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策略在幼儿园沙画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小小的沙子能带给幼儿无穷的快乐,但沙子流动的特性也给幼儿作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此,教师在沙画活动中需要选取有效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的自主创作。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往往会步入以下两种误区:一是重视幼儿的艺术创造性,弱化自己的引导,导致幼儿在沙画制作中由于基础技能的缺失而无法完整呈现作品,产生挫败感;二是重视幼儿沙画技能的掌握,忽视幼儿的创造性,在活动中让幼儿按照一种固定模式来机械制作。虽然最终会制作出完整的作品,但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却毫无发挥。
  那么,教师在沙画活动中如何平衡“教”与“学”的关系,让幼儿既能掌握沙画制作技能,又能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支架式策略在沙画活动中的运用,即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幼儿自主建构学习经验搭建“脚手架”,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支持、引导幼儿不断完善自我建构。下面以大班美术活动“柳树”为例,总结幼儿园沙画活动中如何有效运用支架式策略。
  一、创设多元情境
  1. 融入生活情境,积累绘画表象
  “风儿和柳树”游戏来自幼儿的日常生活。春天到了,每个孩子都曾在公园里、周围小区看过柳树,从而为沙画表达“柳树”形象积累了表象经验。当孩子们多次欣赏柳树随风舞动的视频后,纷纷议论起来:“哇,柳树好美啊!”“风儿吹过,柳树长长的辫子好像在跳舞。”进一步地体验游戏,孩子们对柳树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运用动作、语言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多维体验柳树随风舞动的各种姿态,建构起柳树形态的表象经验,从而为下阶段沙画表现“柳树”的形象埋下伏笔。
  2. 营造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趣
  沙画活动中,营造审美情境,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十分重要,它能有效唤醒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自主地进行创作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将千姿百态的柳树图片制作成PPT,在投影仪上循环播放,并在活动室内播放背景古筝曲《一帘幽梦》,将活动室氛围营造得充满了美感。在充满美感的画面和乐曲中,幼儿自主欣赏柳树的各种造型,并通过肢体触摸,体验到了沙画的特别质感,获取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在多维的体验活动中,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思考:这么美丽的柳树用沙画应该怎么表现呢?
  3. 凸显自由情境,支持创作主体
  在沙画活动“柳树”中,我们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带领幼儿玩情境游戏“风儿和柳树”,在情景交融、诙谐幽默的游戏中,幼儿很容易抓住柳树的造型特点,感受当风儿吹过时柳树不同造型的美,并能与同伴进行大胆交流。接下来我再通过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探索不同姿态的柳树造型:“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柳枝、柳叶好像在干什么?”这样具体直观的启发性语言,使艺术创作氛围变得自由愉悦,调动了孩子们积极高涨的情绪。在优美乐曲声中,他们用已有的沙画技能大胆创作在风中飘舞的柳树,有的用沙画表现跳舞的柳树,有的柳树在风中梳理长辫子……在宽松自由的游戏情境中,幼儿身心得到了放松,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尽情发挥。通过体验式的探索学习,孩子们的感受在沙画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搭建有效支架
  支架式策略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幼儿学习,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以“支架式”问题为基点,沙画“柳树”活动的重难点则源于问题的需求;二是强调不断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支架”——也就是带有引导作用的问题,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倾听为“主动”思考,从而不断启发幼儿的思维。在大班沙画活动“柳树”中,针对活动的重点“能创造性地表现柳枝、柳叶在风中随风飘舞的动感”,教师设计了两个启发性问题:1. 春天来了,柳树都换上了美丽的新装,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 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柳枝、柳叶好像在干什么?针对活动难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探索各种形态的柳树造型”。教师提问:“风儿吹过柳树时,飘舞的柳枝、柳叶用沙画应该如何表现?”通过营造问题情境,依托多媒体,教师引导幼儿把对作品的理解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通过PPT实现欣赏与制作的对接。由此,在支架搭建过程中,通过多元化的策略支持,让幼儿创造性地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独特的作品内容。有的幼儿观察到柳条随风飘舞时都弯弯曲曲缠绕在一起,所以在绘制沙画的时候,他们特意用手指勾画出了好多圆弧,有的幼儿观察到柳枝随风垂倒在池塘边,所以用波浪线绘制出水面的背景。
  三、增加“留白”艺术
  在美术创作中,作者会巧妙使用“留白”的手法,为作品增加想象空间,从而使整个作品的构图、章法、画面更加和谐,意境悠长。同样“留白”也可运用在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即在活动进行中根据幼儿需要适时留出一些时间,教师不进行讲述,也不安排创作活动,而是专供幼儿独自欣赏。因为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当他们对某一客体进行感知时会与自身的已有经验相联系,从而对同一客体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这一过程非常值得教师关注,因为不同幼儿所获得的不同审美体验正是其发展水平的表征,我们要支持幼儿的独立探索。在活动中,当教师提问“当风儿吹过柳树是什么样的”,有小朋友先回答“飘动”,就有小朋友跟着回答“飘动”,之后忽然有一个小女孩回答“柳树在和它的好朋友跳舞”,这显然是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散。
  因此,在美术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留白”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通过“留白”让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经验来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理解,想象创造,从而获得新经验。这样一个“同化”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关于儿童发展的线索,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提供支架式教学。
  四、支持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使幼儿在集体思维碰撞,形成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学习经验的螺旋式上升。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加之幼儿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所以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在一种轻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进行的,而这种氛围是最容易启发思维,激发创新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引导,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加深孩子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如在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玩“风儿和柳树”的游戏,带着他们在游戏情境中探索柳树动态的造型。萌萌说:“我扮演的柳树是在风中和好朋友拥抱在一起的。”佳佳说:“我的柳树在狂风中像魔鬼在乱舞。”从以上对话中笔者发现孩子们的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在不断碰撞,从而让柳树的造型呈现出一种极具生命的、动态的变化。正是通过这样的协同学习,幼儿在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汲取了他人的意见,在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幼儿“同化、顺应”最终达到“平衡”,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五、提高评价品质
