和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孩子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
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计算,“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是整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年级的加减法没有打好扎实基础的话,那么以后所有的整数加减法就很难保证计算正确.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积累相关的经验呢?利用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策略.
10以内的加减法以数的分解组成作为算理的基础,在教学1~5各数认识时,先让学生把物品分成两份,然后引导学生从无序到有序(如图1),在分物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经验,不仅仅只是操作学具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有序思维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把数有序分解的方法,那么就可以迁移运用到后面6~10各数的认识中,就能很快地把数的所有分解组成有序地找出来,不重复也不遗漏.
又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图2),借助小棒的操作,凑十法的理解就更直观和深刻,而且这种经验具有良好的迁移性.只要理解了为什么要从4里面分出1,为什么是分4而不是分9,学生理解清楚了,就可以把经验迁移到9加其他的数,继而迁移到8,7,6,5加几的计算上.
当然操作活动不仅限于计算教学,在其他很多教学内容中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页第8题(图3):
8.折一折,用做一个,“4”的对面是“(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儿童;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的第一条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目标简称“四基”,与实验版的课标相比,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
所谓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是指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史宁中教授认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一种隐性的东西,恰恰是这种隐性的东西体现了数学素养.”也就是说,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谈一谈基于儿童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
皮亞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他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把这一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也就是说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因此教师教学中需要大量直观的素材和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孩子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
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计算,“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是整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年级的加减法没有打好扎实基础的话,那么以后所有的整数加减法就很难保证计算正确.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积累相关的经验呢?利用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策略.
10以内的加减法以数的分解组成作为算理的基础,在教学1~5各数认识时,先让学生把物品分成两份,然后引导学生从无序到有序(如图1),在分物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经验,不仅仅只是操作学具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有序思维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把数有序分解的方法,那么就可以迁移运用到后面6~10各数的认识中,就能很快地把数的所有分解组成有序地找出来,不重复也不遗漏.
又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图2),借助小棒的操作,凑十法的理解就更直观和深刻,而且这种经验具有良好的迁移性.只要理解了为什么要从4里面分出1,为什么是分4而不是分9,学生理解清楚了,就可以把经验迁移到9加其他的数,继而迁移到8,7,6,5加几的计算上.
当然操作活动不仅限于计算教学,在其他很多教学内容中也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7页第8题(图3):
8.折一折,用做一个,“4”的对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