  在美术活动中,评价过程不仅是教师概括、总结、升华整个美术活动的环节,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美术作品的环节。在评价过程中,幼儿的语言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艺术审美水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而教师的评价需要体现系统性的概括与总结,引导幼儿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从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我把每一位幼儿的作品都拍成照片,投影到幻灯仪上,并邀请每一位幼儿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你最喜欢哪幅柳树,你觉得它美在哪里?”每一位孩子都有不同的意见,在表达过程中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美术作品时,要重视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自主体验、感知和表达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对作品的好坏进行判断和评价。
  在有效运用支架式策略引导幼儿进行沙画创作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师幼角色定位。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对作品独有的欣赏和理解,引导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理解。平等的对话关系是支架式策略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幼兒乐于互动学习的前提。在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幼儿的很多体验只有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才能激发出来。其次,要营造宽松自主的创作氛围。当幼儿探索创作过程时,教师要耐心地等待、支持幼儿的表达创作,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幼儿继续独立观察、体验与想象。再次,兼顾技能与情感。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变“范例、示范、临摹”为“观察探究、语言引导、欣赏创作”,让幼儿在沙画创作活动中快乐地进行生活体验,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交通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拥有量猛增,由此带来了公路交通日益繁忙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还较淡薄,交通安全知识盲点较多,常有擅自闯红灯、走反道等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带来了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隐患。幼儿善于模仿成人的交通行为,自身缺乏安全常识,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和减少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我们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大手带
期刊
[摘要]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样的中介能使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语言技能呢?对于缺乏书面文字阅读能力的幼儿来说,图画应是他们已有概念的“文字代码”,它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实现口语学习向书面语学习的转化。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幼儿感兴趣的文字符号,来帮助孩子进
期刊
[摘要]面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当前学前师资在职培训现状,提出了探索开放式的师资培训机制、建立以园本培训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尝试进阶性学前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贯彻“立足调研,按需培训”的基本原则、创新自主发展的学前师资培训模式等改革建议,旨在改善当前学前师资在职培训状况、加快扩大合格师资队伍,缓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幼儿的生命安全问题再次激发公众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于生命的理念却越来越缺失,有些幼儿园甚至为了追求“功利主义价值”或打造具有某种特色而在活动中压抑儿童的生命性。本文基于回归幼儿生命的视角,反思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并提出其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应然走向。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理念幼儿生命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
期刊
[摘要]绘本是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美学和人生哲理,几乎涵盖了幼儿生活和成长的各个方面。绘本阅读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能让幼儿体会阅读的乐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以绘本为载体,在分析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开放交流式”引读、“问题探究式”导读、“情境体验式”悦读的实践活动来凸显幼儿的个性、激发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的情感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无锡和淮北的几所幼儿园,以5岁~6岁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给家长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并就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家长态度幼儿同伴交往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2-0026-03  [作者简介]汪小
期刊
[摘要]以云南省普洱市为样本地区,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边疆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针对调研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边疆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边疆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2-0011-03  [作者
期刊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的精髓是创造,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而幼儿的艺术创作水平基于幼儿的认知和表达经验,是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进阶而逐步提升的。教师要重视幼儿艺术创作经验的积累与丰富,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联想与想象。其中,
期刊
2020新年之际,“江苏万名儿童创意美术双年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盛大开幕,主题:世界是纸做的。这是一个在视觉呈现上令所有观展来宾都感到震撼的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也是一个让观摩者意想不到的展览,为何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第一,所有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人类固有的对未知世界自主探寻的渴求和能量。当不同的纸材进入孩子视野的时候,造物的意识、探寻未知的思绪,会在内心燃起创想的火花。真正好的美
期刊
当幼儿的艺术作品承载着其生活经验和诗性智慧进入美术馆,随之而来的是参展幼儿、参展园教师、观展幼儿、观展成人等不同身份的主体在同一社会公共空间的相遇,自然形成了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成人与成人之间多元交流的生态场域,其间产生的多维效应及背后蕴涵的诸多童年议题值得省思。  一、聚焦的“儿童中心”效应  当幼儿成为美展真正的主人翁时,也是儿童文化被凸显之时,其间聚焦出的“儿童中心”效应不言而喻。就展览
期刊